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全球排名前十的破冰船、橫跨南極海陸空的真人秀、 綜合運用多種頂級拍攝技術、與中國最權威的部門組織合作、刷新中國南極科考多項記錄……東南衛視《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將創造電視史上多少個「首次」?6月16日,這檔大家期待已久的節目正式在東南衛視與大家見面。
(張昕宇、梁紅夫婦)
作為中國首檔海洋極地探索真人秀,由東南衛視和張昕宇、梁紅夫婦聯手打造的《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不僅是一趟浩浩蕩蕩的旅行、一次尋求未知的探險,更是一場劈波斬浪的極地探索,正展現了新時代國人勇於挑戰極限的精神氣魄和東南衛視「海洋時代,中華情懷」的頻道定位!
與之相對應,這檔節目背後是東南衛視與「侶行」夫婦精心籌備五年的心血,與途中面臨的難以預知的重重挑戰。1月16日,「北京號」破冰船載著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人從中國啟程,沒想到一周後國內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又遭遇全球疫情下各國頒布「禁入令」,破冰船難以停靠,沒有補給;還要穿越危險四伏的「魔鬼」西風帶和南極的密集浮冰區……
(「北京號」破冰船穿越浮冰區)
《地球之極·侶行》的南極之行似乎註定充滿了風險與不確定性,東南衛視為什麼還要堅持打造這樣一檔節目?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副董事長、東南衛視總監陳加偉表示,一方面,福建歷來與海洋密不可分,探索海洋是中華文明內在的基因與血脈,也是東南衛視在內容創作、品牌建設上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探險,但不冒險,我們時刻保持著科學理性的精神,永遠是有備而來的。」
2月23日,在歷經了38天的無補給航行後,「北京號」破冰船終於抵達南極羅斯海,接下來,他們又駕駛貝爾-212直升機,成功登陸南極大陸,東南衛視資深編導李曉東也讓一面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幟和寄託著粉絲滿滿祝福的旗幟,首次飄揚在南極大陸上。4月中旬,這艘破冰船圓滿歸來,平安抵達天津港。
(東南衛視編導李曉東登陸南極)
駛向羅斯海,推出中國首檔海洋極地探索真人秀
近幾年來,東南衛視與張昕宇、梁紅這對「侶行夫婦」合力打造《地球之極·侶行》節目,希望去往世界上最難抵達的「極地」,努力為地球製作一本最美的「影像百科全書」。沒有流量明星、宣傳噱頭,只是憑藉實打實的影像品質,前三季節目全網播放量超過5個億,其中抖音帳號運營僅半年就收穫上百萬粉絲,播放量突破3個億,在全國觀眾中引發了熱烈反響。
「符合中國人了解世界的現實需求。」陳加偉認為,在全社會範圍來看,近些年,中國對外交往增多,同時,探險裝備升級,個人的自信心和技能增長,探尋世界、打開眼界的求知慾增強,而《地球之極·侶行》中所呈現的全球探險的精神和故事正可以滿足觀眾的期待。
(「北京號」破冰船穿越浮冰區)
張昕宇則說,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幾千年來,千百萬的中國人從這裡出發去探索世界,心懷世界、挑戰極限的氣質深深烙印在福建人的基因中,而不管是《地球之極·侶行》還是《中國正在說》《你好媽媽》《魯豫有約一日行》等節目都是在努力關注世界,聆聽心聲。「我們和東南衛視就像一起看世界的夥伴,彼此都擁有一樣的價值觀和夢想。」
與此同時,雙方一個更宏大的計劃——「破冰船南極行」已經付諸實踐,並且製作成《地球之極·侶行》第四季和第五季的節目。這一次,侶行夫婦駕駛著一艘全球排名前十的「北京號」破冰船,搭載由專業船員保障團隊、攝像編導團隊和科學家團隊等組成的50餘人,一起前往地球的最南端:南極羅斯海,完成最極致探險和拍攝。
不過,對於張昕宇、梁紅夫婦來說,從獨行的探險者變身為帶領團隊的航海家,這種身份的轉變無疑讓他們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要維持一個數十人的團隊,要操縱一艘數千噸排水量的破冰船,難度是呈幾何倍數增加的。」張昕宇說。
他也表示,在東南衛視全方位的支持下,項目得以順利推進。據介紹,東南衛視內部專門成立了包括東南衛視副總監陳峰、王麗明和劉芳、項目部主任夏群英、項目負責人葉雲美、品推部主任衛貝妮等人在內的團隊,從項目策劃、路線制定、人員培訓,到宣傳招募、招商贊助,再到後期編輯製作等全程參與、全面跟進。
