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1】
10月21日,在江蘇常州的高速服務區,一個11歲的男孩被交警攔截,而被攔截之前,他已經開車到上海轉了一圈,後又經過蘇州和無錫,全程開了5個多小時250多公裡。
關鍵是男孩一分錢沒帶,車裡只有15塊錢,加油用油卡,過高速收費用ETC卡,而導致男孩如此壯舉的原因是,前一天因為成績下降被爸爸打了一頓。
男孩越想越生氣,就制定了逃跑計劃,決定開車回老家找爺爺奶奶。途徑無錫段時,男孩還引發一起兩車追尾事故。
攤上這樣主意大、膽子大的「作」兒子,這對父母的心理陰影面積真是無法估算了,帶回家以後,是打還是不打?還真是個難題!
而山東濟南一個14歲的男孩同樣「作」得很,居然開學第一天就逃了課,帶著100多元零花錢獨自爬泰山去了!
等到晚上十點多,男孩從泰山下來走了三十多公裡後,實在走不動了,而且錢都花光了,手機也沒電了,這才求助路人報了警。
而促成男孩如此衝動的原因,是之前父母答應過帶他爬泰山,但是卻一直沒有兌現承諾,所以開學第一天終於憋不住了,一個人偷偷就去爬泰山!
這兩個男孩的父母都有一定的責任,前者是不應該打孩子,後者是不應該說話不算話,但是這兩個男孩就因此獨自開車、獨自爬泰山,的確是膽子太大了。
難怪有網友評論說:「是個狼人!」、「有勇氣!」而身為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我卻看得心有餘悸,如果孩子真的出了危險怎麼辦?
養男孩真的是太操心了,一不小心他就離家出走,作起來真的是要了父母的命呀!
【2】
為什麼男孩更敢「作」?
同事劉姐家兩個孩子,老大女孩是學霸,成績一直穩居年級前列,劉姐說每次女兒犯錯誤,她只要稍微教訓幾句,女兒立馬就知道改正。
而老二男孩是個學渣,每天連完成作業都費勁,別說教訓幾句了,劉姐連一句重話都不敢說,但凡話說重了,兒子能鬧騰好幾天。
有一回,兒子被老師告狀說上課不認真聽講,還打擾同學聽課,劉姐剛批評他兩句,他就暴跳著說老師就針對他,班裡好多人都講話的!
劉姐說她現在真不知道怎麼辦了,教育女兒的方式對兒子完全不管用,其實劉姐首先應該明白,男孩和女孩生理髮育的不同,決定了男孩跟女孩不一樣的教養方式。
首先,男孩獨有的雄性荷爾蒙——睪丸素。讓男孩子更有衝動和冒險的傾向,更容易發怒,並且需要發洩,有什麼想法就立馬去做,不管不顧後果會如何。
其次,男孩負責連接左右大腦半球胼胝體發育慢。男孩左右腦聯繫不緊密,有時候左腦的想法,只能通過右腦的情緒方式表達,導致男孩經常無理取鬧。
第三,男孩大腦額葉發育慢。導致男孩自控力差,明知道這件事不能做,卻控制不住自己,還有感情比較脆弱,對外界的反應比較激烈。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女孩總是乖巧的模樣,而男孩則是上躥下跳、作天作地的原因,父母不能強勢地對待男孩,只會讓男孩越來越反叛。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性別角色不只是性與心理,而是意味著整個世界。男孩必須進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須進入女人的世界。
父母必須要根據男孩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有針對性地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才能讓男孩儘量少「作」一些,成長更快一些。
【3】
怎麼才能讓男孩少「作」?
上一周,某超市內有一個8歲左右的男孩一直在逛,民警接到報警後,來詢問男孩爸爸的名字,男孩脫口而出:「司馬光」。
民警表示不太相信,男孩還煞有其事地說:「我們老家都姓司馬。」民警查詢了一下,結果當然查無此人。
民警再問男孩家住哪裡,他很爽快地回答:「國和二村」,民警帶他去了這個地址,人家卻說他不是住在這裡,民警接連被他戲弄了兩次,你說他膽子大不大?
一直到民警耐心溝通一個多小時後,男孩才開口說出真實信息,原來他就是不想上學,又怕被父母責備,所以才躲在超市裡閒逛。
這些作天作地的兒子,真的是讓父母頭疼不已,而要想讓男孩們少「作」一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給男孩表達的權利和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由於男孩血液中的後葉催產素含量較少,而這種化學物質又是直接影響語言的發展,所以男孩的大腦對語言的重視度不高。
國外一個兩歲的小男孩,因為翻垃圾桶被爸爸打了小屁屁一下,結果他非常生氣地控訴爸爸不應該打他,氣得一邊控訴一邊跑來跑去。
可是爸爸卻忙著做飯,根本不聽男孩說話,男孩大聲質問爸爸:「你就只在那兒忙你的,不聽我說話。」爸爸還說他要再忙一會兒。
男孩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比女孩弱,年齡越小越是如此,但是這不代表男孩沒有想法,父母不能因為男孩不擅表達,就忽視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父母可以每天晚上臨睡前,跟男孩聊聊天,說一說一天的生活情況,讓男孩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感受,父母一定要認真傾聽,不能敷衍他們。
哪怕男孩說得不流暢,甚至前言不搭後語,父母不要輕易糾正,讓他們自己組織語言,不僅是鍛鍊語言表達,更是讓孩子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如果父母不重視男孩說的話,或者直接呵斥他們,會遏制了男孩表達的欲望,只能通過行動來表示自己的想法,父母就很難收場了。
其次,給男孩行動的自由和自主。
很多父母信奉「男孩要窮養」的理念,於是高標準嚴要求,不僅吃穿樸素,更是嚴格限制男孩的行動,總想讓男孩循規蹈矩。
同樣是走路,女孩是一步一步走,男孩卻是一蹦一跳走;同樣是玩玩具,女孩是給公主穿裙子,男孩卻是把小汽車拆散了架。
只要是不危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不違反社會公德,父母就要給男孩行動的自由,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玩耍,讓他們體會到自由的快樂。
父母還要給男孩自主權,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事情做主,放學回家先寫作業還是先喝水,周末去公園還是去遊樂場玩,讓男孩來決定。
當男孩的行動不被過分約束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才會平和,即使情緒爆發,也不會過於衝動,幹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來。
【4】
爸爸要多參與男孩成長。
我老公在兒子剛出生的時候,根本不敢抱軟軟的小嬰兒,連碰都不碰一下,經常遠遠地看著,他說怕自己弄疼了兒子嬌嫩的皮膚。
我也沒有過多要求他,幾個月後,兒子身體結實一些了,我就鼓勵他多抱多親兒子,很快兒子就特開心地跟爸爸一起玩耍了。
因為老公參與了兒子的每一點每一滴的成長過程,所以兒子越長大越喜歡跟爸爸親近,父子倆經常一起運動,還一起嘀咕小秘密呢。
德國治療大師海靈格強調,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出生到3周歲的階段,都是跟媽媽的關係最親密;3周歲到6周歲左右,孩子開始有了性別意識,越來越渴望跟異性父母親近。
父母關係穩定而和諧的家庭,孩子到了6周歲左右,就從體會過對異性的吸引力量後,逐漸回歸到同性的世界,這樣成長才會更健康。
在很多家庭裡,媽媽都是養育孩子的主力,而對於生了男孩的父母來說,爸爸越早參與男孩的成長,越有利於男孩真正長成男子漢。
而且爸爸能夠教給兒子更多的成長經驗,幫助兒子渡過每一個關卡,這樣才能真正減少男孩「作」的可能,養出更出色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