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田耕生活

2021-01-15 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

□李晉

「詩與歌的種子早早就種在兒時放牛的山野裡,四周的山水、林間的花鳥草蟲、阿公的神奇故事和阿媽的歌謠等,都一直在照耀、滋養其生長」。《低頭種地,抬頭唱歌》裡岜農的這段自序,是他的生活寫照,在城裡生活了十多年的他,回到了山腰上的老家,過起了耕田唱歌的生活。

繁體的「農」字,上為「曲」部,這似乎表示耕種不僅僅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它同樣是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在《低頭種地,抬頭唱歌》裡,岜農試圖將故鄉的地情風貌、耕作的酸甜苦辣,以及那些遙遠的傳說、成長的記憶,放置在這些詩歌、相片、繪畫當中。因此這不是一本以文字為主打的詩歌集,它是文學、藝術與生活結合的精神範本。

岜農在務農前,在城裡工作、畫畫,組建的瓦依那樂隊小有影響,但為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他毅然選擇回到山野自然中,嘗試「自然農法」,不施肥、不打藥種植水稻,瀟灑而愜意地活著。

他對耕牛說,「你要幫我犁田讓我種菜又撒秧/你若願意啊你就跟我走咧」;他在勞作後向愛人傾訴山歌,「唱得稻花為你開/唱得晚霞追你看/唱得我的小火駒/送我倆到一塊」;他品嘗所獲的糯米飯,讚嘆道「五色糯米飯真是香來真是香/蜜蜂以為桂花開在夥房來開在夥房」。在每首詩歌右上方,還印有二維碼,手機微信掃一掃後,可以聽到相關歌曲,這些與自然的聲音有著無限接近的音樂,令我們看到了一個新鮮、厚重、未受任何汙染的世外桃源。

書中收錄的詩歌,有的篇什似乎也可以理解為童謠,這與岜農純粹乾淨的表達有著密切關係,《哪顆螺螄不沾泥》屬於其中的一篇典型作品,詩中句子「哪顆螺螄不沾泥/哪怕鍋鏟不夾膩/哪座山坡又不長刺/哪個撲爬又不向前」,粗看很簡單直白,但又牽繫出些許人生哲理,農耕生活中的一個個小小的物象,都可以讓岜農靈光閃現,收納到文字布局中。

在書後附錄的訪談中,岜農表示對眼下田園牧歌的狀態很滿足,這種滿足源自他赤誠的初心,在他灑下無數辛勤汗水的田野裡,貯藏著無數令他動容的元素,留下了他從容曠達的背影。在這片希望的田野,我們與他相遇,一起勞作,一起唱歌,共同聆聽自由的風聲。

