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國臺灣東森電視臺播出了一則中國科大的爆笑報導,其素材其實來自《天下雜誌》。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找到了報導原文。了解一下?
中國臺灣 天下雜誌648期 文 陳良榕 彭子珊 2018-05-21
一場科技引發的國際強權爭霸戰,已如火如荼展開!近期中美貿易戰動作頻頻,背後其實是科技戰比拚,白宮點名中國三大科技有「超美」可能。中國從哪裡孵出科技獨角獸,威脅美國龍頭地位,讓川普也恐懼?故事要從一個不起眼的內陸城市說起。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背後到底是在緊張什麼?
川普親信、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洛(Peter Navarro)在4月8日播出的NBC專訪,特別點名「人工智慧」、「機器人」及「量子運算」3個當紅科技,中國都實力大增。
「這些未來的產業受到威脅,」他強調,「這事關國家安全,因為這些科技都有重要的軍事用途。」
有很多數據佐證,在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領域,中國發表論文數、申請專利數都大增,頗有躍居世界第二、進逼美國的趨勢。
要了解一個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為什麼可以發展出這些讓美國備感威脅的夢幻技術?(延伸閱讀:8年前的維基解密預言成真!揭露川普為什麼要怕中國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062)這就要到中國內陸一個500萬人口的中型城市──合肥。
科技版軍情六處:創新中國的秘密,藏在內陸
這個安徽省會,藏著一所中國最神秘的菁英大學──直屬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技大學。這裡,生產出中國最頂尖的科技人才、最新銳的科技公司。
中國市值最高的AI上市公司(800億人民幣)──科大訊飛;全世界估值最高(超過30億美元)的AI新創──商湯科技;以及,中國最受矚目的AI晶片獨角獸──直屬中科院的寒武紀科技,這三家公司的創辦團隊,都出自中科大。(延伸閱讀:「兩岸三地一千大」之最:哪些企業最會賺錢、成長最快?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067)
中國科技大學1958年創建於北京,1970年前到現址合肥市,孕育出無數科技人才。(王建棟攝)
其中,最讓臺灣人最有感的,應該是創立才4年的商湯。中國以兩千萬支攝影機,監視十四億國民的「天眼工程」,背後便是商湯的視覺AI技術。(延伸閱讀:政府在看你,2000萬個攝影機時刻監視,中國最大AI獨角獸商湯:這樣更安全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7696)
中科大向來走精兵制。位在合肥市郊,綠樹如蔭,像個大公園的校園。僅有15000名學生,約是北大、清華,甚至臺灣大學的一半規模。
校園雖有微尺度物質、同步輻射等高科技實驗室,但政商名流最常參訪的,卻是「智慧機器人」實驗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分別在過去一年間來過。
《天下》記者採訪時,知名度最高,號稱以中科大「5位高顏值女性」為樣本打造的美女社交機器人「佳佳」,正好不在。
中科大有多種領先世界的尖端研究,可仿真人與人對話的社交機器人「佳佳」,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知名度最高的。(AFP提供)
中科大校長包信和解釋,佳佳到北京「接待」來訪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她見過的國家領導人,比我們都多得多,」包信和介紹實驗室時,半開玩笑地說。
幸好,她的師弟「可佳」在,這是一臺實用導向的居家服務機器人,今年將再度參加機器人世界盃(Robocup)。中科大曾在該比賽奪過多次第一,「把小杯子從料理臺上面拿來給我,」博士生陳廣大用英文下令。(延伸閱讀:大數據加機器人取代人力 3年後成衣廠看不到工人?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068)
機器人得令,緩緩滑去廚房,用唯一一隻手臂夾起杯子,拿來給他。這個反應迅速的語音辨識部份,來自中科大持股4%的科大訊飛。
技術煉丹爐「中科大」:打造「量子霸權」
離開校園,西邊20公裡外中科大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兩年後,將蓋出「世界最大的量子研究機構」──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預計5年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
設計圖上的超現實巨大建築,仿造普朗克常數h形狀。光是主建築的長度,就超過200公尺。
該計劃負責人,是當今中國科學界的超級巨星、中科大副校長潘建偉。
中科大副校長潘建偉幾乎以一人之力,讓整個中國在量子應用領域的實力大躍進,甚至讓美國戒慎恐懼。(AFP提供)
他帶領的中科大團隊,2016年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翌年成功完成全球第一次太空對地面的量子通訊試驗。(延伸閱讀:中國科技超車美國?一個「烏鴉嘴」單位早就寫在報告裡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082)
