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樹男:「天文」綜合了多項科學,涵蓋了基礎數學、物理、地理等學科知識,華僑城中學開設「天文」等科學課程,目的是助力完成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首要任務——用科技提升教育智慧,培養創新型人才。
近日,在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中學,一個以「燕晗山」命名的天文臺正式啟用,引起廣大學生、家長熱議。
一所中學,為什麼要建天文臺?
華僑城中學校長蔡樹男表示,「天文是一個能發展學生探索欲的一門學問,它會讓學生有宏觀的思維方式。天文綜合了多項科學,首先要有基礎數學、物理、地理等學科知識,其次天文觀測過程中還要進行設計、實驗,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天文」助力「科技提升教育智慧」。
據了解,今年9月開學初,華僑城中學教師馬曉嬌被委任組建天文社團,面向全校招收天文社成員,目前華僑城中學燕晗天文社共有36名成員,除了日常社團活動,還在馬曉嬌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備戰深圳市天文知識競賽和廣東省天文競賽。
值得一提的是,馬曉嬌老師本身就是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畢業的碩士研究生。
馬曉嬌老師介紹,燕晗山天文臺於今年9月25日建成,坐落在華僑城中學初中部教學樓的頂層,站在校外張望,遠遠就能看到樓頂那一個獨特的白色球體建築。
華僑城中學位於燕晗山公園傍,天文臺因此而得名。
據了解,燕晗山天文臺的主要天文望遠鏡為口徑360mm施密特-卡塞格林密封窗式望遠鏡,這是一臺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天文臺的球形外殼也是可以根據觀測需要進行旋轉開合,跟卡塞格林望遠鏡組合起來更是相得益彰。
「長大以後想當一名天文學家」
蔡樹男表示,天文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對老師要求很高,對一個人的思維、眼界、認識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除了科普天文知識,校園天文臺更大的作用是在讓大家在仰望星空、探索浩瀚宇宙時,對科學、天文學產生興趣,同時利用天文望遠鏡做一些課題研究,為學生以後的人生開啟科學的大門。
華僑城中學學子在天文望遠鏡前進行體驗式學習
據了解,華僑城中學已經完成校本教材《宇宙奧秘》的編寫,開設了系列天文特色校本課程,課堂內容從天文發展史到天文距離單位、恆星演化赫羅圖等專業知識,切實給學生們打下紮實的天文基礎,也為未來的科研探究、天文知識競賽做好了準備。
華僑城中學八年級10班的鄭睿哲同學告訴記者:「休息的時候,好多同學都玩遊戲,沒有人會關注頭頂上那美麗的星空,之前我也是這樣的,但在我進入天文社團、開始上天文特色課程後,我一下子就被這些美麗的景色、有趣的知識給迷住了。我覺得人類在整個宇宙中很渺小,但是也沒有妨礙我們去觀察宇宙探索星空。我長大以後想當一名天文學家,我還要回到華僑城中學來教書,讓更多的人愛上我們頭頂上這片星空。」
學生觀看火星主題展
廣東省首個校園宇宙線觀測實驗室
華僑城中學校長蔡樹男談到,學校不僅有強大的天文師資隊伍,還邀請天文學家進校園,與國內高校、科研機構保持合作。今年9月,學校邀請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副教授、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袁丁博士為師生做了一場名為「時間與文明」的講座,為現場師生打開了美妙宇宙世界的大門。10月,結合火星衝日和我國剛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兩大天文熱點,學校和深圳市天文臺合作,舉辦了火星主題天文展等活動。
公眾開放日,馬曉嬌老師在為孩子們調試望遠鏡
目前,華僑城中學已經加入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該聯盟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依託在粒子物理研究和大科學裝置方面的優勢、聯合部分大學和中學所籌建的。不久的將來,華僑城中學將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建立起廣東省第一個校園宇宙線觀測實驗室,這將不僅僅是服務於學生的宇宙線科普基地,還將是一個初高中學生的科學研究實驗基地。學生將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的指導下,與其他宇宙線觀測聯盟成員一起建立起宇宙線觀測資料庫,參與宇宙線探測和研究,這也將進一步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家校聯動開拓智慧
馬曉嬌老師認為,天文對一個人的思維、眼界、認識有很大的影響,深圳有著適合天文學的土壤。她告訴記者,白天,學生可利用天文望遠鏡對太陽作目視及投影觀測,可以描繪太陽黑子,也可對日全食、日環食進行觀測;夜間,可對月球、恆星、星雲、星團、流星雨進行觀測或天文攝影。此外,由於天文望遠鏡具有開放性的資料庫,也可隨時輸入相應的軌道數據,觀測跟蹤人造衛星、太空站、宇宙飛船等人類發射的人造天體目標。
學生在天象廳認識星座
天文臺還建設了球幕數字天象廳,與天文望遠鏡共用圓頂,學生在這裡可裸眼觀看具有3D效果的天文科普讀影片,還可以結合skymap等軟體來認星座、認天體,很好地滿足日常天文科普與教學活動,同時也能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和形象地認識天體,感受宇宙之美。
同時每到有重大天象活動的時候,學校的天文臺都面向學生家長舉辦天文開放日,家校聯動開拓智慧,深受學生、家長們熱愛。開放日中,家長們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了月球環形山、紅色的「戰神」火星和自帶光環的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