如皋市融媒體中心(如皋市廣播電視臺)、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非常接地氣的,當然也有一些俗語都被誤解了意思,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如今人們多用於形容男人的累,為何人們會把牛比作男人,把田比作女人呢?人們為何把牛比作男人呢?
  • 農村人說的「窮單身富寡婦,寡婦有田無人耕」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把一些生活經驗總結出一句句的俗語流傳下來。農村俗語包含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經驗的,當然也有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農村的寡婦作為一種比較獨特的人群,也有很多的俗語已經存下來,比如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就是勸家裡的男人少去跟她們接觸,因為怕引起別人的誤會,即使沒有什麼,別人看見了也會有恩多流言蜚語傳出來。
  • 老人言:窮死不打親戚工,餓死不耕丈人田,這兩句話到底有啥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窮死不打親戚工,餓死不耕丈人田,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那麼這幾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二:餓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耕丈人田跟親戚的意思也是差不多,都是親戚之間的事。意思就是老丈人叫你去幫他家裡幹活,你也是不得不去的,如果你不去的話老婆罵你沒用。老丈人說你小氣,讓你在老婆那邊的親戚面前抬不起頭,甚至認為你這個女婿是個沒用的人。
  • 春分勤耕正當時 願君莫負好時光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疊加疫情防控的新挑戰,各項任務時間更緊、擔子更重,尤須珍惜春天好時光,迎難而上、勤耕不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抓緊時間組織農業生產,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同步推進脫貧攻堅,繪就一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勤耕畫卷。勤耕「疫情防控」之田,播撒「健康安全」的希望。
  • 中國青少年體育孵化走新路徑 用別人的田耕自己的地
    吳勇豪今年15歲,在這個歲數為籃球完成一次「遷徙」,被生活巧合地捏成了吳家男人的「宿命」。從爺爺吳玉峰到父親吳志堅,他們15歲時也曾踏上唐山開往武漢和北京的火車,一個成了上世紀50年代武漢軍區男籃主力前鋒,一個則為80年代末的首鋼貢獻了青春。  「現在只要50分鐘。」
  • 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而商代的耕作方法主要是「協田」
    這種耕作方式叫「撩荒」或「拋荒」在距今八九千年以前,發展為「耜耕」,即用耒耜翻土耕種。商代的耕作方法主要是「協田」,三人一組使用耒耜翻土,如此可以節省體力。西周改為二人一組,謂之「耦耕」《詩經》有描述眾多農夫耦耕的場面,所謂「十千維耦」「千耦其耘」,這也屬於粗放式的耕作方式。
  • 汪國真用詩意詮釋對生活與生命的理解
    一個人的生命的長短是靠跳動的心臟來維持的,一個人是靠與身邊的事物和人的聯繫來生活。每個人用著屬於自己的生命在這個世界生活,每個人也有著自己對生命,對生活的理解與態度。汪國真用著自己的生命與生活作了詩意的詮釋。願每個人的生命如夏花般絢爛,生活如詩意般美好。
  • 歌手遊鴻明,創作充滿詩意,生活回歸本色
    人自從開始記事以來,就在對自己的日後進行著不斷的定位,儘管你不承認,但是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肯定是有著一定的追求,無論是精神層次上面的亦或是物質的方面的。這裡還要著重提出一點,遊鴻明的歌曲不僅是被大家聽著感覺郎朗上口,甚至拋開伴奏的曲子輕輕去讀也能感覺到一股特別清新的詩意境界,現在的大家此時如果再聽到這些遊鴻明創作的歌曲時候,是不是還能依稀回憶起當時遊鴻明出現在大家視野中並演唱的場景,是否還會跟著他的聲音一起輕聲的合著節拍一起吟唱呢?
  • 鄒平縣醫院舉辦「詩意人生 悅讀生活」詩歌朗誦比賽
    比賽現場  大眾網濱州6月8日訊(記者 楊加峰 通訊員 馮春霜)6月7日,鄒平縣人民醫院舉辦了「詩意人生,悅讀生活」首屆詩歌朗誦比賽,來自全院的22比賽中,詩歌題材豐富多樣,既有對醫務工作的激情熱愛,又有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希冀;既有經典名篇的重溫演繹,又有謳歌醫院發展的原創詩作;既有抑揚頓挫的獨誦,又有珠聯璧合的多人朗誦。選手們或激情昂揚,或舒緩優雅的朗誦及優美動聽的配樂,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 「耕育足跡」大足跡促進三生產業可持續發展
