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有這麼一種天體的存在,它的質量比我們的太陽大的多得多,生命歷程也就幾百萬年,最後消失在燃燒中,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是經過巨大的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結果之一,所以它擁有非同尋常的物理性質,是宇宙中最最奇妙的天體之一。
雖然中子星的直徑不算大,僅有20千米而已,比起地球上的城市都小,但是它卻擁有十分巨大的密度,接近4億噸每立方釐米的密度,打個比方來說就是將美國所有的車輛都擠進一塊小小的方糖中,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大的密度。
而中子星的組成就是將數百萬個這樣的方糖聚集在一起,這時候設想一下,如果現在天上掛的不是太陽,而是上文所說的中子星,我們將迎來怎麼樣的結局。
雖然我們作此假設,但是實際上太陽變成中子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為中子星的前身是比太陽還要大得多的恆星,而根據科學家們的推算,太陽的未來是變成一顆紅巨星,然後成為一顆明亮的白矮星。其實白矮星可以說是另一種中子星的存在,特性非常的相似,但是直徑更大,密度更小。
在宇宙中,天體公轉的一大重要的原因就是天體與天體之間是存在引力的,但是如果將太陽換成中子星,由於中子星的密度極大,所以相對而言的引力也會非常的大,那麼對於原本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而言,兩者之間的引力不再只是使得行星公轉,而是會直接被中子星吸引過去,最後破碎。
沒有行星圍繞的中子星也不會消失,並且它擁有相當快的自轉速度(每秒至少700周,而太陽自轉一周需要27天),接近五分之一的光。所以中子星可能會在數千年後開始冷卻最後死亡,但是更可能的結果是與另一顆恆星相遇,圍繞它運行,吞噬它,最後將它變成一個黑洞。
從另外一個銀河系看這邊就會看到一束閃光,科學家們稱其為脈衝星,是由中子星的磁場產生的。
磁星,一種罕見的中子星,擁有十分強大的磁場,其外殼時時刻刻都承受這巨大的壓力,會有可能發生星震——由於外殼發生地殼運動而被撕裂。如果發生大規模的爆炸,然後使得它的外殼撕裂,磁場就會發生變化,就會釋放出比太陽釋放的任何輻射還要強上數萬億倍的太陽風暴,所以即使太陽成為了中子星,最好也不要成為磁星,不然後果會十分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