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海一隅(爸媽精讀專欄作者)
12月11日晚上8點多,浙江杭州的閒林派出所來了一對四十多歲的夫妻,妻子情緒激動地一直責怪丈夫,而丈夫紅著眼眶不知所措。
民警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他們14歲的兒子小敏不見了。
小敏一年前才來杭州跟父母一起生活,當天父母回家發現小敏不在家,打他的手機電話提示關機。
夫妻倆找了一圈找不到,這才報警求助說,前一陣因為身體原因,小敏的學習落下不少,前一天因為作業沒有及時完成,爸爸訓他說:「滾出去!」
結果,自尊心超強的小敏,真的帶著書本,還有被褥和帳篷離家出走了!民警調取監控顯示,小敏坐著公交車到了地鐵5號線附近。
但是小敏沒有坐地鐵,反而是坐在地鐵口看書,直到晚上9點半左右,他冷得受不了了,才鑽進自己搭好的帳篷裡。
深夜11點多,父母找到小敏時,他正蜷縮著身體睡覺,媽媽心疼地哽咽了,而爸爸則默默地收拾東西,父子倆都沒有互相說話。
父母看似在教育孩子,卻不知道輕飄飄的一句話帶給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尤其是對於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會當真。
如今的孩子已經不如我們小時候那麼乖巧聽話了,而我們成為父母后,卻想用父母那一套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顯然已經過時了。
魏坤琳教授在《家庭教育寶典》中說,影響孩子成長的不是批評,而是錯誤的批評方法。如果方法正確,孩子不僅不會受挫,反而會因此得到成長。
當孩子做錯事或者表現不佳的時候,父母在批評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言辭恰當,否則孩子分分鐘叛逆給你看。
01.打擊的話,傷害孩子的自尊
「你要是這次考試考得不好,一定會被退回原來那所破學校的!」「你要是這次考試考砸了,學校可就不要你了!」
這是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因為學習壓力過大生病的男孩小宇被媽媽不停打擊的話語,小宇低著頭聽著媽媽的訓斥。
小宇在做完闌尾炎手術後,媽媽不是精心護理他,而是帶來一大摞試卷讓他做,還逼著他在病房裡上課,並且不斷地給小宇壓力,讓小宇的身心受到嚴重傷害。
在醫生為了緩解小宇的壓力,陪著他玩一會兒遊戲時,媽媽直接奪過IPAD,盛怒之下更是直接撕了小宇藏在被窩裡的畫。
就在小宇想要拿走自己的畫時,更是被媽媽一把推搡過來,直接導致撞到小宇做手術的傷口上,小宇的臉色更是一片蒼白。
「連學習都搞不好,你說說你還有什麼用?」「就你長得這低眉耷眼的樣子,再不學習將來只能去撿垃圾了呀!」
這樣全方位立體式打擊孩子的話,是很多父母訓導孩子的口頭禪,殊不知不僅不會讓孩子更積極向上,反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們不妨把打擊的話換成鼓勵的話,比如「你再不認真學習,就考不上好大學了」換成「你的學習態度要是再認真一些,肯定能考上好大學。」
不僅父母表達的意思到位,在孩子聽來也會覺得自己肯定能行,在維護孩子自尊的基礎上,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
02.欺騙的話,摧毀孩子的信任
「只要你期末考試考前三名,爸爸媽媽就帶你去北京看天安門!」這是我表弟對上四年級的兒子樂樂的承諾。
原本調皮搗蛋,對學習不上心的樂樂,為了早日去看天安門,慢慢定下心來認真學習,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而不是磨磨蹭蹭要父母催了。
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樂樂真的在期末考試中考出了295分的好成績,穩居全班第三名,這可把樂樂高興壞了,覺得自己可以去看天安門了。
然而表弟媳婦卻對樂樂說:「咱家哪有錢啊?別聽你爸爸瞎忽悠!等你長大了,考上北京的大學,想什麼時候去看天安門就什麼時候去!」
樂樂瞬間呆住了,他不相信爸爸媽媽居然聯合起來欺騙他,但是他沒有哭鬧,而是變得特別沉默,表弟兩口子還責怪樂樂怎麼像變了一個人。
孩子對父母的話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父母卻利用孩子的信任,拿來做忽悠孩子的藉口,居然還理直氣壯地責怪孩子「太傻了」!
要知道,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一旦坍塌,摧毀的不僅是對世界的信任,更有可能導致孩子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父母珍愛。
父母要記住,不能做得到的承諾不要說,一旦承諾了就要兌現,比起一時的忽悠,培養孩子的對父母的信任更加重要。
讀過一句話,誠信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善於欺騙的人,永遠到不了橋的另一端。
父母與孩子之間更應該建立誠信的溝通機制,父母越是誠實守信,孩子越是信任父母,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和諧,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03.侮辱的話,否定孩子的人格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家長經常無緣無故辱罵孩子,是否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認證為心理諮詢師的答主「苟渝」回答說:
「何止是傷害,要毀滅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個人從小就生活在一種不確定性的環境中,而經常無緣無故遭受責罵就是一種最為典型的不確定環境。」
答主還解釋說,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孩子長期處於自卑、懦弱、桀驁、憤怒等情緒中,不要說成才了,很有可能成不了人。
另一位答主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他小時候爸爸對他的期望和要求很高,考試要考前三名,琴棋書畫都要會,為人處事要遵循爸爸認為正確的準則。
一旦不合爸爸的心意,他就要被一頓打罵,家裡的金屬掃把都打斷好幾根,最關鍵的是用非常難聽的話侮辱他,比如「你是吃屎長大的嗎」?
這導致他在上大學前都過得非常壓抑,經常一個人崩潰大哭,夜裡坐在陽臺上發呆,後來上大學後,慢慢結交新的朋友,心態才逐漸平和起來。
直到現在,他還是不願意原諒爸爸,他說心底的隔閡這輩子都無法消除了,他始終不明白爸爸當初為什麼要那麼否定他的人格?
我們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但是多少父母卻控制不住嘴巴,任由惡言惡語砸向幼小的孩子,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沉重的負擔。
父母要用正向的語言跟孩子交流,一句「你是個聰明的孩子」遠比「你長沒長腦子?」更讓孩子的心裡溫暖,相信自己能做到更好。
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立的人格,父母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人格的前提下,措辭要恰當誠懇,孩子才會更信賴父母。
04.
我是一個10周歲男孩的媽媽,當孩子成績下降或者犯錯誤的時候,我也會著急上火,恨不得揍一頓、罵一頓才解氣。
但是我更知道孩子是越揍越皮、越罵越犟的,所以我總是先平復情緒後,再跟孩子認真地談話,語言上確保讓他能夠接受並願意改正。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期待父母都能擺正心態,引領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一起前行!
作者簡介:心海一隅,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懷揣熱愛生活的心,手寫洞察人性的文,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