這個宏偉藍圖,顯示中國意圖在「第二次量子革命」後來居上的雄心壯志。因為理論與技術的進步,許多基於量子力學的超現實技術,將在未來幾年逐步一一實現。
除了量子通訊。被視為AI之後下一波運算革命的量子計算機,也是中科大強項。潘建偉宣稱,該團隊的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Quantum Supremacy」(量子霸權),也就是研發出超越全球最強大傳統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
還有量子測量。根據《南華早報》,潘建偉曾告訴合肥官員,量子測量可以空前的精確度,定位出潛艇的位置,便不需每幾天就冒出水面,捕捉衛星訊號校正,這個「量子導航系統」,可大幅提高潛艇的匿蹤能力。
50多年前的合肥,還是窮鄉僻壤。中科大會設在這裡,與一段劍拔弩張的冷戰歷史有關係。
射衛星、登月球,美國差一點就輸蘇聯
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在蘇聯發射升空,繞行地球。一個月後,史普尼克二號再將一隻3歲小狗「萊卡」送上太空,接連讓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社會一片震驚。
史普尼克危機,是蘇聯展示技術與軍事實力的象徵,「在美國社會造成的震撼,也是繼珍珠港事變之後首見,」美國賓州大學歷史學家麥杜爾(Walter McDougall)對《紐約時報》說。
而美國運載第一個實驗性人造衛星的「先鋒號」火箭,卻在1957年底發射後不久爆炸。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坦言,美國必須面對現實,蘇聯的太空技術發展已經超越美國,可能威脅美國的領先地位。
1961年4月,蘇聯航天員加格林(Yuri Alexejewitsch Gagarin)成功在太空中繞行球地球一周,加深了美國社會的挫敗與不安。一個月後,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就宣布要在太空探險中,取得領導地位,把人順利送上月球。美蘇太空競賽就此升溫,直到1969年美國航天員阿姆斯壯踏上月球才劃下句點。
從史普尼克一號到太空競賽,美國挹注龐大研發資源,才守住全球科技龍頭地位。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太空總署(NASA),都是在史普尼克危機所催生。10年內,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預算從1958年的約3400萬美元,膨脹到約5億美元,將近14倍。
中國深為「蘇聯老大哥」的科技實力大受激勵,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創立中國科技大學,仿效蘇聯名聞遐邇的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集合全中國最有天賦的科學人才,由錢學森、華羅庚等大師級院士親自教學。
「目標是為我國的兩彈一星(飛彈、核彈和人造衛星)培養人才,」科大第一屆校友、中國飛彈專家黃吉虎的回憶文章寫著。
後來,中、蘇關係緊張,核子大戰彷彿一觸即發。創立不久的中科大,也因此千裡迢迢地從北京疏散到內陸。
1978年,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的建議下,中科大創設了聲名遠播的「少年班」,從13億人挑出天才兒童,跳級念大學。
第一屆的「78級」少年班,最出名的畢業生,是前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他12歲進科大,23歲在美國拿到計算機博士。
近年來國際最熱門的華人諾貝爾獎候選人,研究橫跨物理、生化的哈佛教授莊小威;哈佛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28歲當上物理教授的尹希;以及近來聲名大噪的AI晶片新創──寒武紀科技創辦人陳天石,也都出身中科大少年班。
早年名聲響亮的中科大,在90年代,卻因某事件的牽連,經歷「失落的十年」。中科大也從此元氣大傷,直到近10年才逐漸重振聲威。
傑克的科技魔豆:AI大噴發,國家之力遇上生猛消費者
中科大西校區,計算機(等於臺灣的信息工程)學院是一棟貼著灰綠磁磚的古樸俄式建築,到今年剛好滿60周年歷史。
這裡曾研製出中國第一臺計算機,也培養出中國首批計算機博士。1992年,這裡更成立中國第一個高性能計算中心,專門研發超級計算機。
高掛在牆上的傑出院友照片,最有名的是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
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資深講師趙峰,看著這些照片,若有所思。
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講師、中科大校友趙峰,是商湯創辦人湯曉鷗的指導學生。(王建棟攝)
他的博士指導教授、商湯創辦人湯曉鷗的名字高掛牆上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趙峰這次回來,是洽談回母校任教,並創設商湯與中科大聯合研發中心。
他20多年前在這裡求學,正好見證一場中國本土人工智慧產業的起源與茁壯。
2014年,湯曉鷗率領一群中科大畢業生,將實驗室累積20年的視覺辨識技術商業化。他們創立的商湯科技,短短4年間,急速成長到700名員工規模,成為中國甚至全球最頂尖的視覺AI公司。
