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的氣候概況和特點
一、寧夏的氣候概況及特點
寧夏深居內陸,位於我國西北東部,處於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大陸性氣候特徵十分典型。在我國的氣候區劃中,固原市南部屬中溫帶半溼潤區,原州區以北至鹽池、同心一帶屬中溫帶半乾旱區,引黃灌區屬中溫帶乾旱區。寧夏的基本氣候特點是:乾旱少雨、風大沙多、日照充足、蒸發強烈,冬寒長、春暖快、夏熱短、秋涼早,氣溫的年較差、日較差大,無霜期短而多變,乾旱、冰雹、大風、沙塵暴、霜凍、局地暴雨洪澇等災害性天氣比較頻繁。
1、氣溫
寧夏年平均氣溫為5.3~9.9℃,呈北高南低分布(圖1)。興仁、麻黃山及固原市在7℃以下,其它地區在7℃以上,中寧、大武口分別是9.5℃和9.9℃,為全區年最高。寧夏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各地氣溫7月最高,平均為16.9~24.7℃,1月最低,平均為-9.3~-6.5℃,氣溫年較差大,達25.2~31.2℃。
2、降水
寧夏年平均降水量166.9~647.3毫米,北少南多,差異明顯(圖2)。北部銀川平原200毫米左右,中部鹽池同心一帶300毫米左右,南部固原市大部地區400毫米以上,六盤山區可達647.3毫米。
圖1 寧夏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圖2 寧夏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毫米)
寧夏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相對集中。春季降水僅佔年降水量的12%~21%;夏季是一年中降水次數最多、降水量最大、局部洪澇發生最頻繁的季節;秋季降水量略多於春季,約佔年降水量的16%~23%;冬季最少,大多數地區不超過年降水量的3%(圖3)。
圖3 寧夏全區平均降水量逐月變化圖
3、蒸發
寧夏各地年平均蒸發量1312.0~2204.0毫米,同心、韋州、石炭井最大,超過2200毫米;西吉、隆德、涇源較小,在1336.4~1432.3毫米之間(圖4)。蒸發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圖4 寧夏年平均蒸發量分布圖(毫米)
4、太陽輻射及日照
寧夏海拔較高、陰雨天氣少、大氣透明度好,輻射強度高,日照時間長。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4950~61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250~3100小時,日照百分率50%~69%,是全國日照資源豐富地區之一。
5、風
寧夏各地年平均風速為2.0~7.0米/秒,賀蘭山、六盤山是寧夏年平均風速的最大中心,年平均風速分別為7.0米/秒和5.8米/秒,其次是麻黃山,年平均風速為4.0米/秒;大武口、平羅一線是寧夏年平均風速最小的地區,為2.0米/秒左右。
全年大風日數(極大風速≥17.0米/秒,或者風力>=8級的天數)以賀蘭山和六盤山最多,在100天以上,其它地區在4~46天之間。春季各地大風日數最多,平均風速最大,冬夏次之,秋季大風日數最少,平均風速最小。
二、風能和太陽能資源
1、風能資源
寧夏風能資源較為豐富,開發潛力大。寧夏風能資源總儲量為2253萬千瓦,適宜開發的風能資源儲量為1214萬千瓦。風能資源季節變化明顯,大部分地區春季風能較為豐富,冬季次之,冬、春季節為主要開發利用季節。
寧夏風能資源一般劃分為4個區域:在賀蘭山、六盤山的山頂和山峰為風能資源豐富區;賀蘭山南端東側開闊區域、賀蘭山與桌子山之間的狹窄地帶、青龍山與羅山之間的狹窄地帶以及羅山、香山附近為風能資源較豐富區;鹽池縣麻黃山附近、惠農、海原、興仁及涇源等地為風能資源可利用區;除上述三個區域外,大部地區為風能資源貧乏區,風能利用價值不高。
2、太陽能資源
寧夏太陽能北部高於南部,從南部六盤山地區的4947.3兆焦耳/平方米增至中北部的6000兆焦耳/平方米。夏季太陽輻射最多,平均為1930兆焦耳/平方米;春秋兩季次之,平均為1456兆焦耳/平方米;冬季最少,平均為945兆焦耳/平方米。
三、農業氣候資源
(一)熱量資源
1、無霜期:寧夏無霜期平均為105~163天,其中寧夏平原144~163天,固原市、鹽池、陶樂及賀蘭山區105~139天。無霜期的年際變化很大,最長無霜期128~193天,而最短無霜期僅為81~138天。
2、界限溫度及積溫:寧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初日出現在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同心、中寧最早,為3月8~10日;賀蘭山、六盤山最遲,為4月18~23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終日在11月上旬至11月中旬,南部早於北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0℃以上日數165~298天,中北部平原及清水河流域較長,在250天左右;賀蘭山區、中衛南部的香山地區、海原南部、西吉北部的山區及六盤山區較短,在220天以下。≥0℃積溫為1400~3800度•日,同心清水河流域、鹽池東部及引黃灌區較高,為3600~3800度•日;賀蘭山、六盤山最低,只有1400~1500度•日(圖7)。
