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資訊理論的宇宙觀認為,太陽包括所有人類所觀察到的恆星並非天體,其實質為反物質區(參閱《》),但出於人類慣性思維考慮,本文還是把太陽等恆星稱之為「天體」。基於此,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們太陽的近鄰吧?那麼,目前為止,人類在10光年以內已經發現了多少個這樣的天體呢,或者說太陽有多少位近鄰兄弟哪?
一、半人馬座α星:1顆黃矮星+2顆紅矮星
太陽的引力範圍可以延伸到1光年之外,出了太陽系之後,首先會遇到的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半人馬座α星,又稱之為南門二。在這個三合星系統中,最靠近太陽的是比鄰星,它與太陽相距4.24光年,另外兩顆恆星為半人馬座α星A和半人馬座α星B,距離我們為4.37光年。
半人馬座α三合星
半人馬座α星A是南門二雙星系統中的主星,與太陽一樣都屬於黃矮星,稍比太陽大而亮,質量大於太陽10%~12%,半徑大於太陽約20%~25%。自轉速度為2.7±0.7km·s,自轉周期為22.5天,比太陽的自轉周期(25.2天)短3天。半人馬座α星B是南門二雙星系統中的伴星,稍比太陽小且暗。這顆主序星是橙色的,其恆星光譜分類為K1V,屬於紅矮星。其質量約為太陽的90%,而半徑則約為太陽的86%。其恆星自轉速度為1.1±0.8km·s,自轉周期約為41天。還有一顆恆星就是耳熟能詳的比鄰星了,它是半人馬座α星C,是顆紅矮星,但它的質量與其大姐二姐似乎不成比例,體積和質量遠小於南門二AB,所以比鄰星會繞著南門二AB旋轉,軌道周期為54.7萬年。
在這個「三體」中,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兩顆行星,其中之一是半人馬座α星Bb,屬於半人馬座α星B星系統內,具體的軌道半徑仍然沒有確定,但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肯定不低,有望達到1500攝氏度。還有1顆行星屬於比鄰星——比鄰星b,是類地行星,質量下限是1.27 M⊕。實際質量則因為軌道傾角不明而無從得知,但低於3倍地球質量的機率是90%。比鄰星b的表面溫度估計為234 K(−39 °C)它是類似於地球那樣的巖質行星。這顆系外行星並非同時受到三顆恆星引力的影響而運動,它其實只是比鄰星的行星,它在一個穩定的軌道上繞著比鄰星旋轉。
二、巴納德星:1顆紅矮星
比南門二更遠的是巴納德星,距離大約6光年,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側,這也是旅行者1號目前的前進方向。巴納德星因為自行速度非常快而聞名,它將會在一萬年後成為最靠近太陽的恆星。巴納德星是一顆M4型的黯淡紅矮星,觀測者必須使用望遠鏡才能看見。它的視星等為9.54等,亮度只有6等星的1/27。
巴納德星
巴納德星目前還在氫核聚變的主序階段,這是因為它是一顆質量只有太陽七分之一的紅矮星,壽命非常長。巴納德星的年齡介於70億至120億年之間,不僅比太陽古老,天文學家還認為它可能是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天文學家在去年發現這顆恆星周圍有一顆行星——巴納德星b,這顆系外行星的質量估計為地球的3.2倍,表面溫度只有-170 ℃,不適合地球生命生存。
三、沃爾夫359:1顆紅矮星
沃夫359(Wolf 359)是一顆小且昏暗的M型紅矮星,質量約為太陽的十分之一,位於獅子座內,鄰近黃道,與地球的距離只有大約7.8光年。沃夫359非常暗淡,它的視星等是13.5等,需要大望遠鏡才能看見。
沃爾夫359
2019年6月,據報導有兩顆候選行星被發現環繞沃爾夫359公轉,它們是由位於智利的HARPS和位於夏威夷的HIERS通過徑向速度法發現。一顆質量可達地球的44倍,另一顆質量為地球的3.8倍。
四、拉蘭德21185:1顆紅矮星
拉蘭德21185(Lalande 21185)是一顆位於大熊座,與太陽系距離8.21光年的紅矮星。它是北天球亮度最高的紅矮星(只有南天球的拉卡伊8760和拉卡伊9352比它更明亮)。儘管拉蘭德21185接近地球,但它和其他紅矮星一樣光度極低,視星等為肉眼不可見的7.5,必須以小型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觀測。其質量為太陽的46%,表面溫度為3,828 K,遠低於太陽的表面溫度。拉蘭德21185的視星等為10.48,並且大部分輻射的能量都集中在紅外波段。
拉蘭德21185
這顆恆星目前正在靠近太陽系,它在兩萬年後將會運行到距離我們4.7光年的地方。觀測數據表明,這顆恆星周圍存在一顆行星拉蘭德21185b,行星質量的最小值為地球的2.99倍左右。由於它和主恆星的距離很近,因此地表溫度很熱。
五、天狼星:1顆藍矮星+1顆白矮星
天狼星(Sirius),也稱做大犬座 α 星(α Canis Majoris),是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目視星等為 -1.46 等,但是暗於金星與木星,絕大多數時間亮於火星。天狼星一般指天狼星 A,其主系統由一顆藍白色的藍矮星和一顆藍色的白矮星組成,質心距離地球約為 8.6光年。
天狼星位置圖
主星天狼星A質量是太陽的2倍,實際亮度是太陽的25倍,它是我們在地球夜空中肉眼所能看到的最亮恆星,屬於藍矮星。體積略大於太陽,半徑為 1.711 R⊙,表面溫度約為太陽表面溫度的兩倍,約 9940 K,呈藍白色。
天狼星B的視星等為8.44 等,質量略大於太陽,但它的半徑卻只有地球大小,密度比太陽大得多,平均密度為 10^7 kg/m³,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是一顆白矮星,其表面溫度為 25000 ± 200 K,但由於在內部已經沒有能量的生成,剩餘的熱量會以輻射的形態放射出外太空。天狼星 B 正在終漸漸冷卻,這需時要多於 2 × 10^8 年。
六、魯坦726-8:2顆紅矮星
