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彼時美軍航母資源短缺,匆忙被捲入二戰的美國來不及做出更多設備,故將1941年5月開始生產並本用於當作巡洋艦服役的阿姆斯特丹號(USS Amsterdam CL-59)改造為航空母艦,1942年8月,阿姆斯特丹號正式改名為獨立號,並用於美國海軍。
這艘輕量級航空母艦自服役以後一直用於太平洋戰場,日本投降後不久返送回國。和平年代,雖然退役舊航母往日風光不再,但對於美國人來說,獨立號像其他退役廢棄船艦一樣,依舊擁有自己的使用價值。它是近100艘被用於比基尼環礁原子彈測試的目標船艦,不知道航空母艦級別的獨立號能否接受原子彈的洗禮,關於它最終化為碎片還是沉沒淪為殘骸的問題,學者們也討論不休。1946年7月,獨立號最終確認於「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計劃中當作核打擊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它要承受兩次核武器的轟炸。
在此之前,美軍曾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發射核武器,這次的十字路口行動就是模擬長崎的爆炸情況,美軍於比基尼環礁開始試驗,在瀉湖和瀉湖中放置75艘廢棄船艦。按照預定計劃,原子彈將在海拔158米高的地方爆炸,這樣大費周折的目的就是測試核武器對於船艦的殺傷力究竟如何。最終一枚相當於2.3萬噸TNT同時爆炸效果的核彈成功將5艘船艦送入海底,重創14艘船艦,然而獨立號並不在沉沒之列,這倒是讓不少美軍感到奇怪。
1951年,獨立號正式結束使命,退出核試驗舞臺,並被美軍秘密鑿沉,獨立號沉沒時,連帶200餘升核廢棄原料一齊沉入海底,在此後的幾十年中無人問津。幾年前,人們突然想到了這艘年代久遠的廢艦,2015年4月14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發文稱發現了久沉於海的獨立號的位置: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法拉隆群島水域800米左右深的太平洋海域。
此後,美國國家海洋局與大氣管理局和波音公司合作,潛水尋找在深海中沉睡64年之久的獨立號,雖然年代久遠,但獨立號的船體依舊保存完好,雖然人們十分擔心船上殘留的核廢料,但相關人員表示這並不會對環境帶來多大影響,因為海水扛輻射能力極佳,獨立號只可影響附近幾米的海域,完全不需要人們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