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革命」01古人是如何看待摩擦起電

2020-12-05 假裝科學

現在,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電器,輕易地操控著電力。電對於我們有多重要呢?試想一下,如果停電一周,空調不能用、電腦不能用、手機不能用、電燈不亮、地鐵不走、大量公交車不能開……生活將會陷入停滯。如果停電一個月,社會生產力將會倒退多年。

所以有的人就說,現代文明看似繁榮,但實則異常的脆弱。這是因為我們對很多的技術,都形成了高度的依賴,使得我們人類喪失了直接面對自然的能力。

不過回顧人類對電的認識和應用的歷史,只要這個世界的自然法則不發生改變,或者這個宇宙還是規律可尋的,我們始終有辦法控制電能。

在幾千年人類文明進程中,我們對電的認識,基本上停留在對於閃電的幻想之中。有令人恐懼的執掌閃電的宙斯、有令人敬畏的懲惡揚善的雷公電母,也有「揚彗光兮為旗,秉電策兮為鞭」的大氣魄。

城市燈光與閃電

人類真正開始認識和研究電現象,大概是從17世紀研究靜電現象開始的。到了19世紀下半葉,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才開始真正利用電能。

什麼是靜電現象呢?

靜電現象是一類現象,是相對於後來出現的電流學而言的,最典型的現象是摩擦起電,我們小時候很可能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先將一張紙用剪刀剪成小碎片,然後拿一塊塑料直尺或梳子,在頭髮上往復摩擦幾次,再將直尺靠近小紙屑,就會看到紙片吸附在直尺上。這個時候老師就會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摩擦過的塑料尺帶上了靜電,而靜電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特性。

靜電現象之摩擦起電

誰最先發現了靜電現象?

在西方,關於靜電現象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第歐根尼·拉修爾,在其著作《名哲言行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泰勒斯將靈魂也賦予那些所謂的非活的物體,他以磁石和琥珀作為例子」。

這段話聽起來並不好理解,簡單的說,它描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泰勒斯曾經了解到,琥珀摩擦過後可以去吸引其它輕小物體 ,磁鐵石能夠吸引鐵質物體這兩個現象。並且做出了解釋,這是因為它們具有「靈魂」。

當然你很有可能會說,這樣一個經過多次轉述的論點,可信度並不高,這點我是贊成的。不過在物理學史學界,一般都認可泰勒斯是最早觀察和研究摩擦起電現象的,因為泰勒斯確實具有這樣的前提條件。

泰勒斯像

第一點是當時希臘的貴族夫人們,有佩戴用琥珀製作的項鍊的喜好。這不僅是因為琥珀看起來晶瑩剔透,還因為在希臘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太陽神的女兒赫麗提斯,因為嫉妒,害死了自己所愛慕的親哥哥。後來赫麗提斯悔恨不已,痛哭4個月後也死去,她的眼淚化為一種叫蜜蠟的琥珀。

「蜜蠟」琥珀項鍊

第二點是泰勒斯有「萬物有靈」的哲學思想,他認為萬事萬物都充滿了靈魂。這裡的靈魂是指一種引起運動的能力,是內在的生命動力,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獨立於物質的意識主體。泰勒斯認為不僅活物有靈魂,非活物也是有生命力的,他用於是琥珀和磁石來說明他的哲學觀點。

中國古人的發現

在泰勒斯之後的一千多年,西方對靜電現象幾乎就沒有任何新的進展,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國。

比如在公元1世紀東漢時期,著名唯物思想家王充《論衡·亂龍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雷樽不聞能致雷,土龍安能而動雨?頓牟掇芥 ,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他類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氣性異殊,不能相感動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刻有雷紋的酒杯吸引不來雷電,泥塑的龍王也吸引不來雨水,因為它們只是外觀相似,但組成他們的「氣」是不同的。而琥珀(或玳瑁)能夠吸引乾草碎屑,磁石能夠吸引鐵針,是因為他們「氣性」是相同,所以能相互感應。

另外西晉的張華《博物志》中又記載了另一種靜電放電現象:

「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也有吒聲。」這段話說,梳頭髮時,頭髮被梳子吸引,還有光和聲響。」

我們看到,泰勒斯和王充對靜電現象進行了大致的記錄,然後進行了初步的解釋,但這種解釋距離現代科學方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到了公元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出版了《論磁》一書。在這本書裡,吉爾伯特通過實驗對比,將磁現象和靜電現象做了比較嚴格的區分和系統性研究。

