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鴴「小寶寶」破殼而出。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林霞 攝
廣西新聞網防城港5月15日訊(通訊員 李林霞)日前,筆者在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山心沙島驚喜地發現,環頸鴴孵出了一窩環頸鴴「小寶寶」。當時,這窩小環頸鴴在山心沙島沙灘上,兩隻幼鳥剛剛破殼而出,小巧可愛。
據悉,每年4-7月為環頸鴴繁殖期。環頸鴴營巢於沿海海岸和北極苔原以及內陸河流、湖泊岸邊、沙灘或卵石灘上、長有稀疏鹼蓬的裸露鹽鹼地段上。窩卵數2-4枚,以3枚居多。卵的顏色為淡褐色或土灰色,密布黑褐色的雜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2-27天。
據廣西天籟青少年自然觀察與教育中心覃春介紹,根據這幾年在企沙鎮山心沙島的鳥類觀察,在山心沙島及其附近停歇的候鳥及留鳥(均指水鳥)有64種。除了有極危物種勺嘴鷸;瀕危物種大濱鷸,小青腳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易危物種黑嘴鷗,黃嘴白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等重要水鳥路經山心沙島外,還有環頸鴴在山心沙島繁殖。
廣西北部灣地區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其豐富多樣的生境類型,如紅樹林、泥質灘涂、沙灘等濱海溼地為水鳥提供了停歇、取食、越冬的重要場所,對鳥類遷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優質的灘涂是水鳥的重要覓食場所。而企沙鎮山心沙島優良的沙質灘涂、紅樹林、石灘成了水鳥遷徙棲息的一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