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孩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父母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過程;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發現和反思,並找到最適合我們孩子的教育方法。
——虎媽
作者 | 夏天
生下孩子的時候,我告訴自己:
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一定要十分耐心、細心地督促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狠心地打磨孩子的稜角,讓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然而,9年過去了,我成了一個失敗的媽媽。
我的孩子非但沒有變成我想要的那個樣子,反而朝著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向一路狂奔。
尤其是在進入小學後的這三年,他成績不上不下,脾氣卻越來越大。
他學會了說謊,學會了在我面前演戲,學會了用離家出走威脅我、刺傷我。
我細數了一下,在這三年裡,他總共離家出走了17次。
剛開始,他還只是試探性地藏起來。
後來,他乾脆跑去親戚家躲起來。
再後來,他竟然膽大到獨自在遊戲廳、網吧待一整夜。
最驚心的一次,是他竟然給我留下一封信說:
「媽,我走了,你再生一個愛寫作業的孩子吧!」
之後,他的同學跑來告訴我,他去了小區後面的河堤,要跳河。
我匆匆忙忙趕過去,正看見他把書包裡的書,一本本掏出來扔進河裡。
我衝上去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他憤恨地瞪著我,竟然真的往河裡走去。
幸好來來往往的人們一起幫忙,把他拽了出來。
這是對我內心衝擊最狠的一次。
我第一次覺得我怎麼這麼失敗?養個孩子都養不好!
我傷心、委屈、不甘心,但我也不得不承認:
「我一定是哪裡做錯了。」
在求助了很多朋友,接受了很多批評之後,我總結出了這4條血一樣的教訓。
千萬別拿孩子心尖上的東西刺痛他
兒子5歲時,我開始逼他練字。
他總是很難老老實實,工工整整地寫完一張完整的字帖。
幾番督促沒用後,我就特別喜歡威脅他:
「你要是再不好好寫,我就把你的威威龍玩具全部扔掉。」
兒子拉著我的袖子哭著求我:「媽媽,我好好寫。」
可沒堅持幾分鐘,他就又開始敷衍應付。
我二話不說,拿起他的威威龍玩具直接扔到垃圾桶裡,他撿起來,我奪過來又扔,他再撿起來,我再奪過來狠狠地摔在地上。
此時,我希望兒子攝於我的憤怒,乖乖承認錯誤,好好寫字。
但兒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開始跟我無聲地對抗。
而一心只想要拿住兒子的我,開始使出殺手鐧:
「你還來勁兒是吧,行,你今天要是不把這幾張字帖寫完,就別叫我媽。」
說完,我就假裝回屋收拾行李。
我知道,兒子一定會因為害怕我真的離開,忘記剛才摔玩具的仇,再次求我,向我妥協。
我也會為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沾沾自喜。
現在想想,真是愚蠢至極。
尹建莉老師說:世上沒有孤立的關係或孤立存在的性格。
一個人身上不加約束的性格缺陷猶如不講衛生的體臭,越是親密相處的人,越容易被燻到。
正是因為我總是拿兒子最心愛的東西,刺痛他、威脅他、控制他。
兒子才會覺得這種方法有用,他才會依葫蘆畫瓢地用離家出走試探我、刺痛我、威脅我、逼我妥協。
兒子難管,不是「上天強加」給我的懲罰,而是我自己種下的「禍根」。
千萬不要破壞孩子的自主性
我和兒子之間最大的梁子,就是學習。
我擔心他打不好基礎,擔心他落後,擔心他考不上重點中學。
於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為他制定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我要求他比同齡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把他的所有課餘時間都用閱讀、卷子、網課、錯題復盤、新課預習填得滿滿當當。
他就像一個陀螺,而我則站在背後用鞭子不停地抽他,催他。
他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必須緊接著繼續下一個任務,直到把一天的計劃全部完成。
我以為這樣的高壓練習,能讓兒子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幫兒子形成自覺自律的好習慣。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兒子學習的效率越來越低,厭學情緒越來越高漲,對我的牴觸情緒也越來越大。
一位做老師的朋友點醒了我:
「是你自己破壞了孩子的自主性。你給孩子做的所有計劃,其實都是為了達到你的目標。你替孩子做的決定,讓孩子一直處在一種「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的狀態中。」
教育家杜威也曾說過:
教育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性和建設性的過程。
我們伸手去問孩子要來的好成績跟孩子主動考出的好成績,帶給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問孩子要來的好成績,只會消耗孩子的能量。
而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由孩子主動獲得的成就感,會化成一股綿延有力的力量,不斷地推動孩子,他會越學越有勁兒。
要求孩子,不如要求自己
其實,兒子並不是突然變成這樣的。
他還小的時候,我只需要坐在他旁邊,哪怕是吃東西、看電視,也能對他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催促他老老實實的學習。
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兒子開始心理不平衡。
我給他布置學習任務,他會癟嘴、會小聲地嘀咕:
「你怎麼那麼舒服,都不用學習。」
當我發現他半小時做不了一道題,人在心不在地磨洋工時,我憤怒地摔打他的作業本,甚至拿書本在他身上打幾下,他會不服氣地斜視著我,一句話不說,眼淚啪啪地往下掉。
我一直覺得,這是因為兒子天生反骨,不好管。
直到有一次,我去閨蜜的新家拜訪,我發現她的新家沒有裝電視,整個電視牆都變成了書架。
閨蜜和女兒席地而坐,兩個人各捧著一本書看。
那個畫面,讓我突然醒悟:
原來,你想要孩子做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跟他一起做。
你想要孩子愛讀書,你就必須拿起書。
你想要孩子努力,你就必須先做出努力的樣子。
就像教育家荀子2000多年前說的那樣:
「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到全身,影響到行為。「小人之學」是從耳朵進去,從嘴巴出來,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
閨蜜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出了一個絕佳的學習氛圍,從精神上感染孩子,從行動上帶領孩子,這就是「潤物細無聲」的君子之學。
而我的催、逼、吼和自我寬容,就是那隻走了4寸長,入不了心的小人之學。
沒給孩子做好榜樣,才是我最大的失敗。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鐘
我現在最後悔的事,就是毀了兒子的學習熱情。
兒子考不了100分,我就覺得那是他不努力、不認真、不上心。
兒子比上次成績退步,我就覺得那是他貪玩、懶惰、浮躁。
兒子比上次成績進步,我還是覺得他不夠努力,不夠上進。
我用分數衡量兒子的一切,仿佛只有成績才是我愛他的理由。
我以為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會讓兒子知恥而後勇,不斷向前向前再向前。
可結果呢?
兒子對分數越來越無所謂,對學習越來越厭煩,對我越來越討厭。
尹建莉老師有一段評論,讓我格外扎心,她說:
「為什麼一定要那麼完美的分數呢?八十分又怎麼了?重要的是他快樂,做什麼事有自己的主見,好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是呀,為什麼我沒能早點明白:
不要一味地追求分數的高低,要為孩子後面的成長做好充足的準備。
孩子的未來,沒有人會在乎他小時候的某次考試是考了60分還是100分。
但當下,孩子對學習孜孜不倦地追求,對知識的一點點積累,是被迫學習還是享受學習的狀態,將決定他們能在學習這條路上堅持多久,能走多遠。
教育,從來不是一時一刻的成績。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鐘,只要我們點燃他們的興趣,保住他們對學習的熱情,他們總有一天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贏得未來。
在這之前,我們要耐心地等一等他,給他的內心注入一股源源不斷地「活水」,孩子的未來才能真正地不負所望。
第一次有人告訴我,你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對時,我心裡有一萬個不服氣,「我自己的孩子我做主。」
當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失控時,我又安慰自己,「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
但被殘酷的現實狠狠打了一耳光後,我終於明白:
「我必須做出改變。」
孩子還小,未來還是未知。
他還有挽救的希望,我也還有當一個好媽媽的機會。
《正面管教》中有句話說:
有了愛的態度,事情往往就會好轉起來。
我們是第一次做媽媽,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他們需要教育,我們也需要教育自己。
我們的反思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的改變就是孩子的奇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