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冉浩 物種日曆
也許在你的印象中,螞蟻都是生活在泥土裡的小傢伙,然而,螞蟻生存的空間說不定比你廣大。一些螞蟻生活在竹子裡、樹木上,甚至在森林高高在上的樹冠層,都可以見到螞蟻。織葉蟻(Oecophylla spp.)就是這樣一類活躍在樹冠的螞蟻。它們堪稱螞蟻世界的精靈族,不但住房講究,還擁有多種技能,是螞蟻中的建築大師和超級大力士。
樹上的女王
織葉蟻包括兩個現生物種——分布在非洲的長結織葉蟻(Oecophylla loginoda)、分布在亞洲和澳洲的黃猄蟻(O. smaragdina)。兩種螞蟻在外觀上極度相似,工蟻大約8~10毫米長,一般是黃色或黃褐色的,行為方式也比較接近,但兩者在分布上隔著整個西亞和撒哈拉。
黃猄蟻。圖片:Anonimeco / Wikimedia Commons
織葉蟻能夠形成非常巨大的群體,包括唯一的一隻蟻后和多達50萬隻工蟻。著名蟻學家赫爾多布勒(Bert Holldoble)曾發現一個長結織葉蟻群體,佔據了多達17棵大樹的樹冠層和樹幹表面。如果將其放大到人類體型,這相當於一個母親及其子女佔據了多達100平方公裡的疆域。實際上螞蟻的「疆土」還要更寬廣,因為樹木的葉子、枝條相互重疊,「使用面積」更大。這些兇悍的螞蟻在自己的領地中不停地巡邏,獵殺領地內的各種昆蟲,抵禦鳥類、哺乳動物等入侵者,即使在面對非洲著名的行軍蟻時,也絲毫不落下風。
黃猄蟻抬起具有蟄針的腹部,張開大顎,表示恐嚇。圖片:Christian Gloor / Wikimedia Commons
在我國,柑橘樹是黃猄蟻喜歡居住的植物,我們曾經觀察到一個黃猄蟻巢群佔據多達20棵的橘樹。實際上,早在1600年前,我國南方的農民就開始利用這種兇悍的螞蟻防治柑、柚害蟲。雖然它們會「放牧」蚜蟲(日曆娘:螞蟻會保護樹上的蚜蟲,取食蚜蟲含有糖分的排洩物「蜜露」,如同飼養奶牛),但它們能捕食其他昆蟲,所以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堪稱生物防治的典範。
此外,黃猄蟻在東南亞和周邊地區也是著名的可食用昆蟲,特別是白胖的幼蟲和蛹可以烹飪成「美食」,一些地方還有養殖場,專門生產繁殖螞蟻用於食材。
螞蟻都有房了
織葉蟻的名字來自於它們的築巢方式,與多數在土壤中築巢的螞蟻不同,織葉蟻用樹葉製作懸空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過程。以黃猄蟻為例。工蟻們首先會在枝頭來回走動,尋找做巢的地點。當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的時候,工蟻們便嘗試把葉子拉到一起。這時其它的工蟻會過來幫忙,眾螞蟻齊心協力,一同用力,必要的時候,甚至一隻螞蟻會咬住另一隻螞蟻,像猴子撈月般連成一串,然後一點一點拉攏葉子,最後將葉子捲起來。
黃猄蟻你拉我我拉你,構成一座空中橋梁。圖片:Rose Thumboor / Wikimedia Commons
最後,不計其數的螞蟻將葉子固定到需要的位置。這時候,大工蟻們銜來了自己的妹妹——白白胖胖的幼蟲,它們的任務是吐絲。工蟻將幼蟲在一片樹葉的邊緣上點一下,幼蟲則配合地吐出絲,工蟻然後再在另一片樹葉的邊緣點一下,這樣就形成了一道絲橋。工蟻叼著幼蟲來回穿梭,就如同織布機一樣,在葉子邊緣密密地排滿線,將兩片葉子粘合到一起。最終,很多片葉子被粘在一起,形成一個球狀的葉巢。小的像人的拳頭,大的像人腦袋那麼大,一個蟻群可以做十幾個到幾十個這樣的巢,巢中還有用絲分成的小室。顫抖吧!螞蟻都有房了!
