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2020-12-06 澎湃新聞

本周末,《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以下簡稱《星戰8》)終於在內地公映了。《星球大戰》系列可以稱得上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科幻電影品牌,用如今的時髦話來形容,這叫IP。不過這個IP在中國內地的表現,其實是有些糾結的,這就要從頭說起了。

一、南橘北枳?並不是

每到《星球大戰》在國內公映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文章來普及《星球大戰》的知識,包括其世界觀設定,還有在西方的影響力等等,卻很少挖掘《星球大戰》系列的根源,也很少直視這個系列電影在內地不溫不火的局面。

1、西方怎麼樣?

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讓「星戰」系列重新煥發了活力。從2015年開始,每年12月底「星戰年年見」,三部星戰電影呈現出了「毀滅級」的表現力,不僅連續三年霸佔北美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且與第二名都拉開了很大一段距離,最離譜的是,其他電影吭哧吭哧大半年積攢下來票房成績,年底「星戰」一出就全給你滅了。

就拿最新這部《星戰8》來說,2017年好萊塢年度最高票房一直是《美女與野獸》,人家上映4個月票房攢下了5.04億美元,結果《星戰8》12月15日公映,僅用兩周半的時間就拿下了5.4億,您說氣人不?

2、中國怎麼樣?

作為進口分帳大片,內地對於引進如雷貫耳的《星球大戰》電影一直是不遺餘力的,算上最新這部,國內上映過5部「星戰」電影,第一部還要追溯到2002年的《星戰前傳2:複製人的戰爭》。

自從米老鼠讓「星戰」IP重新啟動之後,從2015年開始,三部「星戰」電影全部被引進。

追溯到10多年前,中國電影市場剛剛起步,對於當時的《星戰前傳》三部曲,國內只從第二部開始引進,這樣沒頭沒尾的待遇也是夠奇葩的,兩部《星戰前傳》在內地的票房分別為4000萬與6000萬,這個成績是情理之中。而如今這個市場環境下,《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拿下了8.1億的票房,雖然跟該片在好萊塢的狂野表現沒得比,但相對而言也算是個「大咖」級別的待遇。

但去年那部外傳《俠盜一號》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4.7億的成績幾乎是前作的一半,要知道該片可是有著甄子丹、姜文等華語明星加盟的「親華派」電影,對比一個月之後同樣有著甄子丹加盟的《極限特工3》的11億票房,搞得這部擁有「星球大戰」四字光環護體的大片很沒面子。

3、「普通」的科幻片

究其原因,很簡單,「星球大戰」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在中國大家就算沒有看過《星球大戰》,也一定聽說過。當時隔多年之後,《星球大戰》系列再度來到中國,慕名而來的自然不在少數,所以《星球大戰7》才一口氣笑納了8億票房。

但是多數觀眾卻發現,無論前傳也好,正傳也罷,大家看過之後多數表示,不明白這樣的電影,經典在何處。現在的電影觀眾早已見過世面,各種新奇的視覺效果和科幻元素都在各種大片中有所領教,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被收買。對於中國觀眾而言,《星球大戰》就是一個普通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而已,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很遺憾,這是事實。

所以才有了隨後的《俠盜一號》票房「對摺」的表現,而就在1月5日,《星戰8》首日登場,票房成績竟然沒有打得過「老片」《前任3》…..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可以用「南橘北枳」來形容《星球大戰》在東西方的表現嗎?這是不對的,因為電影作為一種全球化通用的語言,尤其是科幻電影這樣強調感官效果的作品,幾乎是不存在文化差異的。之所以造成東西方如此差異化的表現,還是在於「趣緣」的形成。

二、《星球大戰》在西方是怎樣火起來的?

