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七孔景區出來,因時間關係,沒有去大七孔,第二天早晨乘車直接去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評選「選美中國」的114個地方,其中荔波的茂蘭喀斯特森林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的第8名,對這個地方向往已久。
茂蘭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縣城以南26公裡處,毗鄰廣西木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接壤。茂蘭喀斯特森林是我國石灰巖地區保存最好的森林,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蔥鬱的森林,構成一幅優美的畫卷。在茂密森林植被覆蓋下,喀斯特峰叢波連起伏,獨具終色的喀斯特漏鬥森林、窪地森沐縱橫交錯,原始林木蔥鬱繁茂,水秀山青,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原生森林風光。
在去茂蘭的路上,青山環抱著綠油油的稻田,雲霧在青山間流走,寧靜的村落坐落其間,層層疊疊的黃、綠色鑲嵌在綠色峰叢之間,沿途風光無限,只想停留下來!
進入茂蘭自然保護區景區門口,發現只停有寥寥數輛車,遊人較少,可能是暑假快結束了。景區非常大,據說從東到西開車要走近兩個小時。據說這個地方是在1975年才被發現,當荔波茂蘭喀斯特森林被發現後,人們無不對這一罕見的綠色喀斯特景觀倍加珍愛。
這是集中連片、原生性較強的喀斯特森林,生物學、地學及生態學方面的專家,對覆蓋著茂密原生植被的喀斯特峰叢、漏鬥及窪地如痴如醉,樂而忘返。他們聲稱荔波茂生喀斯特森林的原始自然本底,這一罕見的生態系統是世界比同緯度地區絕無僅有的,是亞熱帶喀斯特自然環境的本來面目,是當代世界保存最完美的喀斯特原生森林風光。這裡生長著多種珍稀樹種,如銀杏、鵝掌楸等,聽說還有許多古老的野生動物。
安排好住宿,我們立即進入景區。
黑洞、神仙洞和九洞天
上午當地領隊帶我們去穿洞。爬了一段山路,分別穿越了黑洞,神仙洞和九洞天三個洞,因金獅洞有地下河,沒有安全措施就放棄了。
「寶蓮燈」
「生命的源泉」
青龍潭
青龍潭是跟小七孔差不多的景色,不過這裡更為原始和幽靜。青龍溪起於洞腮的喀斯特潭,流經五眼橋、青龍澗、青龍瀑、匯於青龍潭後,再匯入已納入拉攤瀑布及螃蟹溝水流的三岔河。進入青龍澗,青龍溪水質清澈,清洌洌的溪水再度讓我沉醉,溪中石頭青苔密布,沿溪下行,青龍澗是條奇特的溪流,河床由高至低形成多級臺階,溪水形成飛瀑,時而激蕩時而潺潺,時而流入地下、時而有暗河流出。
水流巨大但平緩,幾分鐘至青龍瀑,青龍瀑落差小,兩岸巨大的巖石阻攔,水流湍急,水聲洪亮,強大的水流聲不絕於耳,立於瀑邊,水霧飛濺,氣勢磅礴,眼前一側是瀑,一側是潭,潭深水靜,不起一點漣漪,,溪流兩岸植物茂盛,彩蝶飛舞,溪水或蜿蜒或奔騰順河床地勢而為,順溪流而下,過潭水,再過青龍橋,一座普普通通的吊橋,只因它橫跨了深潭,所以也有了名,這裡適合悠閒地漫步觀水。
板寨紅七軍會師舊址
水中林,螃蟹溝,拉灘瀑布
然後,去拉攤瀑布,其下遊便是螃蟹溝。螃蟹溝的水從拉攤瀑布流下,水位較淺,河床中巖石嶙峋,在螃蟹溝,踩著青石打磨成的小路,樹木由於落石作用恣意生長,路上是不是有樹木或灌木橫於眼前,需要半蹲才能過去,通行條件與青龍溪相比要差很多,這些水中林類似小七孔的水上森林,適合親水體驗,溝內樹蔭蔽日,灌木茂盛,空氣品質超好,螃蟹溝不長,不足1公裡。
拉灘瀑布是景區最大的瀑布,但我們去時水勢不大,看上去也一般。但因為水少就能在溝裡行走,穿過無水的水中林。那天氣溫高且太陽很強,但因樹木茂盛,空氣清新。在溝谷中行走倒不覺得熱。
堯所古橋
最後去看堯所古橋。堯所古橋,
距拉攤瀑布約6公裡,