圖7 寧夏各地年≥0℃積溫分布圖 圖8 寧夏各地年≥10℃積溫分布圖
寧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初日出現在4月中旬末至5月上中旬,終日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日數為41~170天,≥0℃積溫518~3200度•日(圖8)。
寧夏全區負積溫(日平均氣溫≤0℃時的溫度累計稱為負積溫,用以衡量冬季寒冷的程度)為-1000~-400度•日,石嘴山北部、陶樂、中衛南部香山地區、鹽池中北部、海原西南部、西吉、固原為負積溫絕對值較高地區,為-650~-700度•日,賀蘭山及六盤山區最大,在-1000度•日以下;引黃灌區及同心、彭陽為負積溫絕對值相對較小地區,在-400度•日以上。
(二)降水資源
寧夏年平均降水量166.9~647.3毫米,自南向北遞減,形成自南向北的冷溼組合過渡到暖幹組合。農作物生長季(3~10月)降水量約佔年降水量的90%,引黃灌區為180~200mm,中部乾旱帶的鹽池、同心一帶240~250mm,固原市在400mm以上。
四、主要氣象災害
由於特殊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寧夏旱、澇、冰雹、大風、霜凍、沙塵暴以及小麥乾熱風、水稻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經常交替出現,給各行各業尤其是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特別是乾旱、洪澇、冰雹、大風、霜凍等氣象災害,幾乎年年都有發生,是制約寧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乾旱是寧夏分布最廣,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災害。主要分布在鹽池、同心及固原市北部地區,其特點是受災面積廣,乾旱持續長。春、夏、秋季都有乾旱發生,以春旱及春夏連旱最多,秋旱及夏秋連旱次之,春夏秋連旱較少。近50年來平均每1.2年就發生一次旱災。歷史上出現過1957、1962、1965、1974、1991、1995、1997、2000、2005年及2007年等大旱,中小旱和局部乾旱幾乎每年都有發生。每次大旱都會造成農業的嚴重減產(局部地方絕產)和牲畜死亡以及人畜嚴重缺水。
洪澇是寧夏經常出現的自然災害,常常造成農業、水利等嚴重損失甚至威脅人民生命安全,還加劇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同時,洪澇也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的資源,有效攔截蓄集,可以減輕乾旱的威脅。主要由汛期暴雨和冬春季黃河凌汛引起。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南部陰溼區及賀蘭山區,沿山多於平原,多發生在暴雨集中的6~9月,在5月及10月也時有發生。由黃河凌汛造成的洪澇主要影響沿黃各地,多出現在初冬及早春黃河封河、開河期。
大風、沙塵暴是寧夏較常見的氣象災害,常常摧毀農業設施及公共設施等,嚴重時還可摧毀建築物、引發交通事故、造成機場關閉,對精密儀器、精細化工等也有著嚴重的破壞性影響。寧夏春季大風最多,秋末冬初次之。大風災害北部多於南部,山頂、峽谷、空曠的地方多於盆地。沙塵暴以鹽池、同心最多,出現最多的季節是春季。研究表明寧夏沙塵暴總的趨勢是減少的,但近年來沙塵暴強度有增強的趨勢。
冰雹也是對寧夏農業危害較為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冰雹局地性強、季節性明顯、來勢急、持續時間短,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猛烈的冰雹打毀莊稼,損壞房屋,人被砸傷、牲畜被砸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冰雹一般發生於3~10月,主要集中在6~9月。具有南部多、北部少,山區多、丘陵和平原少,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出現在南部六盤山東西兩側以及北部的賀蘭山區。
霜凍是寧夏常見的氣象災害,多發生在春季農作物幼苗期和果樹開花期,有時也發生在秋季收穫季節。寧夏霜凍以六盤山系、賀蘭山脈高寒地區出現次數最多,其次為銀川以北、鹽池、中衛和固原市大部,出現次數最少的是銀川以南地區的永寧、吳忠、青銅峽等地。一般年份春霜凍重於秋霜凍,但特殊年份秋霜凍重於春霜凍,特別是南部山區更為明顯。
