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究竟是什麼人種呢?這可能是一個比較令人困惑的問題,因為我們從電視新聞中看到的印度人有些膚色很白,有些膚色很黑,似乎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棕色人種。事實上這種感覺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印度在世界上素來就有人種、語言、宗教博物館之稱。截至2019年印度人口已達13.26億,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作為人口大國的印度也是一個多種族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關於印度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莫衷一是。
目前國際上對印度的人種劃分並沒形成統一的認識。在學術界關於印度人種劃分的多種理論中學術界最為普遍公認的是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劃分方法。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地中海人、迪納拉人、蒙古利亞人以及北歐人。作為如今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屬於地中海人種,不過他們並不是印度最早的土著民族。大約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現了灌溉農業和城市建築。
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在印度次大陸發現的最早的遠古文明。創造這一文明的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屬於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如今達羅毗荼人分布在印度、斯裡蘭卡、巴基斯坦等國,總人口約為2.17億,不過他們並不是今天印度的主體民族。尼格羅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黑色人種。他們是最早來到印度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種族實體。按照人類學家的描述:尼格羅人種亦稱非洲地理人種,原住於非洲南撒哈拉地區。
非洲的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就是典型的尼格羅人種。這一人種的特徵是:皮膚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頭髮纖細捲曲,身材短小,前額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寬厚。至今仍能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裡人和安達曼群島等地的原住民身上看到典型的尼格羅人種特徵。事實上他們與非洲黑人是存在親緣關係的。繼尼格羅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
所謂原始澳大利亞人是指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種,他們的典型特徵為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頜部突出、髮型捲曲或呈波狀。關於原始澳大利亞人是如何來到印度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是眾所紛紜:一種學說認為他們很可能是在冰河時期沿著陸橋來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時期穿越白令海峽從亞洲遷徙到美洲那樣。還有一種學說認為原始澳大利亞人未必來自大洋洲,但是他們在血統上與一些屬於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土著人種關係極為密切。
事實上原始澳大利亞人在體貌特徵上與尼格羅人有較多相似之處,而開創印度河古文明的達羅毗荼人就被視為是由尼格羅人和澳大利亞混血所繁衍的種族。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達羅毗荼人所開創的印度河文明突然銷聲匿跡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使一種古文明突然消失呢?目前最具說服力的說法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從西北方向侵入印度河流域導致該地區的文明消失: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開始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漸向南擴張。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徵服了開創印度河文明的達羅毗荼人。如今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就是雅利安人的後代。不過這種說法其實是比較籠統的,事實上如今的印度斯坦族可能也融合了不少達羅毗荼人的血統,只不過雅利安人血統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已。事實上印度的種姓制最初正是雅利安人在徵服達羅毗荼人後所推行的種族歧視與隔離政策:種姓」一詞在梵文中念作「瓦爾納」,而其含義就是指的膚色。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使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
