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醫院神經內科 李凱醫生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轉載請務必於文首註明作者和來源「醫脈通」。
說實話,我對於速成這個詞很心虛。畢竟腦電圖博大精深,鑽研上一年也未必敢說成了。更何況短短一篇一兩千字的小文,又能帶來什麼呢?
此文為有感而寫。經常在一些專業群裡混跡,發現有的群友對腦電圖充滿了畏難情緒。一看見腦電圖,條件反射般地就說不會看。要說看腦電圖,我是絕對的業餘選手,總共學習時間也沒多長,臨床經驗也有限。照我的水平,萬萬不敢談讓人速成的,今天這篇文章的意義就在於讓大家不再認為腦電圖高不可攀,讀完本文後,你會發現,原來腦電圖挺親切的,即使花短短十分鐘讀一篇文章,也會由衷地感到:我也會認癲癇波了耶!原來整天說的alpha波長這個樣子。原來百分之八十的報告就是這麼點事嘛,再學一學我也能裝模作樣的看腦電圖啦。
講真,臨床實踐中大多數場景下腦電圖並不複雜,特別是非癲癇中心、非睡眠中心的普通神經科醫生,面對的大多數僅僅是些正常腦電、輕度異常、慢波、癲癇波而已,頂多還有個三相波。抓住幾個要點,克服下畏難情緒,本文還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明白電極在哪裡
這樣哪裡有異常放電,就大概知道可能是哪個腦區出了問題。一般的書會文縐縐地說什麼10-20系統。咱們當然要簡單粗暴,就看下面這個圖,記個大概位置就行。去他的10-20,先大概知道哪個電極在哪裡,就能夠有基本的定位能力了。凡是F的,和額葉(frontal)沾邊,T代表顳葉(temporal),P(頂葉,parietal),C(中央,central),O(枕葉,occipital)。
下面這個圖是從上向下看,前面的突起是鼻子,兩邊的A1、A2是耳朵。感受一下F、T、C、P、O的大概位置。這是今天文章第一個絕對重點。不求精確,但一定要有印象。FP是額極frontal pole,代表額葉最前端。
最常用的兩種導聯,一個是參考導聯,就是測量頭皮電位和耳朵電位的差值;另一個是雙極導聯,測量頭皮上兩個電極之間的電位差。一開始不理解沒關係,其實兩者間的波形較為相似。各種波的參數差別也不算太大,作為速成,不用糾結二者區別。看見A1、A2知道是參考導聯(也叫單極導聯),看見兩個頭皮間電位知道是雙極導聯就夠了。
下圖是個參考導聯的圖,左邊的A1、A2就告訴你這個用的參考導聯。
下圖是個雙極導聯的圖,最左邊的字母數字就代表是兩個頭皮電極間的電位差,代表雙極導聯。
第二,知道常用波的基本參數
第一要務是知道波的頻率的概念,一開始要勤於數數,通常紙上都是3cm一秒,你就數一秒裡面有幾個波(一秒幾個波就是幾Hz)就行,數久了就可以一眼認出是δ(0.5-3Hz)、θ(4-7Hz)、α(8-13Hz)、還是β波(14-40Hz)(β波具體範圍各書差異大,大體就是十幾到三四十Hz)。其中δ和θ就是傳說中的慢波了。以後一看報告上說慢波,就數數看是不是這兩個頻率的波。
下面示範下這些波是怎麼數出來的:
下面這個圖框住了一秒,一秒有三個波,是δ波。
下面這個圖框住的還是1秒,只是1秒有6個波,所以是θ波。
下面的圖依然框了1秒,這裡1秒有9-10個波,所以是α波。
β波的圖就省了,大家回頭自己拿腦電圖數數就好。
正常成人清醒閉目腦電圖最鮮明的特徵就是頂枕部有規律的α波。清醒閉目狀態是報告中絕對會出的腦電圖,往往還會讓患者睜眼看下,這一睜眼,α波就散了,看不出來了。
下圖為正常成人清醒腦電,可以看出枕部(最下面兩行O1,O2)規整的α波,等你有病人做腦電圖,第一眼就是看這個,有沒有正常的α波節律。
第三,看癇樣放電
這就是神經科大夫目前最重要的技能了,主要就是棘波、尖波、棘慢複合波、尖慢複合波。其實也簡單,棘波和尖波就是鶴立雞群,一看就比它們旁邊的腦電波高,二者的區別最主要靠時限(波的寬度),棘波20-70ms,尖波70-200ms。說白了就是棘波瘦點,尖波胖點。棘慢、尖慢就是後面拖個慢波尾巴,或者棘波、尖波騎在慢波上,這時候就需要小心識別一下。
下面藍箭頭指的就是棘波:
下面框框裡面是尖波的模樣:
下面框裡是棘波後跟著慢波,也就是棘慢複合波:
下面大同小異,框裡尖波後跟著慢波,尖慢複合波:
好啦,今天的極簡入門腦電圖就到這裡。希望大家在臨床上看到腦電圖的時候,可以欣喜地說,我看到枕葉α波啦,原來慢波在這裡,這個癲癇病人真的有棘波啊……
然後,不要滿足於這些,帶著興趣去看書吧。
P.S.:歡迎專業選手拍磚,我也跟著提高提高。我這只能算是業餘選手現身說法,如何粗淺地讀圖。很需要專業選手指導。
參考文獻
腦電圖判讀step by step入門篇。大雄輝雄著。周錦華譯。科學出版社。
臨床腦電圖學。劉曉燕編著,吳遜審閱。人民衛生出版社。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