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於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晚上20:30(2018年地球一小時時間為3月24日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過量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目前已經極大地威脅到地球上人類的生存。公眾只有通過改變全球民眾對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態度,才能減輕這一威脅對世界造成的影響。
2018年3月,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地球一小時」活動,2018年將熄燈儀式時間定為3月24日20:30,屆時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將通過自發熄燈一小時,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
活動由來
「地球一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
中國地球1小時宣傳活動 」,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籲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六20:30-21:30期間熄燈一小時,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表明對全球共同抵禦氣候變暖行動的支持。這是一項全球性的活動,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07年首次在雪梨倡導之後,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大家都來參加這個活動[3] 。
「地球一小時」活動首次於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亞的雪梨展開,一下子吸引了超過220萬雪梨家庭和企業參加;隨後,該活動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席捲全球。
發展歷程
2007年
「地球一小時」活動首次於2007年3月31日晚間8:30在澳大利亞雪梨市展開,當晚,雪梨約有超過220萬戶的家庭和企業關閉燈源和電器一小時。事後統計,熄燈一小時節省下來的電足夠20萬臺電視機用1小時,5萬輛車跑1小時。很多參與的市民反映,當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時多了幾倍。
隨後,「地球一小時」從這個規模有限的開端,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很快席捲了全球。僅僅一年之後,「地球一小時」就已經被確認為全球最大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之一,成為一項全球性並持續發展的活動。
2008年
2008年3月29日,有35個國家多達5000萬民眾參與其中,並證明了個人的行動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2008年3月29日晚上8時,紐西蘭第三大城市楊維旭和南太平洋島國斐濟首都蘇瓦「陷入黑暗」,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地球時間」環保活動由此開始在全球接力舉行。這項活動旨在引起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警惕。讓所有的人明白地球只有一個,如果讓事態繼續發展下去,地球將會毀滅。當地餐館、酒吧點上蠟燭,舉行燭光晚餐,商店也關閉了霓虹燈。數千個家庭也響應號召,當晚在家中使用蠟燭照明。
當晚,島國斐濟蘇瓦陷入黑暗,兩名身著當地傳統服裝的「武士」點燃了火炬,並將火炬傳遞到蘇瓦港。划艇愛好者接過火炬,在海裡燃起了100隻蠟燭,這象徵著斐濟所轄的100多個島嶼都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隨後,「地球時間」活動傳遞到澳大利亞。雪梨當晚8時只可見零星燈光。雪梨歌劇院熄滅了照著巨大貝殼狀建築的燈火,海港大橋也關閉燈光。當地活動組織者說,商業區350幢商業建築中的250幢完全關閉燈光。
伴隨著地球的轉動,「地球時間」活動持續西行,陸續進入馬尼拉、布加勒斯特、華沙、約翰尼斯堡、日內瓦……中國北京、天津等多個城市的一些企業和機構也加入到活動中來。
由於時差原因,美國等美洲國家的城市接過了「地球時間」活動中的最後一棒。2008年3月29日在當地時間20:00-21:00,一向以燈火輝煌著稱的美國大都市很多都暗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