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縣令因為保護百姓被殺,老百姓聽聞噩耗,哭成一片。就在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城南有個村名叫紅雨村。紅雨村位於德陽市區西門外,是個歷史悠久的小村莊。據歷史記載紅雨村村名的由來與王安石變法時,時任彰明縣令的張聘婦女有關。

北宋宋神宗在位期間,內憂外患深重。內部老百姓對於朝廷的重重捐稅怨聲載道,外有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入侵。年輕有為的宋神宗深感國家急需改變,重振雄風。為此,他任命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上任後,從農業到經濟,再到軍事都制定了十分詳盡的改革計劃。最初的時候,改革頗見成效,然而後期由於頑固派的反對,加之地方上一些官紳投機取巧,變法的措施走了樣,不但沒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反而讓百姓不勝其擾。
四川省彰明縣(今江油市)便是如此。彰明的地方士紳官吏不僅隱瞞財產不肯上報朝廷,而且趁著推行新法的機會,以支移、折變等名目,肆無忌憚地盤剝老百姓。此外朝廷在彰明徵調物資的時候,也不顧彰明的實際情況和時令,一味強徵。這就使的一些富商巨賈,囤積居奇,市面上物價飛漲,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時任彰明縣令張聘,為人正直,為官清正,兩袖清風,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他看到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有如此多的弊端無法解決,因此推行起新法來就不那麼積極了,甚至有時候陽奉陰違。對於朝廷派下來監督新政實施的官員,張聘不但不巴結,反而時有牴牾,這讓他們十分不滿。不久之後,他們就在宋神宗面前參了一本,將張聘劃入了頑固派,反對新法的行列。
當時的宋神宗滿腔熱血,一心要實施新法,對於膽敢阻撓新法的人嚴加懲治。就這樣張聘以「奉行新法不力」的罪名被革職拿問,押解到京師治罪。
張聘被押解離開彰明的那天,老百姓紛紛自發前來送行,一路上哭聲震天。這時,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子,「撲通」一聲跪在押解差役的面前,苦苦哀求,說願意代替張聘領罪。這人非是旁人,正是張聘的女兒。
當然頂罪是不可能的,差役們將張聘的女兒推開。但張聘的女兒仍哭著跪倒在地,苦苦哀求,說是要和父親一起上路,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張女的孝行感動了差役,眾鄉親又在旁邊求情,這時,差役才同意了張女的請求。

京師路遠,崎嶇不平,但是在女兒的精心照料下,張聘沒受什麼罪,人看起來也很精神,不像個犯罪的囚徒。
這天,秋風蕭瑟,他們行到德陽縣西門外的駝背樹時。押解的差役突然接到聖旨,說張縣令不用押往京師了,而是就地問斬。
張女聽到這個消息後,如五雷轟頂,當時便暈了過去。她醒來後,又苦苦哀求差役,願意替父親去死。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張聘還是被殺了。張女想到自己父親如此的清廉,卻含冤死去。她心中有無限的不平與委屈,對著烏雲滾滾的蒼天,大呼:「蒼天啊!蒼天!我父親死得這麼冤枉,你咋不睜開眼看看呢?」
張女悲憤莫名,最終在父親的屍體旁自盡身亡。老百姓見到這一幕無不痛哭流涕,哭喊聲震天動地。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天空中突然下起紅雨來。
這件事驚動了德陽的百姓,他們自發捐款將張聘父女安葬,並且在他們的墓旁修建了紅雨廟。後來這個地方許多都以紅雨為名,如紅雨橋紅雨墳等。

20世紀80年代,德陽市進行地名普查時,為了傳承傳統文化,當地政府將縣城區鄉七大隊改為紅雨村。這便是今天紅雨村的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