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應變檢測的原理是建立在一維彈性杆理論的基礎上,當樁長遠大於樁徑,視樁為彈性材料,應力波反射法的理論才能成立。通過理論分析及幾個工程實例,介紹了長徑比<10時樁身淺部缺陷尤其是在1m之間的缺陷檢測方法。
1理論分析
1.1 根據應力波傳播原理
應力波的傳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要有振源,形成應力波;第二個必須要有傳播的介質。現在我們視樁為彈性介質,當樁頂在外界小錘敲擊下,應力波沿樁身向下傳播,這裡假定振源點的位移按正弦規律振動,即:
μ= Asinwt (1)
式中:
A——振動的幅度;
W——振動的圓頻率;
Μ——振動的位移;
Wt——振動的相位。
那麼在距離振源點x處的質點安放一個傳感器,則其振動的位移可表示為:
u= Asinw(t- x/c)
即u= Asin(wt-wx/c) (2)
式中:c=λf
即λ=c/f=2πc/w=2π/n
則u= Asin(wt-nx)
由此可見,在離振源x處的位移與波源處的位移在時間上存在著x/c的相位差,因為波源在樁頂面向空間四面八方均發生正弦波,在傳播過程中,相位相同的所有點的軌跡定義為波陣面,按波陣面形狀分為球面波、柱面波和平面波,當波在樁頂下1m以內均為球面波,這樣給我們測試帶來不便。
在1m以內質點的頻率範圍f0=C0/2Δl0式,令Δl≤1m, c= 3300m/s,則f0≥1650Hz,由此可見,通過提高激振頻率提高儀器的解析度從而達到檢測的目的。為此就要選擇固有頻率比較高的加速傳感器、頻率較高的鐵錘和合金錘等,但是切不可盲目提高激振頻率,因為頻率越高,傳感器度越低。根據經驗,標定曲線的共振頻率的1/3可視為該加速度計的頻率使用上限,此時的誤差≤+ 12% ,這樣便於分析資料,不容易引起誤判。
1.2工程事例
(1)南京工程兵學院內試驗基地模型樁是採用400x 400mm2預製方樁,砼標號為C30 ,當時我們先用尼龍錘敵擊,用橡皮泥粘接傳感器,開始敲出來的曲線是高頻振蕩信號,很難判定樁底反射信號,後來採用鐵錘敲擊,提高激振頻率,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整體高頻信號上疊加了一個低頻振蕩信號,可以推測傳感器與樁身一起振動,在傳感器與樁剛性粘接的情況下,斷定樁身在淺部有嚴重斷裂,經分析在距樁頂向下75cm處斷裂,經省建委專家介紹此樁在80cm處有斷裂,與我們的檢測結果相吻合。
(2)儀化集團生活區V—3街坊23#樓採用CFG樁基礎,砼標號為M20,樁徑φ=410mm,樁長l= 22. 0m。當我們檢測到227 #樁時發現曲線首波脈衝較寬,而且無樁底反射信號,如圖2所示,同時在敲擊時聽到樁身發出一種空空的悶聲,當時就判定樁身在50cm左右有夾層(夾砂),於是將上面50cm去除後發現果然有夾砂,然後重新測試,首波脈衝較窄而且樁底較明顯,樁身較完整。
另外,在檢測中發現62#、182#樁,2根樁分別在1. 6m、1.7m左右斷裂,經開挖驗證確實如此。
(3)射陽交通路綜合樓採用砼錘擊沉管樁基礎,當我們開始用尼龍錘敲擊時,發現是低頻振蕩信號,無樁底反射,後來改用合金錘敲擊,發現二次重複反射,如圖3所示,根據Δt1= 1.54ms分析樁在2.7m左右嚴重縮徑或離析。
2數據處理
在進行分析曲線時,切不可隨意平滑處理,或進行多次濾波處理,如果將圖1這根樁的時域曲線進行濾坡,採用低通濾波,帶通範圍為0~ 1000Hz,這樣就會將> 1000Hz的頻率徹底濾掉,而只剩下低頻成份如圖4所示,從曲線上看這根樁很象一根完整樁,樁身無任何缺陷,l=7.5m, Δt= 3.64,C= 2l/ Δt= 4120m/s,一切都很正常。這樣就會給工程帶來隱患。
3結論
(1)在現場採集信號前先了解工程概況、砼標號、樁長、樁徑、砼齡期等,如果樁長較長(l> 10m),採用激振頻率較低的錘進行敲擊,便於找出樁底反射信號,如果樁長較短(l≤10m),採用激振頻率較高的錘進行敵擊,便於分析樁身是否存在淺部缺陷。
(2)在現場採集時,如沒有樁底反射信號,應將採樣周期放小一點,仔細分析樁身有無嚴重缺陷,信號是否有多次反射,同時結合頻率譜和相關譜進行分析,進一步判定樁身淺部是否有嚴重缺陷。
(3)為了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安裝傳感器的耦合劑不能太多,傳感器與樁頂要剛性粘接,否則偶合劑將吸收一些高頻信號,導致信號失真,造成誤判。
(4)在分析時域曲線不能一味地追求信號好看,人為地進行平滑處理和多次濾波,高頻信號將在曲線中失去,樁身淺部缺陷就不能被發現。
(5)時域曲線中首波脈衝不能太寬,反向脈衝就會掩蓋樁身淺部缺陷,這樣會給工程帶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