前幾天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由日本的H-2A火箭發射升空,拉開了今年諸多火星探測項目的大幕。中國、美國也會接連發射火星探測器奔赴火星,如果這些項目都發射成功話預計在明年2月份就會有大批關於火星的最新數據傳回地球。那麼問題就來了,目前來看不管是從技術角度還是從環境角度來講短期內人類移民火星的計劃並不現實,可人類為何會對火星卻是如此著迷?
火星跟地球同處宜居帶
自從人類發明了太空飛行器之後就一直想實現星際飛行甚至是移民到其他星球,最終經過多年探測才發現其實宇宙中大多數行星根本不會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更不用說那些科幻小說中那些高等文明了。而能否尋找到地外生命也直接關係到人類的未來,所以諸多國家才會耗費巨資對火星進行探測。而火星和地球每隔26個月才會「親密接觸」一次,於是就出現了今年7月全球密集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小高潮。
那麼火星會不會有生命存在呢?看完下面的數據以及生命形成需要的必要條件大家就會明白了。火星距離太陽約2.2億公裡(地球約為1.5億公裡),質量約為地球的11%、直徑約為地球的53%、重力約為地球的40%、自轉周期比地球多40分鐘、公轉周期約為地球的2倍。儘管看上去火星與地球的很多數據是非常相近,可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或許在火星和地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兩顆星球的命運。由於火星表面重力太小使得大氣層密度只有地球的1%,大氣壓也只有地球的1%不到。火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氦氣、氬氣和微量的氧氣構成,再加上距離太陽2.2億公裡令火星表面溫度低至零下55℃,這也就意味著火星表面不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沒有液態水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火星上的藍色太陽
火星雖然也存在地質運動但明顯沒有地球這麼頻繁,但要知道的是地球上頻繁的火山、地震都可以釋放出地球內部儲存的一些氣體和能量,地球表面和內部進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也為生命的演變提供了基礎。而火星更像是一個「死板」星球,如果火星地質運動頻繁一些將內部熱量和二氧化碳大量釋放出來形成溫室效應看起來也就不會那麼「高冷」了。同時由於火星地殼運動的減少也讓火星內部失去了液態金屬的流動導致火星磁場逐漸消失,這也讓火星直接暴露在太陽風暴侵襲下無法存住大氣與海洋,生命體也無法在高能的太陽輻射下存活。
火星地表貧瘠
因此儘管火星與地球同樣處在太陽系宜居帶,但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一顆星球想要出現生命所要具備各項條件實在是太嚴苛,包括行星與恆星的距離、自身重力大小、地殼活動、行星撞擊等都會決定一顆星球是否會出現生命。通過以上種種條件來看火星對於人類根本不「感冒」,反倒是人類對於這顆冰冷的星球充滿了興趣。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有5500萬公裡遠,如此遙遠的距離探測器都得飛行半年才能到,以人類的科技水平來看短期內根本無法做到載人登陸火星,即便能夠登陸火星在上面長期生存也面臨巨大的挑戰,或許是由於人類在宇宙中太過孤單才想著到火星進行探測並不斷尋找可能存在液態水乃至地外生命的證據。
火星上火山噴發形成的奧林匹斯山
總體來講人們對火星的探測依然處在研究階段,隨著人們對這顆星球的研究不斷深入,或許有一天人們會揭開更多關於生命演化的謎底,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條件之後才能根據人類意願去改造一顆星球,當然改造星球的前提是得在人類能力範圍之內。
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武器小站(wuqixiaoz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