如今《星球大戰》的粉絲遍天下,在中國也不乏少數,這幾年每到《星球大戰》公映的時候,就有粉絲自發或者結社組織觀影,甚至會打扮成電影裡的裝束去電影院致敬自己的最愛,讓《星球大戰》在國內儼然獲得了「cult邪典」電影的待遇。

但《星球大戰》能獲得如今這個成就,絕非依靠粉絲的頂禮膜拜才達成的,換句話說,《星球大戰》在西方不是粉絲電影,而是大眾級作品。

1、造神運動

1970年代是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的一個轉折點,從史匹柏的《大白鯊》到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電影終於完成了從純粹藝術追求到通俗大眾娛樂的轉變。

1977年 ,喬治·盧卡斯開創了星際史詩的先河,在電影《星球大戰》出現以前的世界,是一個電子產品並不發達的時代,個人電腦、手機(手機其實是1973年發明的,來自摩託羅拉)遠沒普及,也沒有人聽說過「國際網際網路」這個名詞,人類也剛開始進入太空,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星球大戰》的出現,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而且對整個美國和世界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不再贅述。

然而,1977年那個夜晚,《星球大戰》的成功在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是無法複製的,原因還在於綜合的歷史條件和眼界開拓層面。

2、放飛自我

要知道,1970年代的西方也是很糾結的,冷戰的陰霾揮之不去,越戰的泥淖經久不散,再加上從60年代「平移」過來的嬉皮士文化、種族主義甚至性解放運動的綜合影響之下,70年代的西方是五味雜陳的。當時的文化基本形態就是一水的悲觀論調,尤其是科幻片,以《2001太空漫遊》(1968年)這樣的電影告訴我們未來其實危機四伏,以《黑星球》這樣的作品則告訴大眾,當嬉皮士進入太空之後,那就做「太空有嘻哈」。

所以對當時的大眾來說,對流行文化的精神需求是非常大的,說白了就是需要逃離現實的龐雜。就像「911」之後火了漫畫英雄一樣,大眾需要這樣「虛無縹緲」的精神食糧作為流行文化的載體,從而達到「放飛自我」的目的。

舉個例子,1977年另一部電影,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片中黛安·基頓飾演的艾維·辛格既缺乏安全感,又矛盾不已的性格是20世紀70年代小知識分子的寫照,直接打開了大多數觀眾的心扉,令這部反傳統的愛情電影火爆一時。而她那一身男裝打扮竟然引領了未來10年的潮流,這是大眾對於流行文化極度渴求的代表。

而《星球大戰》以正確的形式出現在了正確的時間上。

3、開拓眼界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銀河系,炫目的雷射大戰和太空飛行器,本片不但將人類的眼界拓展到了太空領域,對於科幻電影的呈現方式也帶來了改觀。《星球大戰》不像《星際迷航》那樣,專注於太空冒險和太空探索,而是將雷射大戰和空間戰爭變成了家常便飯,幾乎變成了片中角色的日常。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它的出現標誌著好萊塢改變了七十年代以來拍攝表現複雜的精神狀態和政治上憤世嫉俗的影片為主的傾向,轉而拍攝更脫離現實、更講究特技效果的影片。用通俗的話來形容,在那個「沒吃過,沒見過」的時代,大家發現電影竟然可以這樣拍,我們的娛樂產品也能如此超脫現實,在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這是《星球大戰》的另一層面影響,電影中的眼界和設定,才是前所未見的,這就是流行的產生之由。

三、在「偷聽敵臺」的日子裡放飛自我

還不明白的話,就用我們這裡一個案例來現身說法——1986年的《西遊記》。

1、我們「芳華」的時代

《星球大戰》在西方火爆的時候,我們這邊是什麼樣子呢?

看看電影《芳華》就知道了,那是一個連歷史課本都不會去關注的時間段,「文革」剛剛結束,改革開放還在籌備期,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有的人解放思想,有的人固守成規。《星球大戰》?大家對其了解,僅限於半夜裡偷聽敵臺廣播的高人們,才會了解在地球的另一邊還有這樣一部電影的存在。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解放思想的時代,大眾對流行文化、新事物的渴求也達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在我們那個「沒吃過,沒見過」的時代裡,一部電視劇《西遊記》的誕生,讓我們大開眼界,電視劇原來還可以這樣拍。

《西遊記》在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雖然以如今的眼光來看,86版《西遊記》的水準早已無法達到如今的審美,但之所以該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百看不厭,就是因為情懷所在,已經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所以,《星球大戰》在西方的地位,等同於86版《西遊記》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乃至於如今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於此,在那個「沒吃過,沒見過」的時代,第一次讓大家開拓眼界、引領流行文化。

