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時長九分鐘的短片卻拍出了兩個小時的劇情?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部高分電影《玩偶師》。
影片一開頭,一位小男孩閉著眼躺在箱子裡,在他身邊站著一位製作玩偶的老人。
「我需要一些他至少穿過一次的衣服。」
「還要沒洗過的。」
「我還需要一綹頭髮和他最寶貴的東西。」
原來小男孩早已經去世就,然而他的父母卻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便花重金做了男孩的玩偶。
起初女人看著箱中的玩偶充滿了疑惑,顯然她覺得玩偶做工粗糙,與真人相差甚遠。
而在一旁階梯上坐著的男人直接說出了他的想法:一個昂貴的愚蠢的玩偶。
但就在女人伸手去抱玩偶的瞬間,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玩偶好像復活了一般變成了真的孩子。
女人驚喜地說道:這是我的孩子。
是的,這位老人製作的玩偶神奇之處就在於他能讓玩偶復活變為真人。
女人當即付了剩下的尾款。
但是玩偶終究只是玩偶,即使再活靈活現,逝去的人已經無法再回來了,逃避不能解決問題,而一味地沉浸在虛假的世界中也終會毀了自己。
畫面一轉,三人來到了這對夫婦的家中。
「這個地方充滿了從前的活力,在這裡是玩偶獲取能量的渠道。」
玩偶想要變成真人,條件是不能出這個屋子的門,一旦走出外面,玩偶就只是玩偶了。
影片中的這道門極具深意。
門內是可以沉溺在過去美好中的幻影,而門外則是真實的世界。
生活中,你是否立下無數flag,卻在每次即將要做這件事之前,依然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為自己拖延時間,其實大多時候我們只是想偷懶而已。
當面臨生活中的困難時,我們往往將自己封閉在「門內」。
老人告誡這對夫婦,與玩偶待在一起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個沙漏轉過來的時間。時間一到,玩偶必須回到盒子裡,一整天以後才可以再次取出來。
「我的作品像是毒藥,貪玩一時爽。無視這個規則的話,你就會失去它。」
「當你觸摸這個作品的時候,你就會忘記整個故事,癌症等等,不管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你甚至會忘了找過我這件事」
「你的大腦會掩埋你想要的忘記的事情,大腦裡謊言就變成了真實地存在。」
說完老人意味深長地笑著對男人說:以上任何事情發生都不是我的責任,因為我已經警告過你了。
時間來到了很多天以後,此時女人正抱著玩偶形態的孩子向他餵著飯。顯然,她已經完全忘記孩子死去的事實,而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了。
這時候男人坐在了她的對面,看著水池邊堆滿了的沒有洗的盤子,他無奈地笑了笑。
「我在葬禮時對你說有時候生活十分殘酷。」
「但我們都有著從生活的深淵裡爬出來的力量。」
「即使我們忘記了這股力量,它也不會消失,它一直在那。」
男人對她說完這番話後自嘲地笑了笑,並要求她將玩偶放回盒子中。
女人卻回答說什麼葬禮,她不會將他們的兒子放到盒子中去的。
這時男人似乎有些崩潰了,他將女人拉出屋外,此時他已經完全無法忍受這樣的自欺欺人了。
就在他將女人拉出門外的那一刻,出乎意料的是女人瞬間變為了玩偶!
這是本片中極具亮點的一個畫面。
人最可悲的地方莫過於自己騙自己。
時間倒退回女人還在的時候。
原來男人在發現女人迷失其中後,將玩偶藏在了她找不到的地方。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女人隨後割腕自殺了。
他又找到了製作木偶的老人。
「我只想要她回來,我需要她回來。」
影片結尾,男人痛哭著將女人模樣的木偶抱回了屋內,在她耳邊呢喃著「對不起」。
桌上的沙漏,細沙早已漏完。
而在這漏完的沙漏旁,是一個已經打碎了的另一個沙漏。
影片雖然很短,卻處處暗含隱喻。
短片中製作木偶的老人總是在說著一句話:從來沒有人退過款。
為什麼沒有人退款?很顯然,所有定製木偶的人都已經沉浸在虛幻的假象中,即使知道是假的但卻心甘情願騙著自己。
網絡上流傳著一個段子: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影片中對女人最重要的東西是孩子,而對男人最重要的東西則是女人,二人最終都通過木偶來麻痺自己,不願走向門外真實的世界。
其實就在男人對女人說讓她認清現實,真實的兒子已經去世了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見,此時女人是真人的形態,而手中的兒子是玩偶的形態。
但是在之前女人手中抱著的玩偶一直是真人的形態,這裡導演已經暗示了此時的女人是玩偶形態的,但在男人的眼裡她還是活著的。
這世上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神奇的木偶師呢?
我想是沒有的,有的不過是我們不願去面對現實,而總是一味地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罷了。
這部電影中,僅僅只有四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導演並沒有賦予他們確切的名字。
他們不代表某一個特定的人。他們更像是現實中的我們。
就像影片中所說,我們都有著從生活的深淵裡爬出來的力量。
逃避現實只會麻痺自己,一味沉溺在幻想中終究只會毀了我們自己。
苦難不是逃避現實的理由。
張愛玲的童年就是悲慘而又不幸的。
父親終日遊手好閒,還曾一度因吸毒而差點丟掉了性命。
以至於張愛玲回憶道:他獨自坐在陽臺上,頸上搭著一塊溼毛巾,兩眼直視,簷前掛下了牛筋繩索那樣的粗而白的雨。
譁譁下著雨,聽不清他嘴裡喃喃說些什麼,我很害怕。
而母親是一個新時代女性,一生都在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對張愛玲的關愛少之又少。
甚至在她從父親那裡逃出來投奔自己時,偶爾會表現出不耐煩的神色。
但童年的不幸並沒有拖垮她的人生,反而讓她有了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思想。
由於幼年時過早的經歷了世間百態,她的作品總是有著對人事浮華更加透徹地剖析。
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男尊女卑的舊社會思想——這些絲毫沒有擊垮她。
有人說,張愛玲的出身與人生經歷,註定了她日後在文學上的成就。
是註定好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她可以選擇在舊社會中麻木,可以選擇用陳舊的婦女準則約束自己,甚至可以選擇找個好人家嫁了。
可是她沒有。她沒有選擇在「門內」過著自我安慰的日子,而是走出「門外」,為女性發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追求著自己的理想。
王爾德曾說過一句話: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儘管有時候生活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無盡的苦難,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去面對它,對吧?
作者: 千雅 一個熱愛生活的大學生,喜歡用文字分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