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在全國圍棋甲級聯賽首秀起,
到如今正在進行的2020新賽季,
時越在圍甲留下了293戰182勝的戰績。
「我肯定希望能夠下得更長久一點,」
時越說,
「希望能夠去探知
這個棋盤裡面更多的東西。」
人工智慧的出現讓時越的探知過程中,
在棋盤上發現了更多的可能。
▲時越在比賽中
「很多招法以前大家認為是很必然的一種想法,現在思路打開了,很多招法不像以前的固有定式,不是說這個局部下完一定要把它定型。現在AI就是很多招法是按這個全局(的考慮)來的,在一個局部下沒有一個固定的招。這個是一個認識上的提升。」
如果以目數來算,時越認為棋手們比人工智慧時代之前,實力普遍「能長個三四目棋」。「比如說現在的我和以前的我下,現在可能布局就會便宜不少。以前的招法以現在的認識來看,就有局限性了。現在大家肯定都漲棋了,自己的棋理能夠漲,就是對棋的理解能夠提升一個臺階。」
▲2019年2月15日,獲得第23屆LG杯世界圍棋棋王戰亞軍的中國棋手時越(左)出席頒獎儀式
日本圍棋大師藤澤秀行曾言:「棋道一百 我只知七」。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之後,大家意識到這並不完全是謙辭,時越甚至認為人對圍棋的認知還到不了百分之七。
當如今的AI能讓先
甚至讓兩子擊敗人類頂尖高手,
每一步棋都能通過AI的精確計算
反應在勝率的變化上,
是否意味著人工智慧
已能找到對弈中的最優解?
時越認為還遠遠達不到,「圍棋的變化太多了。電腦其實只是比我們強,但是他遠遠到不了說把圍棋裡面的所有變化都給解析出來的。AI的訓練和算法越多,可能水平越高,但距離圍棋上帝、絕對真理還是很遙遠的。」
「比如比賽中盤,不可能用AI把所有變化都去算清,布局可能大家都差不多,主要是拼中盤,中盤的戰鬥力是實打實的個人水平,比的就是大家各自對棋的不同理解。」
這位曾經的中國圍棋第一人已年近30,他對圍棋的理解,也已經從比賽勝負延伸至生活之中。
▲2019年4月27日,「博思杯」2019世界人工智慧圍棋大賽在福州進行第二日的比賽。圖為中國圍棋AI「星陣圍棋」(右)與法國圍棋AI「高盧」在第五輪比賽中。最終中國圍棋AI「星陣圍棋」獲勝
「萬物都是有聯繫的,我是覺得圍棋能夠指導我的生活。比如,可能見到某一個棋形或者某一個局面下的一手棋,結合到生活中會有感觸,互相印證。圍棋沒有絕對的正解,你會覺得這個時候,這步棋當前是合適的。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能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處理方式?圍棋中很多種局面下的不同的選擇,就能映射出這個人在生活中的樣子或者他的一種風格。」
常年與勝負作伴,也有厭倦和疲憊的時候。時越說,厭倦感往往與輸棋相伴而來。這時候,他會去看看電影、聽聽音樂,做做圍棋之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就又能回到棋盤上戰鬥了。
年輕的時候,時越常常一天訓練十來個小時,現在每天花在棋上的時間也有五個小時左右。雖然很辛苦,時越說自己如果從頭再來還是選擇圍棋。
「一是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有天賦,下圍棋是自己擅長的事情。要說辛苦,其實做什麼都很辛苦,」他說。
常年徵戰賽場,時越十分想念可以相對超越勝負的快樂圍棋,那種情況下他可以下得更「任性」,而不用絞盡腦汁尋找通往勝利的最優解。「其實我是很羨慕業餘棋手的,他們能夠下快樂圍棋,我們是競技圍棋。我們以前在國家隊訓練時經常下10秒一步的棋,那個我覺得接近於快樂圍棋,10秒這個偶然性非常大,沒有那麼嚴謹,我喜歡下什麼我就下什麼,這可能就比較接近於那種狀態,」時越說。
「一些圍棋愛好者他不希望出現有一個標準答案式的東西,我認為這步就是最好的,你不要跟我講AI怎麼下,我第一步喜歡下天元,雖然你告訴我勝率跌了,但無所謂,我也不在乎。其實這個狀態也挺好。」
想念快樂圍棋,但圍棋不是時越生活中唯一的快樂。看一部科幻或者災難題材的電影,也能讓他滿足。疫情期間那段在北京家中隔離的日子,每天留給圍棋的時間是5個小時,個人有什麼新的收穫?
「以前不會做飯,現在可能會做幾道菜了。」時越說。
來源:新華體育
煙臺市體育局
了解最新賽事
更多資訊
盡在「煙臺市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