魯坦726-8(Luyten 726-8)是一個雙星系統——魯坦726-8A與魯坦726-8B,它們都是變星。該恆星系統位於距離地球大約8.7光年的鯨魚座中。主星的質量為太陽的七分之一,伴星的質量為太陽的十分之一。從地球看,這兩顆恆星有著非常相似的亮度,它們的視星等分別為15.3和15.8,互繞的軌道周期為26.5年。兩顆星的距離在2.1到8.8天文單位間變化。
魯坦726-8雙星
魯坦 726-8 A在被發現是變星之後,被命名為鯨魚座BL(BL Ceti),這是一顆光譜分類為M5.5e的紅矮星。它是一顆耀星,但是它的行為和表現並沒有鯨魚座UV那樣的顯著或極端。鯨魚座BL也稱為G272-061。
在魯坦726-8 A被發現之後,很快就發現了更暗淡的伴星魯坦726-8 B。跟A星一樣,B星是一顆變星,並依據變星命名被命名鯨魚座UV(UV Ceti),是一顆光譜分類為M6.0e的紅矮星。它的光度變化極端劇烈,例如在1952年,它的亮度僅僅在20秒內就增加了75倍。
七、羅斯154:1顆紅矮星
羅斯154是人馬座的恆星,位於鬥宿二(人馬座λ)的西北方向,它的距離為9.6光年。羅斯154是一顆紅矮星,也是1顆變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7%,半徑約為太陽的24%。根據它較高的自轉速率可以推斷它可能是一顆較年輕的恆星,年齡不超過10億年。
羅斯154
該星在1925年首先被法蘭克·埃爾莫爾·羅斯編入星表,作為其新變星表的表四。它是一顆鯨魚座UV型耀星,兩次極大閃耀間的平均時間為2天,在發生閃耀時,它一般會升高3 - 4個星等。然而即使是這樣,作為一顆11等星,它過於暗淡使得肉眼無法看見它。在理想條件下只有通過口徑至少為65mm的天文望遠鏡才能看見。
上述天體是10光年內與太陽等量齊觀的恆星,共計11顆恆星,太陽的個頭在其中排老四,排在它前面的是天狼星A、半人馬座α星A,天狼星B。除此之外,還有褐矮星、行星等,而對於行星已經在上面內容介紹了,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褐矮星。
褐矮星(brown dwarf)是構成類似恆星,但質量沒達到0.08倍太陽質量,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可見,褐矮星的既非恆星,也非行星,它是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過渡性特殊天體。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由於質量不足無法成為燃燒的恆星,但其質量仍遠大於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質量介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目前,在太陽系10個光年內共發現了3顆褐矮星。
褐矮星
首先發現的是盧曼16,這是由兩顆褐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位於6.5光年之外,這是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褐矮星,盧曼16A和B的質量都差不多是太陽的3%,或者相當於木星的30倍。2014年4月,美國宇航局藉助廣域紅外望遠鏡(WISE)和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確定發現一顆已知溫度最低的褐矮星——WISE 0855-0714,位於7.3光年之外,它是一顆次褐矮星,質量不超過木星的10倍,還沒有達到褐矮星的質量下限(13倍木星質量)。它的表面溫度很低,只有零下幾十度。
綜上所述,在距離太陽不超過10光年的範圍內,目前已發現11顆恆星、3顆褐矮星、6顆系外行星,共計20顆天體。如果以每立方光年的星體數量來算,我們太陽附近每立方光年的空間中平均只有大約0.004顆恆星,而銀河系中心高達每立方光年有28.9萬顆恆星,比我們太陽系附近的恆星密度高了7200萬倍。由此可見,我們周圍的恆星密度是非常低的,但正因如此而造就了地球上的生命。當然,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未來我們很可能還會找到更多的太陽系近鄰。但要想發現太多可見恆星可能性是不大的,因為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不過,我們也許會發現更多的「黑星」即「黑洞」,因為根據統一資訊理論,「黑星」與「白星」(即恆星或「白洞」)應該基本上等量的。
現代宇宙學的傳統觀點認為,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但這種解釋明顯很牽強!以太陽為例,如果它基於引力聚集在一起的等離子體且採用巨大規模的核聚變的方式發光發熱,那麼,因這種方式威力極大且難以有穩定的控制,而必然會對周邊行星,尤其是對地球生命體時刻造成巨大的威脅,且核燃料總會有用完的時候,但實際上我們發現太陽似乎總是均勻地一成不變地向四周發出光熱,已經有50億歲的太陽似乎總有發不完的能量,且也根本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太陽會因為其巨大的吸引力而迫使行星向他靠攏的跡象,為何?現代宇宙學對此始終沒有從根本上進行很好地解釋。
統一資訊理論認為,宇宙中心天體球體形成後,一些超大質量極限粒子會引領一些大質量極限粒子脫離了大質量物質區並游離到可感物質區,它們會通過吸附周圍大量的可感物質形成相對獨立的區域,星系、恆星、黑洞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的。「黑洞」的實質為「黑星」,而恆星則是「白洞」的後期表現形態。因此,不僅「黑洞」的實質為「黑星」,褐矮星也應該是向「黑星」過渡的一種天體。對此,請大家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