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環保活動之一,2018年全球有188個國家開展了地球一小時活動,17900+地標性建築參與了熄燈,250+知名人士進行了倡議和行動。3月24日地球一小時之夜,作為提醒大家關注環境問題的一種儀式和象徵,全球各地燈光逐漸熄滅。
(數據來源: 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而在 AIESEC 約有30所高校參加了此次「地球一小時」的線上線下互動和發聲,整體活動圍繞著聯合國17個可持續目標。因為擁有同樣的價值理念,AIESEC 與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攜手共同倡議高校學生與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地球一小時」的活動中。2018年與熊貓菌和小藍人一起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8年3月24日晚,「開啟我的60+生活」地球一小時北京主場落地活動在鳥巢文化中心舉行。北京鳥巢、水立方及深圳海岸城等全國各城市地標性建築在20:30分熄滅燈光。通過具有視覺性象徵意義的熄燈儀式,希望引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養成環保的行為習慣。它只是起點,它讓人們反思,除了熄燈,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在北京落地活動的當天,AIESEC 校園團隊不僅在線上協同發聲,也在自己的學校進行著自己的落地活動,用實際行動助力地球一小時。
( AIESEC 溫州肯恩大學 在校內組織海報籤名活動)
( AIESEC 天津財經大學製作紙質包裝袋替代水果攤塑料包裝袋)
(AIESEC 西安理工大學地球一小時在廣場用蠟燭擺成60+形狀)
一位來自 AIESEC 的志願者在整場活動結束之後,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熄燈一小時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環保觀念,激勵環保行動才是目的。在這場線下活動中認識了很多優秀的朋友,也向他們學習到了很多。逐漸明白公益不僅僅是一個意識,也是自己的行為,環保應該從自身行為開始約束,並努力影響到他人。」 這也是「地球一小時」想要傳達的理念。
(來自 AIESEC的志願者在地球一小時落地活動現場)
就像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盧思騁說的那樣:「人類和地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方式都和地球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我們希望引導公眾超越60分鐘的思考和行動,把為地球生態環境健康和人類未來所要做的努力轉變成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才有可能扭轉地球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
AIESEC 也希望在這樣的浪潮中為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60+」生活,遠不止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