2、它曾經是有機會的

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大量外來新事物進入中國,《星球大戰》原本有機會登陸內地並且影響一代人的,因為電影中展示的內容,我們也沒有見過,只要空降內地,同樣可以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可惜事實並沒有這樣。

據資料,《星球大戰》於1983年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一次,終究沒有在內地大規模公映,錯過了飛黃騰達的最好時機。取而代之的是阿蘭·德龍的《佐羅》,羅恩·哈珀的《加裡森敢死隊》、派屈克·杜菲的《大西洋底來的人》,乃至後來的《聖鬥士星矢》、《變形金剛》等動畫片,這些作品,在我們的「芳華」時代中崛起,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其中並沒有《星球大戰》的影子。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法考證當時這套引領西方潮流的《星球大戰》為什麼沒有機會大規模登陸內地,但僅從當時流行的一套「小人書」中,卻能找到那個時代的小確幸。

3、國內星戰粉絲的誕生

人們或許忘記了,早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文化傳播速度就已經很快了,尤其是在那個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家對外來事物都比較好奇,因此這部受歡迎的西方電影在美國上映三年後,於1980年被一家求知慾極強的廣州出版社製作成連環畫,也就不足為奇,當然並沒有被授權。

如今這套「小人物」的掃描版被發到網上,卻引起了「星戰」迷的集體吐槽。原因是這本「小人書」中的形象與《星球大戰》差別巨大,比如書中的圖像是這個樣子。

看得出來,畫師並沒有看過《星球大戰》這部電影,而是根據故事梗概和原著小說的中譯版,依靠腦洞畫出了一套混搭版的《星球大戰》連環畫,其中的帝國殲星艦的外形直接來自於日本的《宇宙戰艦大和號》。這本「小人書」與其說是表現《星球大戰》,不如說更像是對80年代中國生活情趣的一種變形折射,頗有趣味。

這些案例都表明,在當時因某種原因《星球大戰》無緣內地,但對外來事物渴求度極高的中國內地,也從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星球大戰》的存在,不過僅僅是知道而已。

《星戰》系列電影真正登陸內地的時候,還要到90年代之後了,第二部《帝國反擊戰》曾在90年代各大電視臺率先播放,再加上錄像廳、閉路電視的普及,不少觀眾從各個渠道了解到了這套電影的存在,從而培養出了中國第一代「星戰」粉絲。

所以,《星球大戰》之所以在東西方形成如此差異極大的表現,還是在於「趣緣」這種東西,就如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翻拍《西遊記》那樣,容納於其中的趣緣效應,早已超過一部電影的體量,而上升到了文化領域。《星球大戰》也是一樣,只不過該片之下的趣緣,在西方,而沒有代入到中國。

四、迪士尼為什麼要重啟《星球大戰》

雖然《西遊記》在大眾層面的影響力極大,但隨著近幾年無數各種「西遊」文化的泛濫,大眾也不乏吐槽之聲,《西遊記》這個IP已經被消耗太多,別的不說,單單是春節檔期,「西遊」題材的電影從2013年開始就從未缺席,且票房從未少過10億,與之對應的,便是逐年走低的口碑。同理,不要以為《星球大戰》西方也是一帆風順。

1、品牌的生命力

《星球大戰》如今仍然能一呼百應,生機勃勃,已經是一個奇蹟,這並不是偶然,完全靠著不同媒介產品在該系列誕生20-30年之後,為其不斷續命。

趣緣之下的品牌,往往具備兩層凝聚力,其中最大的便是凝聚於大眾層面的「情懷」,這是讓一個品牌進入流行文化的根基。而對於品牌生命力的延續,這個重擔則是要交給「粉絲」了。從1983年到1997年,十四年間《星戰》沒有任何新電影問世,但在遊戲、漫畫、文學方面的發展,讓「星球大戰」這四個字仍然沒有從大眾領域消失。

《星戰》最大的優勢在於世界觀的發酵。偌大的世界觀,有著大量空白等待著填補,這被粉絲們稱為「衍生宇宙」。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WestEnd Games、黑馬漫畫、Bantam Spectra推出的一系列衍生作品(包括大受歡迎,當時被譽為「星戰後傳」的「索龍三部曲」)讓星球大戰品牌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

