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作者/王林
2020年12月30日-31日,2021企業家新年大課在湖北武漢盛大舉行,王林教授在會上以《2021:重啟與蛻變》為題做了重磅演講。以下是王林教授演講精編。
2021年,我們將面對什麼樣的大格局呢?我用的是「重啟與蛻變」。
我們都說,2020年遇到的最大黑天鵝就是疫情,認為它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我認為疫情只是催化劑,不是疫情導致了變局,而是導致變局的基礎性問題早已存在,只不過是被疫情所捅破,進而加速了大變局浮出水面。
2021年,將是人類與新冠的決戰之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明年6月份,全世界將有2.5億人被感染。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面對疫情空前的全球傳播,我們也面臨著新的破局。回顧歷史,每當我們跌跌撞撞的來到新世界的入口,無不是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此時,決定未來世界新模樣的不是什麼神秘力量,而是你自己的選擇。
2020年,是中國民營企業的「天啟時刻」,經歷過企業組織的生死考驗,就會感悟到,一個有生命的超越領導者個體生理壽命限制的組織,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0把人類的進程劃分為了兩個時代,以後我們將會說,2020年以前怎麼樣,2020年以後怎麼樣。2020年它終結了一個時代,它將重啟另外一個時代。
1/ 2021年,中國將遇到3大挑戰
2021年,國際上我們將看到新的美國總統上任。拜登上任以後,他將對中國、對世界帶來「五利」和「五弊」。「五利」分別是:
第一,他對中國的態度會相對溫和;
第二,他將有較多的可預見性;
第三,他將重視高層級的溝通;
第四,他將反對關稅戰;
第五,相對而言,拜登比較支持全球化,不會像川普那樣不斷退群。
但是也要看到,拜登的上任,將給世界帶來的五大弊端:
第一大弊端,他將維持美國宗教人權的政策;
第二,他也將堅持和中國的科技脫鉤;
第三,他將組建「反華同盟」,他和川普很大的不同,拜登不太主張美國跟中國單打獨鬥的,他將結成一個同盟;
第四,拜登一定要考慮到川普大約有7400萬的支持者,拜登約是8100萬,川普實際上在美國也是有強大的民意支持的,他也將顧及川普的支持者。
所以,拜登第五個弊端,就是他可以改變川普行政法令,但是無法改變川普在當政四年中做出的法律制裁。換句話說,2021年,世界的局勢對中國來講依然是嚴峻的,美國的態度對於世界全球經濟秩序和地緣政治來講也是新的變局。
再回過頭來看,疫情產生之後,給全世界帶來了兩個非常重大的影響:第一個影響,它將由經典市場經濟最高階段大幅度地往後調。此次疫情的非常態現身,實則告訴人類對地球的透支、對未來的透支都已到臨界點。第二個影響,對於人類而言,此次大疫情是「上帝」出手的一次修理,大疫情會觸發大衰退,人類需要化大衰退為大進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然開啟。
如果宇宙的歷史濃縮為一個月,那麼太陽系只存在了十天,人類誕生了兩分鐘,人類文明只存在了一秒——而在這一秒中,人類給地球帶來了什麼呢?人類只佔地球上所有生命的0.01%,但卻使用了83%的資源。處於北極圈的「奧伊米亞康村莊」,它常年在零下多少度,但在2020年6月,飆出38℃的極端高溫天氣。
地球已經完全承受不了這樣嚴重的透支。所以,印度蝗災、美國地震、中國洪水,而全球病毒,這都在2020年出現了,這是大自然的一次報復,或者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警告。現在南極洲大量的冰川已經崩解,南極洲的凍土已經融化,凍土中間已經有幾十種人類從未見過的病毒浮出水面。這些都將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危害。
大自然的反噬,比全球一體化逆轉、比全球疫情肆虐可怕的多。《巴黎協定》以工業化前的溫度為基數,提出如果全球溫度上升2℃,2.8億人將無家可歸;如果全球氣溫上升4℃,全球最繁華的城市——上海、天津、香港、紐約、東京將成為「水中城市」,深圳、廣州等沿海城市也無一能倖免於難。在此情況下,日本「災民」將達到3400萬人,美國的災民將達到2500萬人,而中國將成為受創最嚴重的國家。
歸納上述一切,我們應該認真反思,我們發展到底靠什麼?還能否靠透支地球,還能否靠無限制的、無止境的欲望的消費?這對人類是一次嚴重的警告。
除了大自然的警告之外,中國現在還面臨三個方面威脅:一個是國際上的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另一個是國內經濟的不平衡、不充分;第三個是顛覆性科技席捲而來。
回頭看我們的「重啟」,中央是怎麼定調的?中央的定調非常明確,就是在2021年,中央的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三個特性: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12月16日—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對企業的紓困政策要不要收回?因為中央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我們要減稅、減負,另外一方面還有防疫支出。但中央的決心是非常清晰的,我們的政策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至少在2021年6月份之前,現有的幫扶企業政策都不會改變。
我們的規劃,遠遠不只停留在「十四五」這5年之間,現在中央規劃布局了15年,就是「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前天有記者採訪我,問為什麼要布局15年?因為在這15年中,中國將遇到三個非常大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中國將在2030年前後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這之後,就要在政治責任、國際責任等各方面承擔相應的義務,中國要做好準備。第二個挑戰,在這15年中,我們將遇到人口老齡化、環境惡化等挑戰,我們準備好了沒有?第三個挑戰,是顛覆性技術的挑戰,中國如何應對原創技術的不足?