低溫冷害主要是寧夏水稻生長期內發生異常低溫而造成水稻嚴重減產的一種災害。主要發生在7~8月,一般由於長期陰雨,造成氣溫低於作物正常生長所需的溫度,影響抽穗揚花、授粉,致使空秕率增加,產量下降。
乾熱風是一種高溫、低溼並伴有一定風力的大氣乾旱現象,是影響寧夏小麥高產穩產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乾熱風一般可造成小麥減產5%~10%,個別危害嚴重年份減產可達20%以上。乾熱風主要發生在6月上旬~7月上旬,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發生最多的地區為鹽池、同心乾旱地區,其次為銀川平原和西海固半乾旱區,隆德、涇源陰溼地區最少。
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的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寧夏的雷暴主要集中在南部六盤山東西兩側,一般發生在3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主要集中在6~8月。發生雷擊事故時往往造成人員傷亡及電氣、通訊設備的嚴重損壞。雷電對航空、國防、電力、通訊、郵電、化工、石油、交通、建築、林業等領域造成嚴重的威脅。
五、寧夏氣候變化的事實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寧夏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20世紀30年代以前寧夏北部年平均氣溫波動較小,30年代初進入明顯上升階段,40年代中期達最高值,以後下降,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氣溫有所回升,從80年代初又進入顯著上升階段。與我國總體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近50多年來寧夏氣候變暖的趨勢尤為明顯(圖16)。與20世紀60年代相比,2001~2009年寧夏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5℃。冬季增溫最明顯,全區平均增幅達2.4℃。從地域分布看,引黃灌區升溫最為顯著,年平均氣溫升高近1.7℃,南部山區增幅相對較小。自1961年以來,寧夏出現了17個暖冬(以1971~2000年為標準氣候值),其中15個出現在1986年以後,2008/2009年冬季為1961年以來第十七個暖冬,也是近50年來最暖的冬季。
圖16 1961~2009年寧夏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寧夏年降水量略微減少,但秋季降水呈顯著下降趨勢,在1978年發生氣候突變,突變後降水減少近33%,尤其中部乾旱帶減少34%。進入21世紀以來,秋季降水又有所增加(圖17、圖18)。
圖17 1961~2009年寧夏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
圖18 1961~2009年寧夏秋季降水量變化曲線圖
隨著全球變暖,寧夏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旱澇災害並發,極端乾旱事件頻率及範圍明顯增加;暴雨頻次增多,且出現時間提前,結束期後延;霜凍、寒潮增強;熱幹風出現次數及強度增加。近年,寧夏沙塵暴頻次雖明顯下降,但強沙塵暴次數卻在增加;極端高溫時有發生,暖冬頻繁。
六、應對氣候變化、充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大背景下,寧夏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因此,建議:
1、進一步加快建立「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應對防範」有機統一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
2、加快建設和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充分發揮各種媒體和手段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的時效性,擴大覆蓋面。
3、加強氣象災害易發地區特別是氣象災害抵禦能力較弱的農村地區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的建設。重點加強氣象災害應急聯繫人隊伍和鄉村氣象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在各鄉、鎮建設農村氣象服務信息站,逐步形成鄉鄉有分管領導、有氣象信息服務站、有氣象協理員、有應急響應預案、有預警信息接收設備,村村有氣象信息員和預警信息接收設備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
