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為諸經之首,幾千年的傳承,經常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其實,易經所描述的,不外乎天地萬物。也就是說,學易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知天文,要從觀天象開始。「夜觀天象」這個詞,聽起來很神秘,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天文學。
要知道,在人類工業時代之前,一直是靠天吃飯的。因此,解決人們吃飯問題的農耕,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大事。與農耕相關的,是日月星辰的更替變化。
為什麼農耕和日月星辰都相關,這裡需要稍微解釋一下。我們都知道,從地球上看來,太陽的東升西落造就了日夜更替,月亮的東升西落形成潮汐。日月星辰的更替變化,直接決定了地球的氣候特點,春夏秋冬四季等等氣候變化。
按照現代天文學的觀點,地球在自轉,地球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但是從地球上的角度來說,這些古代的人類是無法用肉眼觀測到的。
但是在古代,人們可以看到太陽在白天東升西落,月亮在夜晚東升西落。太陽輪轉一次,被稱之為一天;月亮陰晴圓缺輪轉一次,被稱之為一個月。除此之外,人們生活的世界還有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變化。
從站在地球上的角度來看,春夏秋冬的變化與什麼相關呢?站在大地上,整個宇宙中除了太陽、月亮可以觀測之外,剩下的最為神秘的就是夜晚天上的無數星星了。
春夏秋冬變化的答案,在古時候,人們只能從夜晚的星空運行找答案。為什麼會確認是星星呢?因為人們能夠觀測到星空呈現規律的運行變化。古人在觀星過程中,確認四季變化確實與星空有關。
天空中的星星,乍一看星羅密布,沒什麼規律可言。但是若人們長年累月的觀察星星的運行軌跡,必然會發現滿天星鬥的鬥轉星移規律。
那就是:從大地上望去,整個星空都在圍繞一顆星,轉動。不動的這顆星,就是紫微星。因此,在古代,紫微星也有帝星一說。所有的星星都在圍繞紫微星轉動,可不就是天上的帝王。從中,我們可見古人擅長用類比、比喻。
天象的觀測入門正是在於紫微星,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北極星。
從觀測來看,距離紫微星最近的,組成形狀最為特殊的,就是北鬥七星了。在晴朗的夜空,經過一整夜的觀測,我們能夠發現北鬥七星在圍繞紫微星逆時針轉動。運用想像,補足白天不能觀測的位置,我們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晝夜北鬥星圍繞紫微星旋轉一周天。
倘若,我們一年中,對比相同時刻記錄的北鬥七星位置變動,仔細分析的話,會發現北鬥七星每天同一時刻在天球的位置有著細微的變化。也就是說,在每天的逆時針轉動以外,全年也在逆時針轉動。
古籍《鶡冠子》:「鬥杓東指,天下皆春;鬥杓南指,天下皆夏;鬥杓西指,天下皆秋;鬥杓北指,天下皆冬。」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當代科學認為,由於地球的自轉,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由於地球自轉的地軸是傾斜的,太陽的公轉與地球四季變化相關。
仔細分析北鬥七星與北極星的相對位置,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古人研究的北鬥七星每天轉動與地球的自傳相關;而古人研究的北鬥七星年變動與地球的公轉關係密切。
在古代,人們甚至已經還記錄了北極星並非是那顆固定的星,記錄了右樞、天乙、太乙、天帝、紐星等一系列曾經使用過而隨時間的退移逐漸被放棄了的北極星。
上述這些,就是易經入門需要了解的關於紫微星的內容了。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