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走著瞧旅行,ID:zouzheqiaolvxi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在今年黃金周芭提雅海岸,只有一人在跑步 / 新華社
去年擠滿中國遊客的芭提雅,今年活像個「幽靈小鎮」——
沒有霓虹燈、沒有派對、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海灘上變得空蕩蕩,火鍋店、金鋪、按摩店一一關門,「待售」的標識比比皆是,連持續了40年的人妖表演也落了個空。
「去年黃金周,我們可以每天賺30萬泰銖(約合6.5萬人民幣),今年連一隻蒼蠅也沒有。」一位奢侈餐廳的店員如是說。
△在芭提雅的街道,燈光熄滅、店鋪關閉、「待售」標識比比皆是 / Vijitra Duangdee
閒得拍蒼蠅的地方當然不止芭提雅,只要我們把目光收緊,再轉一轉地球儀,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十有八九是空的。
這並不奇怪,國際旅遊已經停滯了近八個月,當我們已慢慢適應這種縮回軀殼的日子時,一些賴以為生的國家和地區,則像被抽離了空氣,活成了「真空」狀態。
專家預測,全球疫情第二次發作已經拉開序幕,這種「真空」狀態還會持續多久,沒人知道。
這個世界,真的空了
摩洛哥馬拉喀什的露天廣場從沒如此「空」過。
這個坐落於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腳下的小城,是北非的古老要塞,千年來川流不息,擁有最繁忙的露天廣場,每年光遊客就有300萬。
在廣場上,耍蛇人、說書人、香料商人、匠人、雜技之人和攤販們盤踞一方,往來遊客落腳歇息人聲鼎沸,為這高山奇觀、晴朗沙漠注入鮮活煙火之氣。
但這一切,如今統統消失不見了。
「我記得2011年發生過一起恐怖襲擊,這座城市花了幾個月就恢復過來了,但現在你看看,疫情就像是一個沒有盡頭深不見底的隧道。」
在馬拉喀什,約有70%的當地人以旅遊業為生,光是最大的傑馬夫納露天廣場就有10000家商鋪,可養活40000口人。
但這4萬人的生計依舊沒有著落,沿著馬拉喀什最大的傑馬夫納露天廣場逛一圈,3個小時內,幾乎沒有一個外國遊客,只有零丁的幾位粉刷匠和沒有顧客的橙汁攤子,空蕩蕩。
△騎摩託車的居民在空曠的廣場駛過 / 美聯社
把地球儀往上轉一點,旅遊之城羅馬、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旅遊佔了義大利GDP的13%,在往年,有77.3萬人在羅馬過夜,但2020年6月,這一數字只剩6300人,同比下降了99%。
△你相信這是大名鼎鼎的威尼斯? / 法新社
威尼斯水城的情況更糟,該城市有65%的人口從事旅遊業,國外遊客幾乎佔了85%,沒有遊客的餵養,連聖馬可廣場的鴿子都飛走了。
阿姆斯特丹以紅燈區、運河和咖啡館聞名,往年至少吸引2000萬遊客,但如今性工作者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阿姆斯特丹,迎來了一個沒有遊客的夏天 / GEORGINA USTIK
再把地球儀向左擰向另一面,短暫的夏天本是阿拉斯加的旅遊旺季,但觸目所及皆是:
小型飛機停在草坪上,遊輪泊在岸邊,德納裡山脈的攀登被取消,旅館的壁爐一片黑漆漆沒有火光,將要來臨的極光想必也只能在黑夜中孤零零地揮舞......