2/ 面對挑戰,這一點是中國最大的底氣!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將如何應對呢?「十四五」已經提出來,要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劉鶴副總理說,只要把關係搞清楚,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將來國家政策的走向。
這兩個循環是什麼關係?首先,國內循環是基礎,因為這是未來最有把握,最可控的循環。現在像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疫情非常嚴重,日本的疫情也捲土重來,我們很難斷定疫情將在什麼時候結束,現在也很難判斷疫苗對疫情到底有多大的遏制作用。所以說,隨著病毒變異,世界經濟形勢是怎樣的?什麼時候解封?什麼時候重啟?這些都很難說。所以中央提出立足國內是基礎、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延伸的模式。
為了迎接這一點,中央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在2021年,將有大量的新舉措出臺。比如,2021年將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法》,最大限度釋放科技進步的潛力與活力。這裡一定要注意,中央的一個新提法——「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現在我們要修改法律,我認為我們會參考美國的「杜拜法案」,讓中國科技人員在得到榮譽的同時,也享受到自己科研成果所帶來的利潤。而不再是出現像前段時間那樣,浙江大學一位副校長,就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享受了自己創新發明的成果,而鋃鐺入獄,這樣的情況絕對不能夠再出現。
在2021年,我們也同時開啟了需求側的改革,之前都是強調供給側。現在中央政策已經明確,到2035年實現居民收入翻番,中等收入群體達8億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現在中國有14億人口,中產階層有4億,到那時候中產階層將增加1倍,也就是說我們的市場、購買力也將擴大一倍。
同樣在2021年,《民法典》將生效,這個事希望大家高度關注。《民法典》生效對保護私有產權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企業家最關注什麼?第一是安全,第二才是發展。像《民法典》將在2021年正式生效,就在明天開始生效,所以我們說重啟。
同樣在2021年,還會出現什麼情況呢?2021年,美國、歐洲、日本、加拿大等世界主要央行將延續超寬鬆政策,美國川普也剛剛批了一個法案,全世界都在印鈔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2021年,中國怎麼辦?2020年中國在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的舉措是「註冊制」,2021年,繼註冊制改革落地後,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另一重要改革——退市制度改革,也終於落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中國的資本市場將真正地由市場來支配,而不像過去那樣受到很多幹預。
也就是說,面對2021年新形勢,中國用加快改革的方式對衝世界的不確定性。除此之外,在2021年,我們還將重建法治市場。
最近有一個動作,大家都很關注,就是對阿里巴巴的約談。這意味著什麼呢?其實,中國政府對於網際網路的政策是非常正確的,以往,我們都是先制訂規則、再發展產業,但對網際網路經濟不同,我們是先發展、再規範。這就帶來了,網際網路經濟十分類似於自由放任的形態。在網際網路經濟中,可以說《勞動法》《反壟斷法》等法律都「失效」了,但是現在中央出手了,非常明確,就是要用法治來監管。也就是說,原來網際網路金融是脫離於監管之外的,2021年的反壟斷,將防止資本無序地擴張,這是用法治重建市場的開始,而完善的法治,給企業家帶來的是可預見性。
2021年,還有一件事情,令我們非常欣喜,也讓我們覺得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動作——長江將迎來十年的禁漁期。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中,長江流域經濟帶,首要要保護長江。為什麼呢?我給大家講一個數據,大家可能會很驚訝——在長江流域中上遊竟然有45000多座水庫。長江早已被無數堤壩截流,如果長江繼續以經濟為主要功能的話,對中國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中央明確指出,長江流域經濟帶第一任務是保護。
2021年將發生什麼,我不一一列舉了,太多了,數不勝數。
我們底氣在哪裡呢?中國最大的底氣在於我們的制度優勢,這次率先走出疫情,就是很好的證明。除此之外,我們有一個超大的市場,這個超大的市場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們的市場是一個需求升級了的市場。第二,我們的市場是一個供給也急需升級的市場。第三,我們的市場是一個急需創新驅動的市場。現在的企業家,不要說你的產品不好賣,因為你的產品根本沒有達到消費者需求的質量。為什麼大家愛去海外購物?因為國內產品不能夠滿足已經升級了的市場。
上述三點,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市場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資源,對我們自身,建設的重點在哪裡呢?
