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相交,電影以新角色Rey和Finn的觀點切入,把前傳和正傳的劇情神話化,直到他們遇上Han Solo,才一句確認「It's true. All of it. The Dark Side. The Jedi. They 're real.」。電影踏在上六集巨人的肩上,把電影的視野看得更遠。電影處理新舊人物時篇幅得宜,讓認識舊角色的觀眾,對Solo、Chewbecca、Leia等人的劇情仍有共鳴;而對電影認識不深的年輕人仍能以新主角的視角,捲入這場延續近百年的正邪大戰。
再者,《原》角色的掙扎和衝突卻有意模糊化光明與黑暗的對壘,拓展一路以來於光明與黑暗,是與非之間價值判斷。Rey心地善良,卻因不能釋懷家人離她而去無法出走Jakku;Finn看似富正義感,但曾考慮離開基地後一走了之;Kylo Ren的身世更加充分體現電影裡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衝突。這三個角色背後也有著自己的疑惑和故慮,角色出場均蒙著面上鏡,仿佛暗示角色設定的兩個面向。從這點而言,《原》可謂跳出星球大戰過分刻版的人物塑造,因為過去主要角色流入兩派,不是正氣凜然全無人格缺憾的叛軍和絕地武士,就是萬惡的西斯和帝國軍。
周邊媒介衍生內容
電影於此而言,確實有新的嘗試。不過電影以外,還想談將星戰系列起死回生的是迪士尼。回看過去十年,佐治.魯卡斯的LucasArts完成前傳三集以後一蹶不振,影迷謾罵聲不段,系列發展可謂停頓,由真人電影轉向開發動畫劇集,九部曲的夢幾乎要以那難陷的扁平3D動畫延續下去,公司要靠販賣周邊商品、小說和遊戲的版權才僅以存活。直到迪士尼的收購拍板,才正式一統故事發展路線。所有舊作延伸支節稱Canon與主線無關。新的遊戲Star Wars Battlefront,連接6、7集的漫畫甚至最新研發的VR作品也以原力覺醒的劇情作依歸。
可是,不要單方面把迪士尼看作拯救魯卡斯的白騎士,收購本身也是看中星戰周邊商品的潛在巨大利益。上映前電影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你未看電影便愛上機械人BB-8,還可到樓下的百貨公司捧個回家。1977年《曙光乍現》開拓電影商品的先河(魯卡斯付錢保留電影周邊商品的開發權,人人不惑為什麼他這樣做,然而星戰玩具的玩具產業,才是讓魯卡斯致富的原因),《原》卻把這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最厲害的是品牌合作的可能性。
原力覺醒的品牌合作是無處不在,每間當地連鎖服飾店也有星戰的衣服,甚至連周大福也推出星戰的金飾,電影的宣傳確實是劃時代地跨越不同媒介。數位方面,《原》的傳播不只是廣告那樣簡單,而像電影的附加內容整合到不同平臺之上。也許大多社交平臺的開發者也是看Star Wars長大的,合作起來的互動元素更帶動用家自行於網絡分享。Facebook讓你轉換頭像,傳送角色造型貼紙予朋友,Google旗下服務更續一為電影加入特別元素,Spotify也設立專頁,為每位角色打造相關音樂清單,這些深度的內容契合於電影業是難得的,也啟發了後者如何仿效類似的宣傳手法。當現時好萊塢賣座電影(blockbuster),以釋出更多電影片段來換取更多觀眾入場,《原》確實打破現有電影宣傳的想像。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可謂好萊塢電影時代的新一頁,聯結了過去、今日和將來。你可以說它復古,讓觀眾重新拾回銀幕前觀看電影的驚喜;也可以說薪火相傳,以上一輩演員與新一輩同場獻技,向經典致敬的時候同時也是告別;也可以是展望未來,不僅往後每年將推出一部的星戰外傳或正傳電影,電影的傳播更加是跨媒介及互動化,電影的時代意義比以往來得更加重要,你可以獨立觀看該電影,同時也可以觀看周邊媒介的衍生內容。那才是新時代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