下一節我們就來聊一聊吉爾伯特的傳奇故事,來看看一個醫生是如何走上科學研究的。

相關焦點

  • 「電力革命」04製造「摩擦起電機」的市長
    到了1660年左右,德國馬德堡市市長格裡克發明了可以輕鬆產生大量電荷的摩擦起電機,人們對靜電的研究才真正開始。格裡克的起電機克裡克打破玻璃殼,將硫磺球的軸橫放,用木架支起支起來,然後一手轉動硫磺球,另一隻手則按在硫磺球的表面,這樣硫磺球上就產生了大量的電荷。在試驗中,格裡克觀察到紙片,樹葉羽毛都被硫磺球吸引過來。
  • 全新摩擦起電納米發電機在手指彎曲處產生電力
    該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小型金屬標籤形式的摩擦起電納米發電機,可通過簡單的身體運動(如手指彎曲)產生電力。 該金屬標籤利用摩擦起電效應,這種效應可以利用一些容易起電的兩種材料進行相互摩擦而產生電荷。
  • 科普|九種摩擦起電現象的實驗
    說起摩擦起電大家立馬想到的就是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
  • 摩擦起電與感應起電
    我們剛剛踏入電學世界的大門時,會遇到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能使物體帶電的兩種方式。那這兩種方式的起電原理是什麼呢?
  • 15CM「摩擦起電 超長電擊」主題派對 打造年輕人日出文化
    騰訊大秦網訊 2019年4月20日,15CM國際派對電音工廠將聯合萊維健身工作室和15cm與萊維健身工作室共同主辦了摩擦起電超長電擊主題派對關注15CM的官方公眾號「15cmXIAN」,獲取更多活動詳情,即刻行動,精彩內容不容錯過。據了解,15cm電音基地,隸屬於文皓唐鼎集團,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251號大華1935文化商業MALL,註冊金額達5600萬,是一家集餐飲、休閒、娛樂和服務於一體的電音工廠。
  • 關於摩擦起電
    電的現象我們現在已經很熟悉了,在宏觀狀態下能起電的現象有兩類:摩擦起電和電磁感應發電摩擦起電有人還把它稱為摩擦生電,它是利用一些容易起電的多種材料進行相互摩擦,兩個摩擦物體的表面就能夠出現帶電的現象。 通過實驗表明:兩種物體表面所帶電荷開始為同性電荷,經過材料的相互摩擦,一種材料就帶上正電荷,另外一種材料經摩擦後帶有負電荷。但是這裡必須排除外在的影響(如,通過導體導走了電荷等的情況)。
  • 關於摩擦起電
    電的現象我們現在已經很熟悉了,在宏觀狀態下能起電的現象有兩類:摩擦起電和電磁感應發電。摩擦起電有人還把它稱為摩擦生電,它是利用一些容易起電的多種材料進行相互摩擦,兩個摩擦物體的表面就能夠出現帶電的現象。通過實驗表明:兩種物體表面所帶電荷開始為同性電荷,經過材料的相互摩擦,一種材料就帶上正電荷,另外一種材料經摩擦後帶有負電荷。但是這裡必須排除外在的影響(如,通過導體導走了電荷等的情況)。
  • 賽晶電力電子股份簡稱將更改為「賽晶科技」 下周二起生效
    原標題:賽晶電力電子股份簡稱將更改為「賽晶科技」,下周二起生效   賽晶電力電子
  • 「電力革命」10伏打電池和金屬電假說
    在1791年,伽伐尼出版了《論在肌肉運動中的電力》,將他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公開發表之後,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關注。其中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也翻譯為伏打)重複了伽伐尼的實驗,並且有了新的發現,提出了他的金屬電假設,進而製作出了著名的伏打電堆。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圖解: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辯論呢?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也被分裂了,1959年《科學新聞》快報進行了一項調查,要求33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公開他們的立場,結果顯示11位專家支持「大爆炸宇宙模型」,8位支持「穩恆態宇宙模型」,其餘14位要麼不確定、要麼認為這兩個模型都是錯的。
  • 金屬導體能否通過摩擦起電?
