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57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分成兩半,其中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以獎勵他在黑洞形成以及相對論的相關理論的有力預測;另一半授予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蓋茲,以獎勵他們對我們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天體的發現。
從這兩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看出,天文物理學,尤其是關於宇宙和天體的研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鐘愛,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的獎項是宇宙學相關研究和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尤其是去年首張黑洞圖片的發布後,讓天文物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熱門的學科。
尤其是這幾年的天文物理學,成就可以說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發現,而關於黑洞的發現,可不斷的有新突破,這與全球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也因全球航天工業的發展也有重大關係,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全球的航天活動非常的頻繁,例如今年的火星探測,月球探測等航天活動,是航天大國所爭相發展的一個領域,而航天工業的發展,則推動全球深空探測的視野,隨著人類深空探測視野的不斷擴大,科學家也發現了許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東西。
但宇宙的浩渺卻顯得地球及人類的文明是多麼的渺小,特別是面對著宇宙,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文明從來就沒有真正理解天體是如何形成的,宇宙是如何產生的,人類文明又是否真的是唯一的存在等等這些問題,一直都在困擾著我們。
在以前,對於宇宙及天體方面的研究和發展,天文物理學中,很多都是一些理論,並未真正的證實,如黑洞的存在,在黑洞照片公布之前,黑洞一直都是相對論中的假說,儘管有人證實了黑洞確實存在的條件,但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證據,這讓人很難以信服,但黑洞的首張圖片公布後,其結果自然不一樣了,而隨著黑洞的證實,直接推動了相對論的其他理論假說的驗證,如白洞、蟲洞等的存在可能性驗證。
甚至今年的火星探測任務,可以讓人類更進一步的了解除地球之外其他行星的構造及形成,這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發展,同時也加快推動天文物理學發展。
回想起這幾年關於天文物理及航天航空的發展,單是我國便已有很多首創的成就了,如首顆量子衛星的發射、月球背面的著陸探測、貴州天眼FASL的建成、霍爾發動機的應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等等,這些都是直接能夠體現在天文物理學發展。
連續兩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都落在了宇宙、天體的研究,這是否也可以說,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有意的想要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甚至因為這兩年諾貝爾獎的原因,2021年可能將掀起一場天文學熱。當然,也可能不止是2021年,甚至未來幾年,天文學都將會成為一門熱門的探索學科。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