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瘴氣,我們就會想到南方密集森林中的一種氣體,這種氣體能夠導致人們生病。在過去,朝廷經常會把獲罪官員貶到外地,而被貶往南方的官員往往在當地生活不久,就會「瘴邪入體」,甚至會引發死亡。
那這種能引發人們生病,甚至死亡的瘴氣,究竟是什麼氣體呢?
瘴氣
關於瘴氣的說法,其實一直都很籠統,有人認為瘴氣是一種有毒氣體,也有人認為瘴氣是動植物散發的一種氣體,甚至還有人認為南方的溼熱天氣就是瘴氣。
既然人們對瘴氣的定義過於籠統,那我們就一個個分析一下,不同的瘴氣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我們知道,瘴氣一般是指熱帶地區的一種氣體,在過去,我國人口主要集中於華北平原地區,以至於大多數南方地區人口稀少,原始森林較多。再加上我國南方地區靠近海洋,降雨量非常多,以至於空氣溼度非常大。而且,原始森林的遮擋能夠有效減少地面湖泊的蒸發量,使得當地非常潮溼。
潮溼、高溫的環境最適宜微生物的生長,我們知道,微生物屬於分解者,它們會將動植物腐爛的屍體分解成植物可以吸收的營養,再次進入生物循環。
只不過,微生物在分解動植物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有毒物質和氣體,比如:氨氣,硫化氫以及甲烷、沼氣等。這些氣體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空氣內有毒氣體較多,是有可能導致人體吸入有毒物質時而生病。
然而科學家認為,微生物分解動植物殘骸雖然會釋放有毒氣體,但在原始森林中,有毒氣體的濃度不會太高,所以瘴氣並不是這些有毒氣體。
目前有些科學家認為,南方的瘴氣,可能更多地偏向於蚊蟲叮咬,以及溼熱天氣引起人體不適。我們知道,溼熱的環境也非常適合蚊蟲生長,而蚊蟲能夠傳播許多疾病,比如:登革熱,瘧疾等。在過去,當地沒有蚊帳,科學條件幾乎為零,人們對蚊蟲的預防性遠遠不夠,以至於很容易被蚊蟲叮咬並傳播疾病。
據統計,在現如今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年代,每年因蚊蟲叮咬而死亡的人數高達70萬左右,位於全球殺人最多的生物之首。
另外,古人對微生物認識嚴重不足,而微生物也是導致人類患病的主要原因,比如:霍亂,病毒,甚至真菌等。但是微生物無處不在,即使是在平原地區也生活著許多致病菌,因此致病菌並不是導致當地患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仍舊和當地的蚊蟲有關。
瘴氣的消失
現如今,我們幾乎很少聽到某個地方會發生瘴氣了。一來是因為我們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辨別出導致人類生病的源頭,比如:是病毒還是微生物,是有毒物質還是環境不適。而瘴氣的稱呼過於籠統,逐漸被取消了。
二來是因為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越來越多,對疾病的傳染源也了解的越來越多,我們能夠查清楚導致人體生病的傳播途徑,並通過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來阻止疾病的傳播。
但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瘴氣」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如果我們去非洲經濟較為落後的地方,我們會發現在這裡更容易患病。
原因仍舊是因為蚊蟲,由於種種因素的制約,導致蚊蟲在這裡依舊泛濫,雖然國際慈善組織曾經免費派發過蚊帳。但由於非洲地區交通不便,村子與村子之間相隔較遠,且沒有車輛通行,以及當地文化習俗的原因,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上蚊帳。
再者,當地有獵殺野生動物的習慣,它們會以野生動物為食,導致接觸到的病菌數量更多,種類也更多,患病的概率也會大大提高,以至於這裡至今有許多流行病在這裡流行,比如:瘧疾,登革熱。
總結
在過去,人們生存環境非常危險,尤其是熱帶地區,但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以至於人們不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人們將這些原因統稱為「瘴氣」。但現如今技術表明,引發人們生病的並不是某種氣體,更有可能是蚊蟲傳播以及微生物入侵。
找到了導致人體患病的原因之後,「瘴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現如今只要我們做好防蚊蟲措施,不接觸野生動物,即使在原始森林中生活一段時間,也不會「瘴邪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