有趣的是,中國最頂尖的語音AI公司,也在趙峰身邊成立。
中科大規定,學生大三就得進實驗室參與研究,趙峰進的是人機語音通訊研究評量實驗室。
結果該年,一個著名的天才博士生,竟然拉著趙峰班上3個同學一起創業。這位「劉慶峰師兄」,就是現任科大訊飛董事長。他的同班好友胡鬱,現為科大訊飛執行總裁。
80年代中期,美國裡根總統喊出俗稱「星戰計劃」的戰略防衛先制(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計劃。
鄧小平一聲令下,也拿出中國全年總預算的1/20投入先進技術研發。也就是1986年3月啟動的「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趙峰、劉慶峰的實驗室,便屬於「863計劃」人工智慧研究的一部份。
優勢一:跟先進國比拚的「志氣」
1998年,劉慶峰帶領學弟參加863計劃的語音技術比賽,一鳴驚人,是所有參賽團隊唯一達到實用門檻的作品。
當時剛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的李開復,立即表示願意提供微軟獎學金,但條件是劉慶峰到微軟工作1個月。在當時,這是極大的誘惑。
但劉慶峰竟然放棄,並在1999年創立科大訊飛。
李開復十多年後,曾在一個座談會感嘆,「從來沒有人拒絕過微軟獎學金,劉慶峰是唯一的一個。」
科大訊飛的創業經驗,屬於過去臺灣、韓國等東亞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
而企業領導人願冒巨大風險、抗拒誘惑,只為研發出自主技術,能與先進國一較長短的「志氣」,尤為成功關鍵。
過去的臺灣RCA取經團隊、韓國三星DRAM團隊,都循著這個勝利方程式。
湯曉鷗也是如此。他雖高劉慶峰五屆,創業時間足足晚了15年。卻因此趕上了中國科技的黃金時期。
阿里巴巴、國際級創投都爭相入股,加上他的創業地點又在資本市場蓬勃的香港,很多人都認為商湯應該會跟多數AI新創一樣,選擇被亞馬遜、阿里巴巴之類的網絡巨人併購。
「他不會,」趙峰迴答,「商湯想自己成為巨人。」
湯曉鷗志向之高,從他採取的高度垂直整合模式,可見一斑。
例如,一般AI新創都採用Google的Tensorflow或者Caffe等開源機器學習語言。但商湯為保持原創性,走一條較難的路,自行開發專屬的智慧學習平臺PPL,效能較一般平臺好上數倍。
而且,商湯也不採用公共雲端資源。湯曉鷗堅持自建資料中心,與和輝達(Nvidia)合作,買了上萬片昂貴的GPU。打造出中國規模最大的人工智慧專用資料中心。「那投入非常大,光一開機就需要很多電費,」趙峰說。
優勢二:東亞經驗前所未有的超級大市場
今日的中國科技公司,還享有一個東亞模式企業沒有的優勢——13億熱愛新科技的消費者。
2016年出版的《中國的下一個策略優勢:從模仿到創新》一書的主要作者,中歐國際管理學院中國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葉恩華認為,中國式創新的一大特點,是「市場驅動創新」(Market Driven Innovation)。
「顧客快速適應新趨勢,而且很懂得用數位產品,跟那些成熟國家的市場不一樣,」葉恩華在書中寫著,「他們很快地原諒錯誤,給企業嘗試錯誤的空間,得以快速迭代。」
在最新潮的AI領域,也可看到這股活力。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個醒目的巨大招牌:「中國聲谷」。旁邊一棟白色大樓,就是科大訊飛總部。
「我們的語音服務,幾乎各個領域都可以用到,」負責簡報的訊飛員工說。
例如,中國普遍使用的高德導航系統,內建「林志玲」的招牌娃娃音,由訊飛合成模擬的。
中國大膽嘗新的13億消費者,讓AI、行動支付等新科技得以在中國快速普及。(王建棟攝)
訊飛的「聽見」智慧會議系統,一分鐘可辨識400字中文語音,已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人民地方法院、全國人民檢察署等單位應用,做筆錄、會議紀錄。正確率可達98%。
而且,更高階的語音人工智慧——語意理解能力,訊飛已達到舉世一流水平。
去年7月,史丹佛大學發起的SQuAD閱讀理解挑戰賽,科大訊飛團隊得到第一,擊敗微軟、臉書團隊。
隨著語意理解技術的突飛猛進,訊飛連中學生的手寫作文考卷,也敢拿給計算機評分。
訊飛員工解釋,這就得用深度學習功能,例如,1萬份試卷,由老師人工批改1000份,讓計算機學習老師的評分標準,再批改剩下的考卷。「會更加公平公正,」她說。
從2017年開始,中國大陸已有部份城市,與訊飛合作人工智慧閱卷的試驗。浙江省更籤下全面合作協議,計劃在今年大舉展開。
難怪在2017年美國雜誌《MIT科技評論》的「全球50大最聰明企業」,科大訊飛可以排到第六名,超過騰訊、百度,位居所有中國公司之首。
《MIT科技評論》說,評選標準並非規模最大或利潤最高的公司,而是那些有能力將「尖端科技創新」與「利益最大化」完美融合的公司。
當前席捲各產業的AI革命,最令人訝異的一點是,新變革雖然一如往常,由Google、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擘引燃,但中國企業卻已經迎頭趕上,而且主角不是阿里巴巴、騰訊等網絡巨人,而是幾家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無疑代表著新時代的來臨。(責任編輯:賴品潔)
新聞來源:中國臺灣《天下雜誌》648期
說明:我們刊登《天下雜誌》之報導,並不贊成其關於中國科技領先美國,「讓川普害怕」、讓美國恐懼等部分國人自我膨脹與陶醉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