這些衍生宇宙往往被視為電影的附屬品,僅僅被當作星球大戰文化品牌用來吸金的工具,然而它們在提高粉絲忠誠度、延續品牌生命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期間甚至還有海量的同人作品問世,以至於官方在開發《星戰》新的衍生宇宙時,還要從粉絲親手建立的世界觀體系中去尋找新的「金礦」。

2、並非一帆風順的電影

然而,沒有什麼品牌能夠永葆青春。1999年,喬治·盧卡斯開發的《星戰前傳》三部曲,被譽為是「最後的星戰電影」。儘管「前傳三部曲」在次時代下早已沒有「正傳三部曲」的開創性優勢,在奧斯卡獎上一無所獲,但好歹粉絲粘合度和大眾情懷向的趨勢下,《星球大戰》這樣30年前的品牌,成功將熱度拓展到了新千年之後。

但當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宣布打造全新的「星戰」電影之後,就產生了幾乎讓粉絲譁然的危機。在2014年以前,星球大戰宇宙從未被重啟過,然而迪士尼接收這個文化品牌,直接要面對的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衍生宇宙。多年來維持著影迷忠誠度的衍生宇宙,最大的缺陷出現了。因為這個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宇宙,幾乎封死了將《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後續故事改編成電影的可能性。

要想延續品牌的生命力,僅依靠情懷和粉絲凝聚力是不夠的,「趣緣」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迪士尼重開《星戰》,表面上是續寫「星戰」,實際上是為了大眾趣緣,得罪了粉絲,《星戰7:原力覺醒》故事延續《絕地歸來》,其實是推翻電影之後歷史線上的整個衍生宇宙設定的重啟之作。

3、粉絲生氣了

如果說《原力覺醒》乃至外傳《俠盜一號》依靠復古的拍攝質感和30年之後老角色的重新亮相大銀幕,獲得了粉絲們的諒解。那麼《星戰8》的完全顛覆設定,才是真正讓粉絲們大為光火的地方。盧克·天行者、漢·索羅等老角色的相繼逝去,絕地原力與黑暗原力的相互「勾結」,偉大的天行者大師變得懦弱頑愚,電影中出現的情節和設定,是「星戰」40多年來衍生宇宙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這麼的進入到了官方正統續集電影之中。

如今,IMDB網站上該片熱評第一位的「兩星」(滿分十星)就足以說明問題,粉絲們這次真的憤怒了。

不過從電影的角度,迪士尼之所以這樣做,完全為了該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而來,沒有顛覆怎能延續生命力呢,又怎麼在未來持續性的吸金呢?儘管很多人在吐槽,但新的《星戰》電影出現,西方觀眾依然會搶破頭去看,《星戰8》如今的票房成績就說明了一切。新的宇宙觀、破陳出新的新設定,還有新的觀眾的加入,如此循環,《星球大戰》的品牌效應和文化影響力,還在繼續。