    1、「耕育足跡」概念與資源、空間承載力「耕育足跡」(大足跡)是包括生態足跡、碳足跡、水足跡、氣足跡等生態指標的集成的基礎上,結合耕育理念與生態志願者一起倡導「生態生活、生態消費「耕育足跡」是為全人類持續提供資源或廢棄物處理能力、以及提供生存、生產、健康生命等新三生的生活空間面積。在保證一定生活質量和承載人口數量條件下,需要的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及再生資源,並能夠安全處理廢棄物的生態系統,空間面積。
  • 肥水不流外人田,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的文化非常高深,幾千年的文化積累,也創造和流傳出很多的很有趣的句子,就像今天這篇文章說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經典的俗語。而當時創造出這個俗語的人,誰也想不到竟然是大才子蘇東坡的小老婆。
  • 秀麗東方園林團隊造一方山水還一城詩意 峨眉荒野農田變詩意仙居
    2020年,秀麗東方園林團隊再出發,在峨眉山腳下,將荒野農田變詩意仙居。集溪、塔、山、田、林、文為基底,一個野趣古樸的田園牧歌小鎮誕生。
  • 花山有徑 古韻今風:你的詩意生活還缺這場畫展!
    花山有徑 古韻今風:你的詩意生活還缺這場畫展!>尺幅之間 山高水長詩意十月不見不散等你來~>來源:南京大學博物館、南京大學新聞中心文字:佘靜、周駿雅攝影:佘治駿、馬音寧視頻製作:鄭溯原標題:《花山有徑 古韻今風:你的詩意生活還缺這場畫展!》
  • 作家阿刀田高:偏愛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恐怖經歷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阿刀田高已經不單單只是一位暢銷的類型小說家。他一直用文字描述日常生活中潛藏的欲望和恐懼,毫無戲劇性地白描背後閃現著被隱藏的殘酷真相  文/陳濤  中國作家莫言曾說,「很早之前我就讀過阿刀田高的小說,很喜歡。
  • 城市山居,寫就「繁華與自然」的詩意生活
    在如今高壓的快生活節奏中,許多人都希望找到一處可以慢下來的地方,來放置浮躁的心。對於事業在城市中心,生活卻渴望親近自然的城市精英來說,現實卻有些「殘酷」:若偏安遠郊、追逐詩意,則很難無縫銜接正常的工作作息,更缺少城市的便利配套;而若居於城市中心,繁華之餘卻始終缺少大自然的味道……毫無疑問,「如何找到城市與自然的平衡」是追求生活品質的人群一直在追求的答案。重慶,自帶山城屬性,最好的自然資源當然還是在山中。近山而居,與自然為伴,已然成為這部分人群的夢想之地。
  • 幾道簡陋的菜在杜甫口中變得這麼美,果然是生活中處處有詩意
    之前,網絡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句話用在杜甫身上也很合適,面對一窮二白的生活,連待客都沒有合適的食材,這樣的窘境,換做一般人,大概會很悲觀失落吧,但杜甫卻能淡然處之,用詩意化解這一難題,為平淡的菜取了一個新名字。除了讓簡陋的菜提升了一個檔次外,這也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樂觀幽默的杜甫和他充滿詩意的生活。
  • 山溪疊院|背山川面溪流,在5000畝山林溪谷中,邂逅詩意的生活
    身處時代發展的洪流,當城市不斷前行,生態過度開發,抹去了幾千年來紮根我們心底對自然生活的嚮往,生活失去了原本的真意:建築失去了與人最初的親密關係,在都市叢林裡,越來越多的人內心無處安放。  這裡山谷、密林、溪澗、瀑布、溫泉......群山環繞,溪流遍布,四面諸峰高低錯落,蔚然而神秀,灣區獨有的風景裝點了溪谷生活的詩意,走過世界的江山湖海,行至溪谷深處,讓心在此流淌。
  • 糊說|耕一畝心田,種桃李春風
    「每個人心裡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夢。一顆呀一顆種子,是我心裡的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開盡梨花,春又來。」那個副歌裡的問句,「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其中有殷切提點,有生機希望,讓我們知道不要埋怨不要耽誤,種子就在此刻,就在手中。
  • 農夫耕地被耕刀刺穿右腿 官兵拆散鐵犁救助(圖)
    圖文:兩片耕刀刺穿農夫右腿  ●事發江岸後湖●警民合力急救●昨晚已經脫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快來人啊,救救我老公!」昨日上午9時20分,江岸區後湖街岱山村一塊菜地裡,一名婦女抱著丈夫大聲呼救。
  • 明代武術專著《耕餘剩技》:「唯一存世的武功秘籍」
    為了提高明軍的戰鬥力,他埋頭編著,終於在明天啟元年(1621年),完成了《耕餘剩技》一書。當時,程衝鬥60歲,已是花甲之年。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收藏中,藏有這麼一本「武功秘籍」——《耕餘剩技》。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如今,這本「武功秘籍」已成為普通讀者可以親眼一睹的經典。近日,更有網友將之稱為唯一存世的「武功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