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獾是一種中型的鼬科動物,它與「平頭哥」蜜獾同屬一科,不同的是蜜獾是鼬科蜜獾亞科下的動物,而豬獾則是鼬科獾亞科下的動物。而且蜜獾僅分布於非洲,而豬獾則僅分布在亞洲。提到獾,許多小夥伴可能會想到「八斤獾,七斤油」這個說法,意思就是說獾的出油率很高。那麼,這裡說的獾是豬獾嗎?豬獾的習性和食性又有哪些特點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豬獾。
豬獾
豬獾是亞洲獨有的鼬科動物,它主要分布在我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雖然它名字叫豬獾,但是嚴格意義上說,它並不是獾。因為獾是鼬科獾亞科獾屬下動物的俗稱,而豬獾則是獾亞科豬獾屬下的動物。
從外觀上看,豬獾的口鼻部與豬的口鼻非常相似,因此得名豬獾,從生物學角度看,它與豬除了口鼻有些相似外,沒有任何的親緣關係。豬獾體型比較的渾圓,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面部有兩條黑色的條紋以及白色的喉部。
豬獾在鼬科動物中,而總體來看,鼬科動物體型都偏小,就算是最大的陸生鼬科動物貂熊的平均體重也不過只有16公斤左右,而豬獾在整個鼬科中體型也只能算是中等的,所以,成年豬獾的平均體長僅有50公分左右,最大的也不過70公分,體重平均在10公斤左右。
如此短的體長卻擁有如此的體重,可見豬獾是有多「肥」。
豬獾與大多數的鼬科動物一樣都是雜食性動物,它們主要以植物的根莖葉、鳥類、嚙齒類以及昆蟲為食,它們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雖然豬獾的體型不大,但是它非常的兇猛,豬獾四足上均有5個尖利的爪子,當遇到敵人時,它會先發出像豬叫一樣的低吼聲警告敵人,如果敵人繼續侵犯,它就會揚起自己尖利的前爪與敵人搏鬥。因此,在原生環境中,豬獾幾乎沒有天敵,除了人類。
除了生活在熱帶地區的豬獾,其他地區的豬獾都有冬眠的習性。每年的10月份,冬眠的豬獾們體重達到了峰值,因為進入冬眠狀態後,它們就不再進食,因此,它們必須要積攢厚厚的脂肪來給身體提供所需的營養物質。到了次年的3月份左右,豬獾會結束冬眠繼續開始大吃特吃,因為再過一個月左右,又到了豬獾的繁殖期了,它們同樣需要積蓄能量。
「八斤獾、七斤油」說的是豬獾嗎?
上面我們說到豬獾在原生環境下沒有天敵,它最大的天敵就是人類,而人類捕殺豬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豬獾有大量的獾油。但,儘管如此,我們說的「八斤獾、七斤油」也不是豬獾,而是豬獾的一個近親-狗獾。
狗獾與豬獾同屬獾亞科,但是它們從屬開始就分化了,豬獾是豬獾屬,而狗獾則是獾屬,我們上面說的「獾」其實就是單指獾屬下的狗獾,而被人大量捕殺,提煉獾油的就是狗獾。
狗獾與豬獾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它們體型大小接近,面部都有兩道黑色的縱向條紋,但是,我們僅僅是口鼻的形態上就能很好的區分它們。豬獾的口鼻類似於豬的口鼻,而狗獾的口鼻則比較的細長,而且鼻子為黑色。

從分布上看,狗獾除了廣泛的分布於亞洲外,在歐洲的許多地區都有分布,正是這種較廣的分布和較多的數量,再加上天生膽小的性格,讓它成為了人們的捕殺對象,獾油、獾皮坐墊等等這些商品基本上都是出自狗獾。而上面說的豬獾只不過是被人當成了狗獾才成了捕殺對象,當然它的「出油量」確實也很大。
豬獾的棲息環境
由於豬獾是雜食性動物,所以它對生存環境並不挑剔,換句話說就是它的適應能力很強,如論是雨林,闊葉林、丘陵、草原還是山地,它們都能很好的生存。
豬獾是一種典型的穴居動物,在白天休息或者是冬眠時,它們都是躲在自己的洞穴之中的。豬獾洞穴的來源有四個,第一就是其他動物遺棄的,第二是自己挖的,第三是一些巖石的大裂縫,第四是樹洞。
豬獾的兩個前肢上的爪子是它挖洞的「利器」,再配合上它的「豬鼻子」,豬獾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挖出一個1米深的洞穴。在選取洞穴的地點時,豬獾也是比較的小心謹慎的。通常豬獾在雨林和闊葉林中才會選擇樹洞棲息,在其他的環境中,豬獾更喜歡自己動手在一些山坡上或者雜草叢中挖洞,因為,這樣的洞穴相對來說比較的隱秘。
所以,如果你在一些野外的陡坡上或者雜草叢中看到一個比野兔洞大很多的洞穴,那這個洞穴大概率是豬獾的。
總結
豬獾在我國主要集中在南方的一些地區,由於獾油一直以來被用作治療燙傷,所以,與狗獾有些相似的豬獾也沒有倖免於難。而且豬獾的洞穴雖然相對隱秘,但是由於洞口較大,對於人來說還是很容易發現的,因此,在人類的捕殺下,豬獾早在2008年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