這大概就叫做「痛並快樂著」吧。

相關焦點

  • 《星球大戰8》要在太空放映,一部電影為何能火40年?
    那為什麼《星球大戰》這部電影可以一直火這麼久呢?除了這部電影本身所帶來的吸引力,它在營銷上做了哪些事讓其熱度不減呢?從第一部星戰電影開始,導演盧卡斯就開始生產電影周邊產品。據悉,星球大戰的周邊產品,衍生的音樂、漫畫、小說給盧卡斯影業帶來的收益已經超過200億美元。星球大戰周邊產品幾乎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星戰主題花灑。
  • 星球大戰維達扮演者去世,是貫穿星戰六部曲電影的靈魂人物
    另據今日俄羅斯報導,普勞斯由健美運動員轉行做演員,他在《星球大戰》系列的3部電影中扮演了標誌性的大反派形象。不過,維達的角色是由詹姆斯·厄爾·瓊斯配音,打鬥場景是由前奧運會擊劍手鮑勃·安德森完成的。;他殘酷無情,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殺害屬下;最後卻為了拯救不同立場的兒子,而殺死了帕爾帕廷皇帝,最後放棄了原力黑暗面而去世。
  • 孩之寶推出《星球大戰》全新產品
    時光網訊 《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七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將於今年12月18日北美上映。作為電影周邊產品,孩之寶於近日推出了超大尺寸全新鈦戰機,鈦合金系列載具,可動人偶模型等一系列《星球大戰》產品,星戰粉絲不容錯過。
  • 《星球大戰》正史介紹
    所說,要碼一篇「星球大戰」。2020很多選擇,深受星戰原力理論的影響。2021新春伊始,難得空閒,開始向內探索。其中兩個命題,我的內在本質是什麼?我熱愛什麼?目前結論:我首先是法律人,本質是文科生;文學、寫作是我的熱愛。這段空閒日子,會用公眾號記錄下我的熱愛!謹以此文開始記錄 星戰文學設定。首批推文將以星球大戰中文網站長「南方戰士」原創文章為基礎,加入我的想法。
  • 《星球大戰8》中那些彩蛋,帶你回顧星球大戰系列電影!
    電影中也呈現了許多彩蛋,儘管彩蛋並未在片尾,可是躲藏在劇中的彩蛋仍是十分經典。星球大戰8彩蛋介紹《星戰8》故事緊接《星球大戰7:原力覺悟》。與《星戰7》根本復刻《星球大戰:新期望》套路情節不同,萊恩·詹森自編自導的《星戰8》在故事上儘管也有不少問候乃至沿襲前作的元素,但整個劇情走的卻是時下最盛行的「迴轉」風格,每個重要情節都要「迴轉再迴轉」,再加上很多「榜首帝國」與「反派軍」的太空交火戲碼,整個觀影過程猶如坐過山車般影響。
  • 盤點《星球大戰》電影裡出現過的星球
    卡米諾星球存在的全部證據僅儲存於完善的絕地檔案館(Jedi Archives)中,然而現在它已經被完全抹除了。卡希克是個戰略要地,它是銀河系整個西南象限的通航門戶。卡希克的生態系統很獨特,表現為分層的生物多樣性。這顆行星的森林從上往下分成幾個不同的生態層,越往下就越危險。這個星球的智慧種族伍基人佔據著最上面一層林冠層。
  • 星球大戰系列科幻電影-全集導讀
    最近在做科幻視頻-星球大戰8,星球大戰也算是一部史詩級巨作,筆者順便複習了一下之前的幾部,為小夥伴們捋一捋思路-部分材料來源於「百度+Google」星球大戰1-6部海報第3部 西斯的復仇-推薦看一下《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是由盧卡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電影。它的發布時間並不是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走的。
  •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登陸CCTV6電影頻道春節檔
    》春節期間登陸央視6套《佳片有約》節目 [中國網] 中國網1月28日訊 華特迪士尼中國27日宣布,風靡全球的傳奇電影系列《星球大戰》將在農曆新年期間登陸CCTV6電影頻道,中國觀眾們將有機會在家欣賞這部深受影迷和粉絲愛戴的經典之作。
  • 星球大戰黑科技:光劍有依據 原力靠想像
    在《星球大戰》最初的三部曲中,光劍只有紅色、藍色和綠色,之後增加了紫色光劍。不同武士所用的光劍顏色往往也不相同。比如,在《星球大戰·新希望》中,歐比旺·肯諾比和阿納金·天行者使用的光劍是藍色的,而西斯武士使用的光劍是紅色的。光劍分為開啟狀態和未開啟狀態兩種,在兩種不同狀態下,光劍的外形也不同。
  • 盧卡斯設想中的《星球大戰》劇情與真實電影很類似
    隨著《星球大戰》九部正統電影正式完結,我們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知道喬治·盧卡斯對《星球大戰》後傳三部曲的原本計劃究竟如何了。但是盧卡斯影業的Pablo Hidalgo最近透露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劇情點。根據Hidalgo的說法,盧卡斯本來也打算在他的《星球大戰8》裡面把盧克·天行者給殺死。