此外,東南衛視還派出資深編導李曉東隨船出行。「他背著幾大包的器材踏上破冰船,三個多月來和我們一起穿越冰雪,完成了南極之旅,記錄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間,積累了很贊的素材畫面。」說起李曉東,張昕宇十分佩服,這位54歲的老記者是團隊裡年齡排行第三的一個,但身體素質很棒,歷盡千辛萬苦,一直保持著作為一個編導非常專業的精神。
一是前幾季節目形成的品牌效應和粉絲粘性,二是打造中國首檔海洋極地探索真人秀的全新嘗試,讓「破冰船南極行」項目自發布之初就獲得了很大的關注。
在這一季節目中,不管是呈現美麗的南極風光、對南極自然環境的科學探索,還是人和大海的對抗和對話、團隊在極端情境下的團結協作,節目看點十足,充滿震撼與感動,也極富電視影像資料價值。
(南極風光)
(貝爾-212直升機在南極上空飛翔)
事實上,《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除了其作為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和首創性,本身還展現了中國人抵達世界上最遠地方的能力,「不僅提供了一個中國人看待世界的視角,更讓世界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力量。」陳加偉認為。
橫跨海陸空三棲,助力南極科考、打造視聽盛宴
相比《地球之極·侶行》以往的節目,「破冰船南極行」是一場更驚心動魄的探險。而即便從整個電視史上來看,也從來沒有一檔綜藝紀實節目完全用一艘破冰船為載體,並完整地講述穿越海洋和南極探索的故事。當然,這檔真人秀沒有任何編劇,因為真實就是最好的編劇。
在破冰船上,節目團隊安裝了65個高清攝像頭,不僅能實時收聲,也能實現8到25倍的光學變焦;通過7塊高清監控設備,團隊能實現7*24小時的拍攝,同時即便風浪聲再大,也可以知曉船上每一刻的小變動。「這次的素材量是非常大的。」張昕宇說,他們帶了近百塊10T一塊的硬碟。
為了最大程度上呈現一路上的震撼畫面,節目團隊除了破冰船,還配備了1架貝爾-212直升機,進行全程的航拍,另外配備了兩輛可在南極大陸上行駛的全地形車,以橫跨了「海陸空」三大領域,實現三棲攝影。
(貝爾-212直升機降落在南極)
大海上的日出,讓整個海面會被金色鋪滿;遠處成群的鯨魚,噴著此起彼伏的水柱;空中的各種飛鳥,時遠時近,環繞著破冰船飛翔;到了南極,可以看到各種奇妙的動物:呆萌的海豹、渾圓的企鵝、霸道的賊鷗……梁紅說,旅途中太多驚喜的畫面猶在眼前,而他們希望把這份震撼的視聽體驗也帶給觀眾。
(南極企鵝)
(南極海豹)
南極地區是無主之地,民間科考的意義不言而喻。陳加偉認為,中國人一定要對這塊大陸投入更多關注的目光。《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本身創造了新記錄:這是中國民間船舶首次抵達南極羅斯海,也刷新了中國民間船舶航行地球最南緯度。
不僅如此,節目組也與中國高校極地聯合研究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多家機構及相關部門達成了合作。「這些機構為此次南極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持、政策支持,多名科學家也登上破冰船,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張昕宇介紹。
為了更有效助力南極科考,節目組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比如對北京號破冰船進行改裝,船尾設置尾坡道A架,起吊重量16噸,絞車可提供4千米深海取樣能力;配備2艘軍用級抗冰工作快艇和1艘軍用級救生艇,最多可承載59人;搭載了一架貝爾-212直升機和一輛全地形車,配備了相關的人員,擔任科學家的助理,全方位地保障科學家的工作。
(張昕宇梁紅與貝爾-212直升機合影)
到達南極羅斯海後,團隊停留了10天左右的時間,以幫助科學家進行了科研工作,填補國際南極海域相關研究的空白。包括開展航行海域及南極海區的大氣成分連續測量,分析探討相關大氣成分的跨洋長距離輸送的途徑、以及轉化機制;以北京海洋領導者號破冰船經過的海域為主,對海水錶層水體中微塑料的豐度進行監測,並分析各站位微塑料的成分、粒徑分布及空間分布情況等。
挑戰極限、見識世界,打造中國青年新偶像
編導、策劃、攝影師、航拍手、剪輯……在這趟南極行的破冰船上,製作團隊近50人,但這些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此前都是侶行的觀眾。張昕宇介紹,他們通過東南衛視看到了《地球之極·侶行》,由於喜歡侶行的故事和價值觀,大家聚到了一起,決定做更多關於探索世界的節目。