4、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制約寧夏經濟的問題是乾旱、水資源短缺問題,因此要加強抗旱減災、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多領域並舉的資源性人工增雨作業工作,增強主動應對與防範氣象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開發利用氣候資源
加快寧夏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節能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更好地滿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加快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網建設。在風能資源豐富區建設風能觀測塔,在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建設太陽輻射觀測站,對已建風能、太陽能觀測站要統一納入全區風能、太陽能監測網系統,建立較為完善的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網,統一監測標準、規範監測儀器設備,實現監測資料統一管理,統籌使用。
2、加強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的管理。風能、太陽能資源必須要按照自治區新能源開發利用規划進行合理、有序地開發利用,防止出現對資源無序濫用現象。
3、加強風能、太陽能資源的普查、評估和區劃。對重點地區進行區域高解析度精細化詳查和可利用資源的評估,建立監測資料均一化分析和質量控制平臺,形成完整的風能、太陽能資源資料庫,重新進行風能、太陽能資源的區劃,結合自治區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發展目標,制定優先開發順序。
(三)大力發展避災農業
1、培育抗旱、抗熱、抗病和晚熟品種
選育抗熱、抗旱、抗病蟲品種,注重培育中晚熟品種。加強冬麥品種抗乾熱風、抗病蟲能力。培育抵禦低溫冷害和稻瘟病的中晚熟水稻品種。選育抗旱、矮杆、抗病蟲玉米品種,注重馬鈴薯抗高溫品種選育。
2、種植結構的戰略調整
(1)冬麥北移。灌區實施冬麥全面改制,調整灌溉制度,推廣多種形式的複種與間作套種高產模式,充分發揮氣候變暖帶來的資源優勢。(2)壓夏增秋。大力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減少夏糧面積,增加秋糧面積。山區壓減春麥麵積,發展冬麥、玉米、馬鈴薯。(3)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大面積發展設施農業,提高應對突發性氣象災害的能力。
3、提高農業氣候資源利用率
(1)調整播期。春小麥播期可提早10天,減輕乾熱風的影響。玉米播期適當提早。水稻插秧可提早到5月上旬。中南部馬鈴薯播期適當提前可增產10%~15%。(2)提高複種指數。小麥可由麥套玉米逐漸改為冬麥複種玉米,冬麥複種早熟插秧稻,即冬麥複種玉米或插秧稻、春麥套種玉米的兩年輪作和倒茬,實現1年兩茬,可大幅度增產。(3)擴種晚熟品種或生育期長的作物。氣候變暖有利於擴大喜溫作物中晚熟品種的種植區域。
4、發展農業節水技術
推廣秋覆膜,增加抗春旱能力,可大幅度增產;壓砂瓜種植技術使乾旱山區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應保持發展勢頭;推廣滴灌、噴灌和低壓管灌等節灌技術,節約灌溉用水,支撐更大面積的種植區;大力實施窯窖集水補灌技術,使作物順利度過春旱而穩產;發展灌溉農業,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對水庫清淤加固,提高灌溉保障和抵禦暴雨的能力。
5、加強氣候變化預測和災害監測預警,防禦農業氣象災害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現農、水、氣象、國土資源、林、植保、民政、救災等部門信息共享,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6、發展農業氣象災害保險
適時開展農業災害保險,加強氣象災害監測評估和災害風險評估,保障我區避災農業、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7、發展高收益特色農業和牧草產業
發展枸杞、釀酒葡萄、壓砂瓜、長棗、粉用馬鈴薯、油葵、設施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舉措。
大力發展草地農業,實施草原封育,建設人工飼草基地,可以效恢復草原植被,提高肉畜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