樹葉邊緣白白的東西,就是黃猄蟻幼蟲吐出來的絲。圖片:Rushen / Wikimedia Commons
在築巢過程中,幼蟲將自己的絲作為「膠水瓶」貢獻了出來,它們放棄了用來結繭的絲,在化蛹的時候就只好「裸睡」了。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強大的螞蟻王朝的保衛之下,根本就沒有必要構築繭子這樣的防護屏障。天敵要想進入育兒室是極其困難的,沒有繭子也一樣安全。
大力士中的大力士
在築巢過程中,為了將葉子拉扯到一起,或者跨越距離過於遙遠的枝葉,織葉蟻必須能完成巨大機器人一樣的「合體」——互相銜著,把身體接起來組成一道道鏈子。鏈子的兩頭通過上顎或者爪子錨定在葉子或其他物體上。供同伴通過則形成「蟻橋」,將兩片葉子拉到一起則形成「蟻鏈」(pulling chain)。蟻鏈還必須根據需求,在拉動葉子的過程中縮短或變形。這樣高難度的行為需要強健的上顎和強壯的六肢。如果說螞蟻是大力士,那織葉蟻就是大力士中的大力士。
黃猄蟻咬住一隻死蜻蜓,讓它懸掛在空中不能下落。圖片:Rison Thumboor / Wikimedia Commons
螞蟻的力量因物種不同而有所區別,通常來講,它們可以舉起自己體重10到50倍的重物,但是黃猄蟻可以舉起自己體重100倍左右的重物。這相當於90千克的人舉起了9噸重物,而其實普通人舉起自身體重一兩倍的重物就已經接近極限了。如果僅僅是拖動物體,數值則會更高。如此算法,螞蟻確實可以稱得上超級大力士。
螞蟻的頭頸部有很強的抗拉力,長結織葉蟻叼住一隻7克重的死雛鳥,竟能保持住不滑落。圖片:J. Wojtusiak et al. / Tropical Zoology (1995)
但這種算法對人不公平。如果螞蟻真的放大到人的體型,由於身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比值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它們將不能適應,比如它們維持呼吸的氣管系統,無法為大身體提供足夠的氧氣。倘若螞蟻真的變成人類這麼大,不僅不能成為力拔山兮的超級「蟻人」,還會馬上趴窩。
但不管怎麼說,在昆蟲世界裡,織葉蟻仍然是很強力的。它們也不僅將這份天賦用於築巢,織葉蟻會利用這份力量捕殺較大型的獵物,就像拉扯樹葉一樣,它們將獵物按在地上,使之動彈不得,然後再用大顎解決掉。其顎非常薄而鋒利,再配以較大的咬合力,織葉蟻是非常具有傷害力的兇猛捕食者。
長節織葉蟻制服獵物。圖片:Axel Rouvin / Wikimedia Commons
螞蟻王國有奸細
儘管織葉蟻很兇悍,是樹冠上的霸主,但也有小動物薅它們的「羊毛」,從螞蟻那裡撈到好處。要混入蟻群,首先要使自己看起來像織葉蟻,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擬態。
蟻蟹蛛(Amyciaea lineatipes)就是一個模仿黃猄蟻長相的「殺手」。螞蟻的眼神不太好,需要通過彼此接觸,感知對方的氣味,來判斷是不是自己巢穴的同伴。於是,長得像黃猄蟻的蜘蛛會誘使獵物(螞蟻)接近,有利於它發起進攻。「拔刀刺殺」之前,能靠近一點是一點。在擬態現象中,這屬於攻擊擬態(aggressive mimicry)。之後,蜘蛛可以通過注射毒液迅速制服獵物。
走這條路的還有黃長顎蟻蛛(Myrmaplata plataleoides),它們同樣混跡於黃猄蟻生活的環境中,而且它們的模仿更加惟妙惟肖——蜘蛛用最前面那對足來模仿螞蟻的觸角,剩下的6條腿正好與螞蟻的3對步足對應。
Hi~蟻蟹蛛在向你招手。圖片:Pavel Kirillov / Wikimedia Commons
還有一些物種並不以螞蟻為食,也想借一下黃猄蟻的威風,從而嚇住捕食者,避免受害。這叫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比如生活在苦郎樹(Clerodendrum inerme)上的一種夜蛾幼蟲(Homodes bracteigutta)。它們用屁股來擬態黃猄蟻的腦袋,上面有類似眼睛的黑點,還有「假裝」觸角和上顎的結構,看起來也挺像的。一旦受驚,它們就會揚起屁股做出螞蟻張開上顎的威脅姿態。
不過,光看身體,它實在太長了點,簡直是「蟻體蜈蚣」嘛。圖片:Tzi Ming Leong et al. / Nature in Singapore (2015)
佔織葉蟻的便宜必須要擬態一下才行嗎?並不。比如擬蛾大灰蝶(Liphyra brassolis)的幼蟲,就是專門仗著「臉皮厚」混跡於蟻群。與其他蝴蝶幼蟲軟綿綿的形象不同,這種幼蟲的身體既光滑又堅硬,就像坦克一樣。於是,它頂著螞蟻們的攻擊,直接咕湧進蟻巢,吞吃蟻卵與幼蟲,直到羽化為成蟲後才離開蟻巢。成蟲失去了「鎧甲」,但身上覆蓋著易脫落的鱗片與鱗粉,織葉蟻咬到的都是「渣渣」,沒法攻擊它的本體,還是拿它沒辦法。
這是自然選擇眾多的奇蹟之一,只要你皮厚又夠渣,就沒有人可以傷害你(大誤)。
披著厚厚「鎧甲」的灰蝶幼蟲。圖片:martinlagerwey / inaturalist
原標題:《螞蟻都有幾十間房了!你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