  • 看上去並不搭調的網絡小說×星球大戰,實質是互惠互利
    閱文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網絡文學集中地,而《星球大戰》則是盧卡斯打造多年的超級科幻IP。儘管網絡文學已經在蓬勃發展,但是,對於網文的種種特定「認知」還是圍繞著這個發展不超過30年的產業。而此次,閱文和迪士尼的合作,無疑將會成為一次扭轉固有印象的媒介,另一方面,也在為《星球大戰》系列培養更廣泛與牢靠的基礎。
  •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中國票房最終統計(不斷更新)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周一反超#蒸發太平洋#,影片近幾天走勢穩健,可惜為時已晚,最終有望收官在8.15億左右。#功夫熊貓3#也成為內地市場首部連續三天破億的動畫電影,影片首周收入3.81億,刷新了內地市場動畫電影的首周紀錄,本片在大年初一之前應能保持較穩定的走勢。#蒸發太平洋#繼續排在單日第二,但首周三天僅收2120萬,表現平庸;#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在上映23天後,累計票房終於在今日磨過了8億關口。趙本山等主演的春節題材電影#過年好#將於明日上映,首日排片佔比16.76%。
  •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新時代的序章「下」
    電影處理新舊人物時篇幅得宜,讓認識舊角色的觀眾,對Solo、Chewbecca、Leia等人的劇情仍有共鳴;而對電影認識不深的年輕人仍能以新主角的視角,捲入這場延續近百年的正邪大戰。再者,《原》角色的掙扎和衝突卻有意模糊化光明與黑暗的對壘,拓展一路以來於光明與黑暗,是與非之間價值判斷。
  • 致敬經典,科技照進電影,Amazfit智能運動手錶3 星球大戰版圖賞
    今天我繁繁吧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款智能手錶,來自於華米家的產品——Amazfit智能運動手錶3 星球大戰系列限量版,大家應該知道華米之前就有和漫威合作,推出了Amazfit智能手錶2復仇者聯盟限量款和Amazfit GTR鋼鐵俠限量款。
  • 星球大戰在美國有多火 每出一部都創造票房奇蹟
    近日星球大戰外傳《遊俠索羅》也是在國內熱映引起了眾多網友們的關注,都知道星戰系列一直都是有著不錯的票房成績,當初星戰7也是拿下了影史第三的好成績,那麼星球大戰在美國有多火?     不過,中國觀眾對《星球大戰》的興趣未必會比對漫威漫畫的興趣大,畢竟過去十年中,漫威推出了數量龐大的電影、漫畫、遊戲、玩具,早已在中國培養出了一代年輕的消費者
  •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將映 主創將分享幕後故事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將映 主創將分享幕後故事 《星球大戰》系列將登陸電影頻道     華特迪士尼影業中國今天宣布,風靡全球的傳奇電影系列《星球大戰》將在農曆新年期間登陸CCTV6電影頻道,中國觀眾們將有機會在家欣賞這已深受影迷和粉絲愛戴的經典系列
  • 經典科幻電影《星球大戰7》即將進攻,你的原力覺醒了嗎?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回復 星球大戰 觀看暌違10年的《星球大戰》最新系列《星球大戰 7:原力覺醒》
  • 星球大戰系列12部電影的正確的觀看順序是什麼?
    星球大戰系列的最新電影《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馬上要上映咯!有小夥伴表示,從1977年第一部星戰,至今12部系列電影,想要從頭補星球大戰系列正確的觀看順序是什麼呀?那麼,今天我就按故事的發生順序,和大家一起快速盤點下 這12部電影正確的觀影順序吧!
  • 8大源自電影科學突破 星球大戰3D全息成像技術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星球大戰」式全息圖?可製造「哈利波特隱形衣」的材料?自動繫鞋帶運動鞋……,這些事物都在科幻電影中出現,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事物,正在漸漸成為現實。
  • 一份關於《星球大戰》的文明診斷書
    對於一部科幻電影來說,其世界背景不止是給故事發生提供一個空間環境,這個世界背景本身便是審美對象。基於此,筆者在這裡打算跳過關於《星球大戰》新三部曲的各種口水戰,直接鋪陳開來說說「星戰」系列為我們描畫的這個世界,分析分析它的文明形態、社會制度以及哲學觀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