「阿拉斯加本就地廣人稀,如今更顯得空蕩蕩了。」旅遊業和石油業、漁業一樣,是阿拉斯加的支柱產業,2017年遊客帶來的消費有28億美元,每10個崗位就有1個是旅遊業。
△阿拉斯加的小型飛機被停放在碼頭 / 美聯社
他們只能守著雪山等待黎明的來臨。在其下面的紐約,日子更是瀑布式地下跌。
百老匯關門,自由島再也沒了往來的船隻,曼哈頓數百家酒吧和餐廳的開放無望,這對於一個每年帶來450億美元收入、提供30萬個工作崗位的「世界十字路口」來說,打擊是沉重的。
△在往日襯映之下,落寞的自由島不再熱鬧 / 《紐約時代》
來到南半球,他們即將迎來夏天,晴朗的天氣、蔚藍的湖水、遠方的山脈、整潔的道路統統都在,唯一缺少的是,人。
作為紐西蘭的旅遊重地,皇后鎮、箭鎮、瓦納卡往年都會擠滿熱鬧非凡的遊客,但今年只剩陽光灑滿在落寞的街道上。
△皇后鎮碼頭的水手、街頭藝人、遊客統統不見了 / DONALD BOYER
「人人都認為皇后鎮很富裕,但這只是表象。」這個擁有4萬人口的小鎮每年會吸引300萬的遊客,海外遊客比國內遊客更願意把金錢投入到昂貴的直升機飛行、蹦極和噴氣船中,如今一切化為烏有。
根據紐西蘭經濟分析機構Infometrics6月份的預測,明年皇后鎮的經濟將萎縮四分之一,並失去8000個工作崗位。
△紐西蘭受到新冠疫情的打擊,旅遊業在Q1-Q2季度嚴重下跌 / 彭博社、紐西蘭統計局
這8000個失業崗位,其中就有來自巴西移民工人Passarin的位置。他本是皇后鎮一所餐館的廚師,失業後他婚姻破裂,靠稻米和豆子生活了兩星期,最後不得不去領取救濟。
在疫情大山之下,還壓著千千萬萬靠旅遊為生的人。
失去遊客
他們種海草、捕魚和偷獵
自今年4月以來,峇里島一直處於封閉狀態。高度依賴旅遊業的峇里島,當地收入60%都來自旅遊。
沒了遊客,島民們只好另謀出路。雖然峇里島風景如畫,但產業單一,他們想到了祖上傳統的謀生方式——海草養殖。
△由於COVID-19,峇里島居民重拾海草養殖業 / 半島電視臺
在2010年以前,峇里島還到處充斥著海草的味道,旅遊火了以後,島民們才紛紛投身到輕鬆、收入穩定的旅遊業,但現在一切「打回原形」。
「以前,我每月賺200美元,周末還能和朋友們聚會;但現在,我每月只能賺50美元。自三月以來,我就再沒喝過啤酒。」島民Kadek說,她原本是一家酒店的預訂員。
△海草養殖行業的回報並不高 / 半島電視臺
即使養殖海草,也可能遭遇中間商壓價。以前在景點售賣T恤的商販阿里(Ari)也在養海藻,她說「上個月,一公斤幹海藻可以拿到13,000印尼盾(6元人民幣),這個月只拿到10,000印尼盾(4.5元人民幣)。」他們把原因歸咎於島民之間的過度競爭和新冠疫情下的出口問題。
疫情已經造成印尼1300萬名旅遊業者失業,他們或回鄉耕作,或繼續留在島上靠捕魚、捉蜆和採摘丁香為生,而販賣手工藝品的匠人們只能依靠網上銷售,但也只能接到零丁訂單。
△也有其他人靠捕魚捉蜆等為生 / 《紐約時報》
南非在失去旅遊業後,生活更過得十分原始。
本來擁有200公頃房產的Hunter,自8月以來沒接到任何一張訂單,從前,遊客會通過他家的房子欣賞壯闊的野生動物景色。
但如今,Hunter唯有靠獵殺羚羊過活。
△南非旅館主人,也得靠獵殺羚羊為生 / 圖蟲
飢餓之下,南非的禁獵期和狩獵季開始變得模糊,大量的偷獵使市場的肉類價格下跌,活黑斑羚羊的價格跌了近半到1500蘭特(約613元人民幣),鹿肉則從每公斤30蘭特(12元)降到15蘭特(6元),基本賣不出什麼好價錢。
即便降價,南非鄉村居民也不一定買得起肉。
「我已經記不起上次買肉是什麼時候。」四十歲的婦女Mabunda說道,她一直在水療中心靠打零工過活,下面還有4個孩子要養,幾乎買不起肥皂和玉米粉,直到社區慈善機構運來50公斤新鮮鹿肉分發給居民。
△南非居民領取救濟食品 / 法新社
活在大城市的旅遊從業者,則正在謀求轉型。
今年30歲的自由表演者Monique,夢想就是來到紐約登臺表演,但百老匯的關閉澆滅了這個念頭,她現在只能一邊在健身房幹著兼職,一邊等待明天春天。
而售賣巴士票的運營商Ossama則改行賣熱狗和椒鹽脆餅,「如今在紐約時代廣場也沒什麼生意了,一天只能接到三單生意。」疫情之下,紐約時代廣場的遊客和上班族都急劇減少,他還要負起一家五口的生計。
△紐約時代廣場擺上了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桌椅,但駐足的人依舊寥寥無幾 / 《紐約時報》
在夏威夷的飛機師Eli Hobbs則顯得從容許多。
「我和妻子Stephanie都是飛行員,在不能飛行的日子裡,我試圖讓自己保持忙碌,比如去學習如何安裝淋浴和房屋欄杆,也在一直研究當地的房地產。」
△夏威夷的機師Eli Hobbs顯得淡定從容 / John Isaac
疫情讓Eli意識到職業多元化的重要性,「如果旅遊業和直升機都不能起飛,那麼我將以另一種手段謀生。」
儘管日子很難,但每個人都在艱難前行。
旅遊停滯,好與壞
當我們躺在家裡,或者正常上班時,或許無法感受旅遊業給全球的衝擊有多大,但這一切確切地出現了。
世界旅遊理事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預計,疫情導致的旅遊停滯將造成全球失去7500萬個工作崗位和2.1萬億美元的收入。
△新冠疫情受影響最大的國家 / 國際貿易與發展會議
當疫情巨浪撲來時,每個人都難以獨善其身。
首當其衝的是航空業。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估計,全球航空運輸業收入可能下降2520億美元,比2019年的數字下降44%。
