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賓夕法尼亞州在1999年準備發行具有該州特色的25美分硬幣時,州長湯姆·裡奇(Tom Ridge)遇到了一個麻煩:並非沒有出色的設計方案供挑選,實際上他所任命的委員會收到多達5300份的方案,他實在難以取捨。不過,在所有方案中,最終還是有一套脫穎而出。
在這份設計中,一位身著長袍的女神矗立硬幣圖案正中,左手握著一根繞有緞帶的權杖,權杖頂端站立著一隻展翅的雄鷹,象徵著正義;她的右手自然下擺,手掌張開,象徵著善良,這就是著名的聯邦女神(Commonwealth Statue)。
這一形象由知名設計師羅蘭德·佩裡(Roland Perry)設計,並於1905年5月25日鑄成一座高4.2米的雕塑,矗立在賓夕法尼亞州首府哈裡斯堡(Harrisburg)的制高點上。
硬幣中,女神身後的背景是賓州的邊界輪廓。負責遴選方案的委員會成員盧西·格納佐(Lucy Gnazzo)認為,這樣的設計思路精妙地展現了賓州風貌,他讚嘆道:「如果你有機會駕車跨域薩魁哈娜河(Susquehanna River)進入哈裡斯堡,親眼目睹聯邦女神所折射的陽光恰到好處地映襯出城市的天際線,你一定會不虛此行。」硬幣的右側鐫刻著該州的座右銘「美德、自由、獨立」,一塊基石的形象則刻畫在硬幣左側,寓意為賓夕法尼亞州是美國的「基石之州」。
談到「基石之州」暱稱的來歷,還要首先回顧賓夕法尼亞的建州歷程。在北美殖民地創立之初,英國貴族威廉·佩裡(William Perry)繼承了其父親對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一筆一萬六千英鎊的債權。他向英國王室請求在北美建立一片專屬殖民地,1681年4月4日,查理二世向佩裡頒發了王室特許狀,並將這片土地賜名為「賓」。這份榮耀對佩裡家族來說意義重大,在費城表決《獨立宣言》之時,賓夕法尼亞的代表猶豫是否投下贊成票,也可歸因於其難以割捨昔日的榮光。威廉·佩裡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片殖民地的總督,並將「夕法尼亞」(林地之意)加入了殖民地的名字,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佩裡的林地)由此得名,而其正式名稱為賓夕法尼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
在德拉瓦州加入聯邦5天之後,賓夕法尼亞批准了美國憲法,於1787年12月12日正式成為美國第二個州。從地理上看,賓州不僅處於13個殖民地的中心位置,在今日的美國版圖中同樣佔據樞紐地位。賓夕法尼亞州位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區,與西南的德拉瓦、南面的馬裡蘭、西南面的西維吉尼亞、西面的俄亥俄、北面的紐約以及東部的新澤西州毗鄰。與此同時,該州還與著名的五大湖區相接,從伊利湖(Lake Erie)向西北望去,就是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在地域面積上,賓州僅列在全美第33位,但人口密度卻排在了第9位,總人口更是居於全美第6位。州內的大都會城市除了美國歷史的地標——費城之外,還包括著名的鋼鐵之都匹茲堡以及內戰期間亞伯拉罕·林肯總統曾發表演說的葛底斯堡。
「基石之州」賓夕法尼亞有著濃厚的歷史積澱。1774年和1775年的兩次大陸會議是美國獨立進程中的裡程碑事件,而費城歷史性地成為兩次會議舉辦地。在這裡,美國的國父們不僅起草並頒布了《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制定了《邦聯條款》(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將13個殖民地正式組成統一的聯邦,還起草並頒布了《美國憲法》,這一切使得費城當之無愧地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搖籃。
談到「基石之州」的淵源,其中一個版本源於負責華盛頓特區整體設計方案的法國建築師皮埃爾·查爾斯·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1792年,他在跨過洛克河(Rock Creek)時經過一座石拱橋,橋上共有13塊拱石。他逐一給每塊石頭刻上了聯邦各州的名字,正中間的一塊恰好是「賓夕法尼亞」。由於該石是拱橋最重要的基石,賓夕法尼亞也就有了「基石之州」之稱。