    金屬導體能否通過摩擦起電?第一,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兩個不同的物體帶電的現象。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這就是摩擦起電的現象。第二,金屬之間摩擦或者金屬與別的物體摩擦是不能起電的!因為金屬是導體不是絕緣體,它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當在外電場力作用下,自由電子會定向移動而形成電流。電流的傳導速率等於光速,即使摩擦有電荷存在,瞬間就會復原。
  • 「電力革命」07富蘭克林與電荷守恆
    他認為某些物質在摩擦之後會產生某種「電液」,當帶電體吸引其他物體時,「電液」就從帶電體流向被吸引的物體。隨著帶電體的吸引和排斥現象逐漸明晰,吉爾伯特的理論不足以解釋,杜菲引入了「電的雙流體理論」。(美國科學家埃柏奈澤·肯納斯理也提出過類似理論)杜菲認為存在兩種電流體,絲綢摩擦玻璃生成的電為玻璃電,羊毛摩擦琥珀生成的電為樹脂電,其它所有摩擦電都是這兩種中的一種。杜菲認為,兩個物體帶同種電會相互排斥,帶不同種類電會相互吸引。兩種電相遇會中和,而摩擦可以把兩種電荷分開。
  • 【學習故事】摩擦起電--大班
    彤彤穿著長袖園服,來到門口麻利的脫下了衣服,媽媽接過衣服,只聽「啪」的一聲,彤彤叫了一聲,媽媽笑著說:「沒事,起電了」。這時笑笑也來了,順手一摘帽子,一頭短髮,立刻豎了起來。孩子們看到後立刻驚呼起來:「哇!有電!」但是孩子們都說不清「電」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開始了探究之旅……    我給你們每組兩張紙,讓你們撕成碎片,然後又拿來了好多塑料吸管。
  • 科學小實驗:摩擦起電的現象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電」的現象,比如某些東西之間反覆摩擦會形成「靜電」。今天小編就給你講講關於摩擦起電的那點事兒,讓孩子感受到「電」的可愛一面。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荷的轉移。電流的傳導速率等於光速,即使摩擦有電荷存在,瞬間就會復原。所以就算一端帶正電了,另一端馬上會有電子跑來把它中和掉,如果帶的負電,這端的電子也會迅速移到另一端,而不能摩擦起電。
  • 兩人面對婚姻要越「摩擦」才能越幸福!
    有人說最幸福的愛情關係不是沒有摩擦,而是如何從摩擦中找到修復感情的方法,並且成為繼續走下去的理由。以前人總說壞了的東西要修,現代的人總是壞了就丟,感情也是一樣。有溝通才能磨合其實有摩擦不是件壞事,這是為了提醒兩人該「溝通」了,有溝通才能磨合,才能找到延續感情最好的平衡方式。遇到問題時,如果兩個人都用「悲觀、消極」的態度逃避,姑息小摩擦變成大代溝;或者維持表面和平,內心卻隨時因為小事而波濤洶湧,對關係的增進並沒有幫助,而且會始終覺得旁邊的是「豬隊友」。
  • LED新技術:新型布料摩擦起電點亮LED燈
    我們日常的一些活動會讓這兩層材料之間相互摩擦產生可利用的靜電。  其實主要原理就和我們初中《自然》科學過的綢子摩擦玻璃棒會起電類似。通過摩擦,兩種材料之間可以交換電子,並進而產生正負極。然後兩種材料分開時,就會產生小的電流。  金教授和他的團隊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找到摩擦起電效果最好的材料,最終他們選擇了前面提到的兩種材料。
  • 科學小實驗作文:摩擦起電
    在天氣乾燥的時候,梳頭髮或脫毛衣的時候會產生靜電,會聽到「噼啪」的聲響,媽媽告訴我,這是一種摩擦起電的現象,於是我在網上查詢了摩擦起電的資料,準備親自做個實驗體驗一下。首先,我找來一張紙,把紙任意撕成碎片,接著又找來一把塑料尺子,緊貼著衣服摩擦到發熱,最後把摩擦發熱的尺子靠近碎紙片,結果碎紙片紋絲不動,我很失望,心想,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網上寫錯了嗎?我決定去請教媽媽,媽媽聽後,溫和地建議我說:「你把紙片撕得再碎一點試試看!」
  • 摩擦起電小實驗
    好幾天前,媽媽帶著我做了一個小實驗,實驗的名稱是「摩擦起電」。我當時聽了這個名稱非常好奇,連忙問媽媽:「是誰和誰摩擦啊?」媽媽說:「不急,我先做給你看,這個實驗非常簡單。」首先我們準備了一些材料:一把尺子和一些小碎紙片。
  • 大班科學教案:好玩的摩擦起電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好玩的摩擦起電 2012-02-22 19:36 來源:[標籤:來源]
  • 為什麼康德的哲學被稱為「哥白尼革命」?
    一般都將「觀念論」當成「實在論」的相反詞。前面提到過「本體論」和「認識論」,「本體論」詢問的是事物是否實際存在,「認識論」則是詢問如何確定該事物的存在。硬要簡單說明的話,「本體論」和「實在論」相對應,「認識論」和「觀念論」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