位於堯所村頭。堯所古橋是一座石橋,修造於清道光年間,至今仍然在使用,幽綠的溪水靜靜穿橋而過,橋頭的古樹高大茂盛,古橋與古樹相映成趣,構織成一幅久遠年代的圖畫,古橋半圓的石拱與水面的倒影形成一個富有詩意的滿月。一彎古橋,歷經滄桑,橋下流水潺潺,橋畔綠樹依依,很有意境,似曾相識,又未曾謀面,雖情有獨鍾,仍意猶未盡。
回到住地,晚餐後,無事可幹,散步到五眼橋。其實,算不上一座橋,青龍溪中設有供人過河的跳巖,靠近公路一側的河床落差相對較大,為安全起見,在靠近岸邊的六個跳巖上鋪設了橋板,橋板的下面就有五個孔,橋面的寬度不到半米,有農家小孩三五成群,在岸邊玩耍。也是為了安全,河邊不讓搭帳篷,擔心晚上遊客夢遊河裡。
茂蘭的夜晚出極的安靜,沒有燈紅酒綠,也沒有鶯歌燕舞,有的是路邊的溪流聲和客棧庭院遊客圍爐而坐喝酒、飲茶、聊天的歡笑聲。
石上森林
第二天清早,坐半個小時車程在涼水井登山去觀景臺俯瞰石上森林, 所謂石上森林,就是在石灰巖地區上生長著2萬公頃鬱鬱蔥蔥的林木,這在喀斯特地形中是比較少見的。石上森林,是茂蘭的標誌性景點,山頂建有觀景臺,可憑高欣賞茂蘭喀斯特峰林,當地領隊說一般人上、下山約2小時多一點。
上山有1036級石板臺階,不會迷路,一個人衝在前面,途中2次碰到蛇,也許太早,蛇熟睡在臺階上,還沒醒,但多少讓人有些心驚肉跳,還好沒有踩到蛇。山路上樹枝掛滿了蜘蛛網,沒注意,身上、頭上沾滿蜘蛛網,來的人真的少。
穿行在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中,滿眼都是淺綠的、深綠的、墨綠的多層次的綠色,映著碧森森、翠茸茸、綠幽幽的波光,恍若仙境。爬了近半小時,我們就到了山頂,登上一個小瞭望臺,四周一看,石上森林盡收眼底,萬千峰叢與翠綠臨海延綿不絕,來時的路和田園蜿蜒於其間,清爽的風從掌葉林的指縫隙間吹來,直透心脾,那一刻,美醉了。
20多分鐘下山,又碰上一條蛇,真是事情二不過三。整個行程沒有遇上多少遊人,真有點「養在深閨人不識」的感覺。
當地領隊希望我們有時間去穿越原始森林,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去了。領隊說,在原始森林裡,有一段路程稱漏鬥森林,簡單的說就是長在石頭上的森林,「漏鬥」是指四周山巖陡峭,底部深陷達上百米的倒圓錐或不規則狀封閉的喀斯特窪地。
因為漏鬥底部的空間非常狹小,溼度很大,加上四周群峰高聳,直射陽光非常少,所以形成了漏鬥上部與底部較大的溫差,「漏鬥」往往是林木最茂密的地方,蔭掩蔽日的大樹;遍地的奇花異草;清洌的甘泉,原始森林的那種神秘氣氛,足以會使我們每一位興奮不已。
喀斯特地區土層淺薄,生長環境嚴酷,樹木為了汲取水分和養料,其根部可以伸展到幾十公尺以外的巖石縫縫中,有些乾脆就長在巖壁上,所以很多時候分不清腳下是土還是石頭,溼滑無比。有些樹根直徑超過樹幹,長度也是樹幹的幾倍。它們蜿蜒如龍,或從陡峭的懸崖伸向地下,或活高大的峭壁向上攀升,其根系在地下舒展的面積,竟是樹冠的數倍。描述的很精彩,人總會留下一些遺憾!
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它起伏流連的山體,刀劈斧削的石林,輾轉迴旋的溶洞,圓弧線的延伸與垂直線的交錯,體現出大自然特有的幾何形式的美,這種地貌顯得更為壯觀。這裡的水資源非常豐富,你能無時無刻感受著水的親和力,這親和力來自於你所走過的各種有名、無名的小溪,這裡土壤瘠薄,地下水埋藏甚深,地表乾旱,生物生存異常艱難。
為了吸取水分和養料,這裡的植物普遍具有十分發達的根系。根須爬過巖面,頑強地向四面八方伸展,相互扭曲盤結,形成不帶絲毫人工痕跡的「根雕」奇觀,這裡是原生態旅行最好的體驗。
遊覽九寨,不絕於耳的「九寨歸來不看水」,深以為是。荔波歸來,原來水還有另外的精彩,它比九寨的水更多一份親近,遊覽名川大山,更多的是繁華和人滿為患,
而
茂蘭裸露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卻給人以悲涼之感,頗具飽經滄桑的神韻。原來天下還有很多、很多……明天,還要繼續,下次再來登山、戲水、穿越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