如果說「拱橋基石」的典故是一個自然巧合的話,那麼在美國早期的政治選舉中,賓夕法尼亞對於傑弗遜總統當選以及共和黨崛起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定能讓世人感受到「基石之州」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在美國建國初期,費城當地有一份頗有影響力的報紙名為《曙光報》(Aurora)。這份報紙的主編威廉·杜恩(William Duane)旗幟鮮明地公開反對時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及其身後的聯邦黨人(Federalists),甚至還曾以煽動暴亂的罪名被起訴過。憑藉《曙光報》等的推波助瀾,18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成為有史以來兩黨政治攻訐最醜惡的一次亂戰,惡意詆毀遠超任何一次大選。
這次選舉的候選人分別是:尋求連任的亞當斯總統和他指定的副總統候選人查爾斯·匹克尼(Charles Pinckney),時任副總統託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與其搭檔阿倫·布爾(Aaron Burr)。在美國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聯邦與共和國各州之間的關係已頗為緊張,美國同法國之間的準戰爭狀態更加劇了美國國內政治的凝重氛圍。
18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開創了該國兩黨政治的先河。而這場白宮大位之爭,引發了一場出人意料的政治危機。根據當時的美國憲法,每個州的選舉人可以投票支持兩人。得票最高者當選為總統,次高者為副總統。為了避免得票相等的情況,每一個黨中至少要有一個選舉人所投的票不應與該黨推薦的候選人完全一致,以造成得票數的差異。但是選舉卻出現了戲劇化的一幕,由於黨內協調的混亂,所有共和黨選舉人都忠誠地各投給傑弗遜和布爾一票。最終的投票結果為:共和黨的傑弗遜和布爾各73票,聯邦黨的亞當斯65票,匹克尼64票,約翰·傑伊(John Jay)象徵性地獲得一票。單就賓夕法尼亞州的投票結果來看,該州以8比7的微弱差距站在獲勝的共和黨一邊。
不過,由於算計失誤,共和黨的兩位候選人因得票數相同而使總統人選難產。根據憲法,要由眾議院投票打破這一僵局。而此時,輸掉白宮大位的聯邦黨人掌握著眾議院的多數席位,他們更願意維持這一僵局而不願正式確認傑弗遜的當選。實際上,只要布爾承認敗選,這一僵局就將自動化解,但權力欲的膨脹和執掌白宮的野心使布爾堅決不屈服。就這樣,聯邦黨人樂見布爾同傑弗遜的內訌,一直維持著僵局。到了1801年的2月,總統就職典禮日益臨近,共和黨人威脅稱,如果聯邦黨人繼續這樣的政治把戲,那麼聯邦就將陷入空前的分裂和巨大的政治混亂之中。
最終,理智還是佔據了上風。到了2月17日,德拉瓦州唯一的眾議員詹姆斯·巴亞德(James A. Bayad)投下一張空白票,不再支持布爾,從而使得傑弗遜以微弱優勢當選總統。費城的《曙光報》極盡諷刺之能事,稱上帝如同在後門傾倒廢水一樣將亞當斯從白宮攆出門。一年之後,《曙光報》仍陶醉在這場政治勝利的喜悅之中。在1802年10月16日,當共和黨候選人託馬斯·麥克金(Thomas McKean)舉行州長選舉勝選晚會時,這場饕餮盛宴一共16次共同舉杯歡慶。在第9次的祝酒詞中,與會者共同聲稱「希望賓夕法尼亞的共和黨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州是聯邦的基石」,「基石之州」的說法由此代代流傳。
儘管不同的版本反映了不同的歷史註腳,卻都折射出賓夕法尼亞在美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光輝,而這也恰是「基石」的寓意所在。
(張旭東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研究生、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