不曾想,新冠疫情成為破冰船南極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船員來自全國各地,新冠病毒一旦在封閉的船上爆發,後果不堪設想。」通過衛星網絡得知這一消息後,團隊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每天定時為船上消毒,定時檢測船員的體溫。這一關有驚無險,但更多的困難還在後面。
由於疫情的突然爆發,破冰船沿途準備停靠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紐西蘭等國家都出臺了相關的政策,禁止境外的船舶或人員入境。一部分要上船的科學家也不得不待在國內,無法搭乘飛機出境與大家匯合了。
對於一個探險團隊來說,意外往往是常態,但對侶行團隊來說,從來都不會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每次出發探險前,他們都會做各種各樣的準備,預測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這次也是一樣。儘管沒有預料到疫情的發生,但團隊儲備了足夠的油料和食物,經過反覆推演,他們決定不再停靠港口,一路駛向南極。
面對這場疫情,張昕宇很感慨說,在這場鬥爭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哪怕一艘漂泊在大海上的船也一樣會受到影響。「我們希望,當大伙兒看到這檔節目的時候,能夠從其中收穫力量,只要懷揣希望,繼續向前,前方就是勝利。」
(「北京號」破冰船上的船員們)
南半球的西風帶和南極冰區是團隊真正的難題。「最高的浪達到了6米,最大的風達到了11級,最顛簸時,船舶一度傾斜到了45度。」張昕宇說,大家每天晚上都會緊張地查看天氣狀況,不斷調整速度;南極的浮冰非常密集,遭遇的最厚冰層達到了2.5米,「表面看起來並不厚的浮冰,水下部分還有多厚很難確定,一不小心,船舶就會損壞,或者被困。」
(「北京號」破冰船穿越浮冰區)
張昕宇和梁紅是環球探險家,有著10年的探險實踐經驗,不僅掌握多種生存技能,知識儲備非常充足,更有著理性、嚴謹的科學探索精神。「探險,但不冒險。」這是陳加偉對侶行夫婦的評價,也是《地球之極·侶行》節目所一直遵守的價值理念。
如今,在穿越巨浪滔天的南半球西風帶、危機四伏的南極浮冰區,完成了長達三個月的無補給極限航行後,侶行團隊終於克服了無數困難,抵達最遠的地方,並成功返回家鄉。張昕宇認為,「保證團隊成員的安全、支持我們完成這一場南極之旅的,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科技的使用。」
「侶行不該是獨行,而是一群人一起見識世界。」懷著這種想法,張昕宇夫婦在《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上萬名報名者中,招募了來自各行各業的11名素人船員,他們都很年輕,絕大部分都是90後,最小的只有23歲。為保證安全,他們要通過嚴格的體檢,也要經歷殘酷的培訓和考核,模擬南極生存,比如荒原露營、穿著隔水保溫服在冰湖裡漂浮等。
(船員們登陸南極)
在經歷了南極行這場探險之後,梁紅感受到,「每一個人都有成長。」有的人最初很頹廢,後來懂得了如何成為一名船員,會定時巡視甲板,也更懂得了戰勝自己的內心力量;有的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更清晰了未來的職業方向。「向內,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向外,也獲得更大的視野,努力去幫助別人。或許,這就是這一場破冰船南極之旅的意義吧。」
(張昕宇梁紅在南極浮冰區上)
在《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中,有年輕人環遊世界的夢想,也有科學家探索南極的夢想,但總而言之,它講述的是關於中國年輕人的勇氣、信仰和夢想。更多精彩內容大家可以鎖定每周二21:20東南衛視。
最後,也特別感謝有眼光有情懷的企業上好佳和施學理先生。在這次航行中,「上好佳」烙在了破冰船的船頭,隨著《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一路相伴南極行,一起見過最極致的南極美景,一起與侶行夫婦乘風破浪,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