內需重點主要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講一個數據,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中國十大城市群,利用了全國1/10的國土,承載了將近一半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60%的經濟產出。所以,接下來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設。到2030年,中國有望形成10個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東莞等)1000萬級城市,12個20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這就是內需的焦點。
從總需求及其結構來看,中國將邁入高收入經濟體隊列。如果我們真正把市場用好,把需求升級、供給升級、創新升級3個問題解決掉,我們的消費能力將發生巨變,將由2019年的55.4%上升到60%,而投資將由2019年的43.1%下降到40%。也就是說,「十四五」期間,消費需求將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
3/ 未來15年,重點關注8大前沿領域,9大戰略產業
未來,企業家該高度關注哪些領域呢?就新舊動能轉換而言,「十四五」規劃建議稿特別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及以下:
第一,8大前沿領域。國家正在集中巨大的力量在投,第一叫人工智慧,第二叫量子信息,第三集成電路,第四生命健康,第五腦科學,第六生物育種,第七空天科技,第八深地深海。這是「十四五」期間國家定位的前沿領域,我們的創新、科創板重點上市的硬科技,主要指這八個方面的科技。
第二,9大戰略產業。在未來的九大戰略型新興產業中,企業家也可以對號入座。第一是信息技術,第二生物技術,第三新能源、第四新材料,第五高端裝備,第六新能源汽車,第七綠色環保、第八航空航天,第九海洋裝備。
這些都非常明確,未來科研基金、政策將向這17個領域傾斜、鼓勵。這種情況下,企業家應該很明確,發力點在哪裡。
未來,中國的創新是國家力量、企業力量與社會力量三者聯動。中央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行「新型舉國體制」。什麼叫「新型舉國體制」?主要是三條:第一條,兩彈一星是舉國體制下幹出來的,當時是計劃經濟,但「新型舉國體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幹出來的。第二條,過去的研發是在封閉狀態下的研發,「新」的是在全球開放狀態下的融合創新;第三條,過去舉國體制主要是追趕型的創新,而現在我們要重視原創性。
關於第三點,我想展開說一下。從19世紀以來,世界進入科技時代。無論喜歡與否,我們都不能否認,科技塑造了今天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我們處在一個科技超越神話的時代。比如說嫦娥五號,返回艙扎入大氣後,要承受3000℃高溫,3000℃高溫能把鑽石都融化,然後彈出大氣層,承受-200℃,再重返大氣層承受1800℃高溫,這說明中國的材料工程,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過去在中國,我們往往只有技術沒有科學,我們沒有原創。在一個重啟的時代,我們將更加注重的是原創性。
看看現代社會到底由什麼驅動,可能會發現一些答案:當代科技金融的基石是數論中的因子分解算法;市場經濟理論是亞當斯密的分配論;人工智慧發展的背後有貝葉斯定理的統計學;現代晶片技術最終要突破量子糾纏、二階計算及SOAR等數學理論;區塊鏈技術的基石是橢圓曲線理論、哈希加密……所有的顛覆性技術,背後要麼是原創性的理論,要麼是原創性的技術攻關。中國最怕的是掉入「潘洛斯階梯」,走的時候感覺在前進,但總體卻在原地踏步。
英國學者李約瑟問道:「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讀了老子讀孟子,讀了孟子讀仲舒,讀了仲舒讀韓愈,讀了韓愈讀邵雍,讀了邵雍讀朱熹……古代中國仍然走在一個沒有盡頭的「潘羅斯階梯」上,不能從現代科學上去解放自己。
我們從來都不缺乏文化,我們缺的是把文化轉變為人文精神,把個人唯審美轉變為人類自我關懷的能力。我們從來不缺「朗讀者」的感性淚水,最需要的是「賽先生」的理性精神。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是「旅行者」在離開太陽系之前給地球拍的一張照片。正是這張圖,讓整個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它告訴我們:在浩瀚的宇宙劇場裡,地球不過是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從暗淡藍點重新回看地球,會發現什麼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未知的好奇、對科學的追求、以自我的認知,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以及愛情、正義、自由、真理、信仰、科學、尊嚴、知識……正是這些貌似「沒用」的事物,它能在你最灰暗的時刻拯救自己。
有時候,我們經常忽略了所謂「無用」的東西,你認為沒用,但是在關鍵時候,他帶來了突破,這就是為什麼任正非3天訪問4所大學,和大學結成聯盟,從基礎研究做起的重要原因。中國下一步的改革,也是用原創性的創新來引領中國的應用和技術。
4/ 大變局下,如何蛻變和重啟?
