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愛人》是改編自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說,由大衛·芬奇執導,本·阿弗萊克、羅莎曼德·派克、尼爾·派屈克·哈裡斯等主演的懸疑驚悚電影。該片講述了平凡又恩愛的一對夫妻,突然有一天妻子卻消失不見,丈夫通過各種方式瘋狂尋找,然而在妻子留下的一本日記中卻發現,種種線索都表明是丈夫將妻子殺害。該片於2014年10月3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時間設定在美國經濟蕭條的大背景下。前半段插敘非常巧妙的描述了男女主角的戀愛經歷,描繪了一個男才女貌天造地設的好姻緣,但是現實和過去的不停切換讓人看到了美國經濟衰退對原本富足的中產階級的打擊,以及看似美滿的中產階級家庭的黑暗面。好多片段讓人叫絕,之後又不免唏噓。
當你和一個文藝女青年談戀愛之後,你開始留意她的穿衣風格並確保約會的時候自己也要有與她相匹配的打扮方式;選擇約會場所的時候要照顧她的個人風格:光線要好,要夠安靜,要有逼格,有調調;去KTV別亂點歌因為她會不高興;別在她在場的時候和你的朋友胡吃海喝稀泥爛醉;好好看書以便和她說話的時候不至於太過吃力……總而言之只從和她在一起之後,你的「壞習慣」慢慢的都消失了,你沒了「狐朋狗友」,音樂和閱讀品味直線上升,會拍照了,懂得咖啡不能加太多糖和奶了,到了一定得年紀之後就不能再喝可樂了。
美國諺語打不贏就投靠,也就是讓我們回到開天闢地前的混沌吧,斯德哥摩爾也罷,聖母心也罷,全都是別人的錯也罷,都只是給自己找個混下去的理由或者觀念或者力量。SUSTAIN,不管是婚姻,還是生命。總是要活下去的,日子要過下去的,婚姻內或者婚姻外,都在混沌的宇宙中,你可以選擇SUICIDE,毫無意義的回到另一個無意識的早晚都要去的混沌,當然,也可以叫純粹的黑暗了。秒速死亡與活受罪,選一個吧。痛苦是為了襯託美好,為什麼不說美好是為了襯託痛苦呢?
婚後生活開始一帆風順,但慢慢的走向墳墓。兩個人都失去了工作。女主父母破產,用掉女主的信託基金,男主為了照顧得了癌症的媽媽,把家從大都市New York搬到了大農村Missouri。男主拿著女主剩下的錢開了一個酒吧,在酒吧,男主找了一個20歲的女學生當小三,然而這一切都被女主發現了,男主再也不是她當時愛的那個人了,再也不是她刻意塑造的一個人了,因此,她要毀了它,這是一切故事開展的起因,經過一系列的安排設計,女主完美的製造了一個謀殺的場景,讓Nick 成為眾矢之的,讓他死,後來女主Amy因為男主在電視直播上的談話重新找到了他當時愛的那個Nick的模樣,決心回到Nick的身邊,因此又是一系列的製造被強姦的假象,謀殺了前男友,成功的回到了Nick的身邊。
女性其實是一個頗具悲劇色彩的性別。年輕貌美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人老珠黃時唯有退居身後默默奉獻方能留住最後一絲憐憫。這就是社會給女性的安排。所以當一個結婚七年的妻子神秘失蹤時,大眾理所當然的判斷就是這個貶了值的女人一定像清垃圾一樣被丈夫給清理掉了。
曾經的一天,我看到康德的婚姻契約論時,我恨不得跳起來把書摔在地上。一年後的現在,我也站在了康德的戰線內。 婚姻若不建立在契約精神上,那應該建立在什麼上?或許你會說愛情。但愛情是一剎那的花火,是建立在好感、神秘感基礎上的主觀感受,愛情會隨著神秘感的消失而消耗。而堅固的婚姻不能建立在飄渺的主觀感受上,婚姻應該是一個建立在雙方共識上的共同體。曾經我們在愛情的引導下走向婚姻,婚姻引導我們成立婚姻共同體。但尼克並不懂艾米的這份感受。我殺出一條血路回來見你,是因為我看到了希望,在這之前,你不懂我,毋寧死。在這之後,我希望我們是堅不可摧的共同體。
互相捆綁,互相牽制,這就是婚姻。那麼為何還要持續下去?沒有了愛情只剩猜忌與提防的婚姻何以為繼?聰明如女主其實也沒有答案,這只是她近於本能的,對自己幸福與安全感的捍衛。所以覺得這樣的結局才最令人不寒而慄,不以其中一人的出局或死亡收場,而是無盡的延續,精疲力盡的相互折磨與拖延浪費。這一點上,又覺得女主是魔鬼的對立面,對愛情重燃近乎天真的樂觀主義。
好的電影讓人想要再看一次,而好的小說改編電影給人閱讀原著的衝動,《消失的愛人》便是符合雙重標準的絕佳案例。其實該片引發的思考與疑問遠非前文所提那麼簡單。雖然是以劇情取勝的懸疑電影,那些含沙射影的對話與暗藏玄機的情節,似乎每看一次亦會有更多發現。更不用說在精湛演技烘託之下,角色的細微表情、對事件的特殊反應及語氣的升降變化,都值得再品再讀。而就算真相大白之後,電影還是畫下一個在圓滿與殘缺間糾結的結局,也許唯有破例拍部續集才能令人滿意。不過若真是這樣,芬奇也不是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