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歲,我們既熟悉又陌生,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太歲能為我們人類帶來許多的福澤,然而還有許多的未解之謎需要人類為之解開。上篇關於太歲古文的記載有許多,但疑惑也不少。
陝西周至縣太歲樣品的研究
1992年8月22日陝西周至縣渭河灘發現的樣品在陝西省及西安市科委的策劃下,由西北大學生物系組織了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醫藥等方面的13位專家教授進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報告認為,此生物體是在秦嶺山中生長,因山洪暴發衝入渭河,有幸被人發現撈起。秦嶺山脈是我國南北氣侯的分界線,是珍稀動物植物的天然寶庫,也是一個未被人類開發的原始森林,該稀有物種才得以在此生長保留下來。專家們在「不明生物體」的實驗研究報告中將其命名為「特大型罕見粘菌複合體」。
它既有原生動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
研究證實,該「粘菌複合體」是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微生物為食,
以纖維素、幾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肌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核酸以及假絲酵母和白地黴。
該「粘菌複合體」是地球上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
在實驗報告提交並公布後,西安市科委組織了由生物醫學家房益蘭教授、詹谷宇研究員等18人組成的專家進行論證後認為,大型粘菌複合體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目前,粘菌研究在國際上還是空白,也是世界生物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攻關課題。同時,粘菌又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物製藥等諸多領域科學研究的理想工具。
原西北大學生物系主任、生物學家李廣民教授認為:該「粘菌複合體」是界於原生物和真菌及植物之間,是可以蠕行的一種很古老的原質生物體,它既有原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及植物的特點。
顯微觀察可見具有兩根鞭毛結構的遊動細胞,並可以看到遊動細胞鞭毛的一端無選擇性地攝取食物顆粒。
但它的生物結構在子實體上產生的孢子具有明顯的纖維細胞壁,這一點和植物相同。它在生物進化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國內外生物學家研究證實,動植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由原始的鞭毛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原始鞭毛單細胞生活在水中,能夠遊動,可以進行異養生活,因體內含有光合色素,又能進行自養生活。
在進化過程中按兩個方向發展:自養功能的加強和運動功能的退化,進化到單細胞綠藻,並由之發展成植物界;運動功能和異養功能的加強和自養功能的退化,進化到單細胞原生動物,並由之發展到動物界。
國內科學家在研究該粘菌複合物時發現,它的細胞結構和原始鞭毛細胞的結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這種細胞不含光合色素。
按《生命起源及進化譜系圖》分析,它的位置應在菌(藻)類植物和原生動物之間,既有營養體又有子實體。
但無論怎樣講,「肉靈芝」和大熊貓一樣都是大自然遺漏的古生物活化石,它產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地質年代白堊紀。
現代科學對太歲的研究
現代科學發現,太歲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大型粘菌複合體,其結構不是由單一的細胞構成,而是由細菌、粘菌和真菌三類構成的一個聚合體。研究表明,太歲是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微小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幾丁素、甲殼質等為營養,肌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核酸、以及假絲酵母菌和白地黴。它的細胞中含光合色素。
目前,已從太歲中分離出部分細菌、酵母菌、黴菌及少量黏菌,但用傳統方法分離得到的微生物遠不能代表太歲中微生物的全部種類,不斷發展新的方法來分離認識太歲中尚未被鑑定的微生物種類,對於其能夠規模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太歲除含水量較高外,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豐富的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生物體」。目前,混菌發酵因其菌種間互利共棲協同作用產出豐富的酶系及多元化的產物而在食品中廣泛應用,原生太歲像其他複合菌類發酵產品(如酸茶B、黃酒~4)生長過程複雜,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發酵過程才能形成其獨特的代謝產物。
關於太歲的分類定位有以下4種觀點
中科院的邱曉嵐表示太歲沒有細胞結構、無蛋白質和核酸反應,認為其是非生命物體也並非黏菌複合體;
南開大學白玉華觀察太歲切片具有菌絲,認為其可能是真菌;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在研究過完縣李思莊那口井裡噴出的"怪肉「後,初步確定為生活在土壤深層的高等真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太歲是介於原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黏細菌,生活於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西北大學生物系專家對陝西周至縣渭河灘的樣品進行了分析研究,將其命名為「特大型黏菌複合體」。出現上述不同觀點的原因包括太歲來源地的不統一,菌種分離及純培養技術的限制以及某些微生物形態不清晰等。
石太歲成分
太歲具有呼吸、修復自身的功能,其子實體和菌液富含有機鍺、核酸、多糖類、維生素及胺基酸、卵磷脂、輔酶等營養成分。其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在抗癌、抗菌、細胞毒性、生理調控等方面的作用逐步被發掘,但就其作用機理還有待闡明。
太歲不腐不臭可能與其含有抗性菌株有關,谷碩發現其中主要微生物成分黏菌可通過自身分泌的抑菌酶吞噬細菌,這預示其在食品添加劑和食品保鮮劑方面有開發應用前景。某些黏菌的孢子可以用來對外傷進行消毒。
迄今已從4個目共27種黏菌中分離得到脂肪酸、胺基酸、生物鹼、萘醒、酯類化合物及它們的衍生物等近100種化學成分,黏菌有望成為獲得天然活性物質的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