住宿業和郵輪業也遭遇巨大的衝擊,行業巨頭的份額也下跌60%-70%。
△2019-2020年不同地區的航空運輸業變化比 /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
牽一髮而動全身,以旅遊業作為上遊的產業鏈條,諸如餐飲業、娛樂業、交通運輸業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貿發會議估計,國際旅遊收入每損失100萬美元,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就可能減少300萬美元。
實際上,很多人都面臨著失業或者降薪。以技術工人的工資來看,泰國的下跌幅度最大達到12%,其次是牙買加(-11%)和克羅埃西亞(-9%)。
△疫情之下,每個人都難以獨善其身 / 圖蟲
根據彭博社的數據,中國酒店最早出現復甦的跡象。「中國國內遊的市場巨大」,中國出境旅遊研究所所長沃爾夫岡·喬治·阿爾特(Wolfgang George Arlt)博士說:「計劃在未來6個月中,中國國內遊將恢復70%。」
老藝術家一位做旅遊的朋友坦言:「做出境和入境的依舊一潭死水,但做境內早已天天在朋友圈刷屏,不過客單價很低,賺不了什麼錢。」
但這不過是樂觀估計,第二波疫情的反撲,歐洲、印度、尼泊爾、巴西等國家的情形仍然令人不安,旅遊重啟的日子更是遙遙無期。
△中國國內遊開始復甦,但也要注意疫情反撲 / 圖蟲
另一撥人則認為旅遊停滯,反倒是一件好事。
「正如1918年的全球大流感幫助許多國家建立了衛生服務系統;大蕭條和二次大戰的次生危機為現代福利國家奠定了基礎;新冠疫情在某種程度上也在令一些國家反省過分依賴旅遊帶來的危害。」
當旅遊面過於龐大,他們要隨時面臨黑天鵝事件帶來的脆弱性,越是「小而脆弱」的地方越危險。
旅遊業佔了西班牙GDP的15%,佔了義大利GDP的13%,貢獻了馬爾地夫三分之一GDP,佔了牙買加50%的外匯收入,當與世隔絕的太平洋群島國家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只剩下旅遊時,飛機一旦停飛,就意味著高負債和失業。
△越與世隔絕的群島,越要警惕依賴旅遊的危害 / 圖蟲
雖然旅遊帶來了高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當地的發展:農民把土地出租給旅館,直到自己再也負擔不起當地的物價水平;水資源被引到高爾夫球場而不是貧困地方;道路鋪向主題樂園而不是學校......
過分依賴旅遊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過度旅遊」,城市超載,居民早已失去其生活。
以威尼斯為例,在1950年至2019年期間,威尼斯的人口從大約18萬下降到了近5萬,而每年的訪客數量從100萬增加到3000萬。在威尼斯Ca ' Foscari大學任教的旅遊專家Jan van der Borg稱,這至少超出了該城市可容納遊客量1000萬人。
△威尼斯曾面臨可怕的過度旅遊 / 法新社
在「過度旅遊」和「零旅遊」之間,不少國家已經在思考在兩者中如何取得平衡的問題,「汙染者自付」和旅遊稅都不失為較好的解決方案。
雖然新冠疫情給旅遊行業帶來黑暗,但啟示也顯而易見:對國家而言,旅遊業不應被視作賺快錢捷徑,而是被視為經濟組成的一部分作出規劃和分析;對於個人而言,也要擺脫單一,多元發展。
做好準備,無論旅遊業重啟與否,都不會太晚。
參考資料:
1.『Golden week』 ghost town: Thailand’s Pattaya party zone struggles with no Chinese tourists
2.Marrakech languishes without its tourists
3.Without tourists, Rome forced to find itself anew after pandemic
4.'Without tourists, Venice is a dead city': Not all Venetians are glad the crowds have gone
5.A Naked Amsterdam: A Summer Without Tourists
6.Quirky Alaska town struggles for survival amid coronavirus tourism fallout
7.『If No Tourists Come, I Have No Business』: New York’s Tourism Crisis
8.A Tourist Town Seeks a Reset in a World Without Foreign Travel
9.Seaweed tides over Bali islanders after tourism slump
10.Without tourists, South African holiday lodge owners cull antelopes
11.First Person: Tourism in Hawaii grounded during pandemic
12.The end of tourism?
13.How hard will the coronavirus hit the travel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