最初作為徵服者的雅利安人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意識,因此極為排斥與達羅毗荼人融合。雅利安人為避免與被他們視為低劣民族的達羅毗荼人聯姻導致高貴的雅利安血統被玷汙而使用種姓制這一工具人為地將兩個種族隔離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使這一種族上的劃分不再與現實完全吻合:徵服印度的雅利安人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諸多不同的部落構成的。一開始這些部落作為徵服者戰勝了作為土著的達羅毗荼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就使雅利安各部落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
於是一些雅利安部落開始和達羅毗荼部落結盟以對抗其他雅利安部落。與此同時隨著雅利安人進入階級社會後自身也發生了階級分化現象:部落首領、祭司等特權階級成為了高種姓,而廣大的平民百姓則居於低種姓。那些和雅利安部落聯盟的達羅毗荼部落的首領也開始被列為剎帝利種姓,而達羅毗荼人的祭司也開始成為婆羅門。與此同時雅利安人內部那些被徵服部落的子民以及因貧困而賣身為奴的雅利安人則淪為低種姓。所以種姓和膚色不再是完全對應的關係。
今天印度南部的黑皮膚的婆羅門同樣會以貴族自居,而印度北部的白皮膚、灰眼睛的賤民也不會因為他們的白皮膚而地位有所提高。在種姓制度下人們排斥的是不同種姓之間的通婚,而不是不同種族之間的通婚。白皮膚的高種姓人士在選擇配偶時寧願選擇黑皮膚的同種姓人士,也不會選擇白皮膚的低種姓人士。種姓逐漸成為不同身份等級之間的隔離制度,而不再是種族之間的隔離制度。那麼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必然會有一部分高種姓的雅利安人和高種姓的達羅毗荼人通婚。
達羅毗荼人本身就是尼格羅人種和原始澳大利亞人種混血繁衍產生的,再與皮膚白皙的雅利安人種混合後反演出如今的印度斯坦人。所以今天的印度斯坦人儘管是雅利安人的直系後裔,但其中也必然會混有一定的達羅毗荼血統。這也就產生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印度人種似乎很雜的現象,因為他們本來就同時兼有多個種族的血統,只不過看具體到每個人身上時哪個種族的相貌特徵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已。事實上今天的印度人還不止是融合了達羅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的血統。
繼雅利安人之後馬其頓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都曾入侵過印度次大陸。印度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不斷被新的外來民族所徵服的歷史,而每一個新的徵服者到來都會使印度的種族結構變得更加複雜。事實上在今天的印度同樣生活著一部分蒙古利亞人,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所說的黃種人。也許是因為西方人對當年西徵歐洲的蒙古帝國太過記憶猶新,以致於將所有黃色人種統稱為蒙古利亞人。歷史上蒙古利亞人從多個方向進入印度的。
位於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和特裡普拉邦這6個邦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四國接壤。歷史上這一地區並不屬於印度,只是在英國殖民時期被強行劃入英屬印度。印度東北各邦的居民主要是藏緬語族的人群,其祖先大多來自緬甸、泰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所以普遍具有典型的黃種人特徵。印度與中國、不丹交界的邊境地區也是黃種人分布較多的地區,這主要是歷史上的民族遷徙造成的跨境而居的現象。
目前印度為數不少的部落民基本上是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與蒙古利亞人的後裔,而印度人口的主體民族卻是地中海人、迪納拉人與北歐人的後裔。如果按我們一般將全世界的人種分為白色、黃色、黑色的三分法而言:地中海人、迪納拉人、北歐人都該劃入白色人種。不過嚴格意義上白人內部其實是可以細分的: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南歐、中東等地的白色人種在膚色、眼色上都比北歐人相對更深,頭髮也多為黑色,這和金髮碧眼的北歐日耳曼人種顯然是存在差異性的。
所以學術界有人主張將南歐、中東等地的人種作為獨立於白色人種的暗白人種(地中海人種),不過目前我國的教材基本仍將這一人種定義為白色人種。印度最主要的種族就是地中海人種,然而地中海人種其實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族群。他們內部還可以細分為三個類型:膚色淺黑的古地中海人、膚色黃褐的所謂正宗地中海人以及東地中海人或稱閃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統主要存在於今南印度的泰盧固人與泰米爾婆羅門中。地中海人曾廣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
對印度文明曾產生重大影響的另一個種族是阿爾卑斯迪納拉人。這一種族來自南歐沿亞得裡亞海岸綿延的迪納拉山脈,而該山脈事實上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東南段。阿爾卑斯迪納拉人的膚色比地中海人相對白皙。在今比哈爾邦與奧裡薩邦以東和阿薩姆邦以西的地區主要的種族血統就來自阿爾卑斯迪納拉人。在古吉拉特邦、西孟加拉邦、奧裡薩邦和卡納塔克邦古爾格縣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後裔。時至今日他們已基本與地中海人融合在一起。
大約在雅利安人從中亞進入印度的同一時代一支來自如今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具有北歐日耳曼民族體貌特徵的居民也進入了印度。作為如今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絕大部分是雅利安人的後代,他們屬於地中海人種,在膚色上本身相比北歐人種更深,加之雅利安人在統治印度後與早期的達羅毗荼土著居民存在混血現象,所以印度的主體民族雖然是白色人種,但整體上他們的膚色相比歐洲人是偏黝黑的。況且即使是北歐人種在印度的炎熱環境下出現膚色黝黑的現象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