再來講一下中國的開放。中國將繼續開放,但中國不會照著歐美要求我們的條件開放。
2020年11月20日,最高領導人公開表態,我們積極考慮加入CPTPP,這是一聲巨雷,表明了中國開放的決心。加入CPTPP意味著中國將極大的協調我們的機制和制度。當年,中國加入WTO,修改了2300多個國家級法規和19000多個地方法規。這次也同樣如此。
中國加入世界是先從產品開放,再到要素開放,再到制度型開放。加入CPTPP,就是中國向全世界宣誓,我們將用制度型開放迎接新一段改革開放的歷程。這意味著,我國開放進入新階段,將從全球化追隨者向全球化吸引者轉變。
大格局將重啟,企業該如何蛻變呢?我認為,企業將在收縮與分化中尋找結構性新機遇。今天在座的企業,至少有3條路線是基本選擇:
第一條,就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長期創新戰略。大家注意,不是用技術為基礎,而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長期創新戰略。華為一做戰略就是15年,遠大科技集團一做戰略就是15年。衡量一個企業家是否是偉大的企業家,就在於他跨期的長短,長期主義一定能夠長期發展。而我們有些企業做戰略就是兩年、甚至只做一年。
企業家,承擔了跨期迂迴的所有風險。未來有多久,考驗著企業家的眼光、預期、資金實力以及投資戰略。馬斯克早期的跨期周期在兩三年、在網際網路、在地球;而在投資Space X之後,馬斯克的跨期周期在十年二十年、在太空、在未來。
第二條,以補鏈和強鏈為中心的戰略。我剛參加中國飛鶴的年會,在最困難的日子裡,他們銷售達到了210億,逆勢增長18%。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飛鶴賣奶粉,不是從奶粉加工做起,而是從齊齊哈爾的黑土地保護做起,從保護土地到種草、到養牛、擠乳,再到加工和渠道,他們形成了全產業鏈,所以在疫情中可以逆勢而上。
第三條,以精細化為基礎的系統迭代戰略。就是說,創新不需要偉大,需要簡單、小規模、專注和專業化。有個網紅品牌叫「茶顏悅色」,在武漢有人排隊8小時買它,為什麼?第一,「茶顏悅色」公開聲明,沒有加盟店,都是直營,因為他們不要求快速擴張,他們要工匠精神。第二,一杯鮮茶的永久求償權。第三,他的門店設計也充滿工匠精神。
5/ 結語:既然大家都看不清,你就可以動了
最後,回到開篇講到的人類對地球的責任,中國已經向全世界宣布,2030年以前要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這個目標下,2021年碳市場將正式啟動運行,中國現在年碳排放量接近100億噸,如一噸的價格能夠到100元量級計,市場容量就是10000億元。
現在很多企業家覺得看不清,看不清怎麼辦?人生就像下棋,棋盤上要記住兩條:第一條,看不清也要下,不能留在原地不動;第二條,你固然看不清,好在他也看不清,大家都看不清,沒有誰能看得清。既然大家都看不清,你就可以動了。
最後,我要跟全體企業家,引用克勞塞維茨的一句話:「當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高級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讓自己發出微光,帶著你的隊伍前進。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丹科一樣,把心拿出來燃燒,照亮後人前進的道路。」 我們的企業家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要找出確定的方向,要有堅定的信念繼續朝前衝刺。謝謝大家!
。END 。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布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