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之一),它的出現讓人類終於實現了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飛天夢。而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加速了這種發明的更新換代,從早期的木製結構到全金屬框架,從只可以搭載一個人小型飛機到可運載上百噸貨物的運輸機,從亞音速到超音速,從螺旋槳到噴氣式動力,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內飛機就成為了現代民用和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
飛機,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
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一些我們常見的常規飛機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另類產品被製造出來。這些飛機不僅造型怪異,其用途也有別於其他飛機。雖然它們最終沒有被大量的使用,但就在這些另類的想法中往往就隱藏著一些帶有「革命」性的創新理念,甚至是帶有一些科幻的色彩。不按常理出牌往往也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不往下看,這五款機型你能認出幾個?
下面就看看這五款「另類」的飛機,每一款都不是那麼的常見,大部分也只是製造了一架而已!
這是一款於50年代末期被製造出來的飛行器,與其說是飛機倒不如稱其為「飛行吉普」好一些。該機是柯蒂斯-賴特公司按照美國陸軍的要求設計的一款低空偵察飛行器,主要用於偵察、救援、運輸等任務。
柯蒂斯-賴特VZ-7,首款「飛行吉普」
該飛行器由一臺渦軸發動機驅動位於機身四角的四個螺旋槳提供動力,每一個螺旋槳的轉速可以調節,由此來控制飛機的方向和姿態。在飛行器上安裝有飛行員座椅、傳動裝置、發動機和油箱以及一些必備附件。正常工作狀態下該機最大飛行高度為61米,飛行速度約為50千米/時,可以搭載50公斤的貨物。
50年代設計出來的「飛行汽車」
其實如果不是軍方有硬性指標壓制這款飛行器的話,在基本性能方面該機還是比較出色的,起碼是一款「未來的飛行汽車」的雛形。無奈軍方對於它的飛行速度和運載能力兩項指標上不是很滿意,在1960年終止了這個項目。
這款飛機是由義大利卡普羅尼公司在1921年設計生產的一款民用客機。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款飛機的造型也是相當的「科幻」,遠遠的望去好似一艘帶有翅膀的輪船。
在當時堪稱「巨無霸」的卡普羅尼Ca.60客運飛機
該機擁有3組(每組3個)長約30米的機翼,翼展面積高達750平方米,機身高度9米。配備有8臺400千瓦Liberty L-12液冷式發動機,空重15噸,最大起飛重量26噸,計劃可搭載100名乘客,最大飛行速度130千米/時,航程660千米,製造它的另一個目的是要穿越大西洋。
這種客機是不是可以用「飛船」來形容?
這是一款水上飛機,卡普羅尼早在1913年就開始計劃建造這樣一款在當時被認為是「超大型」的客運飛機,不過由於一戰的原因,該計劃被推遲了7年。1921年當原型機被製造出來後,由於材料強度等原因,只飛行了一次便被放棄了,因為它實在太大了,以木製結構為主的機身在正常的起飛和降落時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運載乘客賺來的錢還不夠維修機身的。性價比不高,極易損壞的卡普羅尼Ca.60隻是曇花一現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了。
50年代左右,噴氣式飛機開始逐步取代傳統的螺旋槳式飛機,美國海軍也想儘快在航母上部署噴氣式飛機。不過限於當時噴氣式發動機性能不穩定、航母甲板比較短(蒸汽彈射器還未實裝)等原因,在航母上起降噴氣式戰機在短期內還無法實現。為了讓海軍早日擁有可以實戰的噴氣式飛機,美國海軍開始嘗試研製一款不經航母,直接在海上起降的噴氣式飛機,這就是F2Y「海標槍」。
康維爾F2Y「海標槍」戰鬥機
F2Y是世界上唯一一款超音速水上飛機,1947年開始研製,1953年試飛成功。該機採用三角機翼、三角垂尾和無水平尾翼的設計,進氣口位於機身上方(為防止海水進入)。裝備有兩臺西屋公司生產的J-46噴氣式發動機,起落架採用雙滑水板設計。最高時速可達1325千米/時,航程826千米。配備有4門20毫米機炮,還可攜帶兩枚空對空飛彈。
在海面上飛馳的「海標槍」
這款飛機只能在海面上起降,陸地或者航母都不是它的「地盤」。初期的型號滑水板不可收起,為了增大速度減小阻力,改進型號的滑水板可以收入機腹。它的最高時速可超過馬赫數1,在3米以下的海浪下仍可正常工作,康維爾公司一共生產了五架這種飛機,前後進行了超過300次的飛行試驗。不過由於蒸汽彈射器的應用,以及這款飛機那可有可無的對空作戰能力和一些技術缺陷,在1957年美國海軍決定不再繼續發展該型飛機。
「海標槍」拔「海」而起
這款飛機被認為是現在V-22「魚鷹」的原型。它是由斯坦利·希勒在1951年按照美國空軍的要求設計一款實驗性貨物運輸飛機,也是第一款被製造出來的傾斜旋翼飛機。
V-22「魚鷹」的爺爺,希勒X-18傾旋翼飛機
這架飛機看似只有兩個螺旋槳發動機,實際上它裝備有三臺發動機。其中兩臺艾裡遜T40渦輪發動機驅動機翼上的螺旋槳,另外在機身尾部還裝有一臺西屋公司的J-34渦輪噴氣式發動機,能夠提供1.5噸的推力。1959年首次試飛,1961年7月項目下馬,期間一共進行了20次實驗性飛行。
50年代美國人就造出了這種傾旋翼飛機,是不是有些許的差距啊!
該機雖然設計理念新穎,在當時來說造型也相當科幻。不過受制於有限的技術,很多控制系統無法穩定運行,對風的影響無法有效消除,發動機無冗餘,而且飛行速度僅有407千米/時,在經過多年的改進後毫無起色。最終項目被叫停,不過在其研製試飛過程中積累的數據為後來的V-22發展提供了諸多的便利,使其少走了不少的彎路。
初見,跑車與飛機的結合!1976年美國啟動戰場監視飛機驗證計劃,旨在研製一款具有較高生存能力的隱匿型驗證偵察機,其內部可以搭載多種傳感器、偵察設備來對戰場形勢進行有效的監控。而這款「沉默之藍」就是該計劃的產物之一。
沉默之藍,飛行的「盒子」
該機由諾斯羅普公司在70年代開始研製,1982年首飛,前後歷經三年時間共飛行250小時。這款飛機是美軍在隱身飛機上嘗試的首個機型,雖然是一款攜帶大量傳感器的飛機,但飛機表面卻光滑無比,不像P-2「海王星」那種如同「刺蝟」一樣的天線插滿全身。
航行中的「鯨魚」
從外觀上來看,這架飛機更像一個「方方正正」的盒子,採用弧形表面設計以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尾部是一對V型尾翼。進氣道位於機身齊平的頂部,因為這種設計類似於鯨魚的呼吸方式,該機也被稱為「鯨魚」。
會飛的「盒子」來形容它比較合適
定位即是驗證機,因此其實體只有一架,在1985年之後該機就被美國空軍封存,直到1996年才被正式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