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環 陳沫:學科交叉是怎樣在芝加哥大學實現的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慶環 陳沫:學科交叉是怎樣在芝加哥大學實現的

2017年09月04日 09:1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慶環 陳沫

字號

內容摘要:學科交叉是當今世界學術主流發展方向之一,它是科學前沿的生長點,也是新發現的高產地,能促成多學科協同攻克複雜的綜合性問題,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事實上,學科交叉並非新生事物,自19世紀30年代起,美國學界就曾多次出現學科交叉的浪潮。當時,芝加哥大學順應時勢,頗有遠見地創立了一系列促進學科交叉的政策,對美國高等教育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該理念也作為指導性思想之一貫穿芝大發展史,至今仍如此。在學術方面,它打破以往的學科隔閡,集群式優化學術資源,搭建綜合平臺以開展多學科共同參與的科研活動,尤其聚焦於學術前沿和國家發展重大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關鍵詞:學科;芝加哥大學;學術;研究;哈欽斯;學者;實驗室;學部;改革;美國

作者簡介:

  學科交叉成為芝大不變傳統

  時至今日,學科交叉已經成為芝加哥大學教學與科研不變的傳統,成為一種基因被學校教職員工繼承和發揚。

  芝大政治學系講席教授、芝大北京中心創始主任楊大利的學科背景涵蓋了工程、外語、歷史、政治,據他介紹,促成多個領域的學科交叉和跨學科項目對芝大人而言已成為一種固定思維和行事習慣。以法律與經濟學交叉研究項目為例,諾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是這個項目的開創者之一。他接受的是經濟學教育,長期研究的領域為制度經濟學,但到芝加哥大學後卻被聘為了法學院教授,直至榮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他和法學院的同事一起開啟了法律與經濟學研究工作。在幾代學者長期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下,法律與經濟學早已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為了擴大該學科的研究邊界,及為東亞地區培養人才,芝加哥大學專門創辦了法律和經濟學暑期班,來自中國多個高校的不同學術背景的年輕學者都參加過這個暑期研討活動,由此產生的新成果進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交流。

  院系的設立是一所高校學科發展布局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芝大是人類第一次可控核裂變實驗的地方,至今仍代管阿貢和費米這兩大美國國家實驗室,但直到不久前還一直沒有設立自己的工學院。「近年來我們意識到芝大應該加強工學,但芝大不該做前人做過的,而是應該做更前沿、更有興趣的,所以我們建立了新的分子工程學院。」楊大利介紹,「這個學院一誕生就帶著學科交叉的基因,它不對學科設限,而是從分子的角度,化學、物理、生物、材料都在其中,多領域融合來推進新工學前沿的探索。」學科交叉理念不僅要根植於機構建設,也反映在芝大校園建築上:新的分子工程學院被歸位於一棟大型連體科學樓,不同院系、實驗室的學者足不出樓即可隨時「串門」。其實,如此建樓在芝大也是傳統,早在80年代,商學院就放棄了更大但略遠的新址,改在與學校黃金地帶洛克菲勒教堂一街之隔建樓,從而方便與經濟、社會、心理等相關學科展開交流,相互滲透。

  雖然芝大是世界排名前10的研究型大學,但在學科交叉方面,其既有高層次的學術研究型,也有關注市場和社會需求的應用型研究。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副主任袁霽介紹,芝大與芝加哥這座城市同息共脈,在金融尤其是衍生品研究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貢獻,也曾孕育了歷史悠久的城市學研究。近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加快製造了新的城市問題,為此芝大設立「城市實驗室」,旗下5個實驗室融合教育、環境、醫學等不同學科,與社會各界攜手改善現代城市問題。例如,犯罪實驗室對青年指導機構「長大成人」項目展開研究,發現為該市千名高中男生提供社會情緒管理服務一年後,暴力犯罪造成的逮捕和破壞減少了44%,這一項目在芝加哥內外得到推廣。新的城市實驗室不僅成為城市相關學科新的發展機遇,也證明學科交叉的發展能切實地從應用領域推動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大學的學科交叉不只是芝大人自己的舞臺,而是在和世界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一起合作。其中,芝大在世界各國建立的駐地學術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芝大北京中心,成立7年來作為橋梁和樞紐,促成了芝大與中國不同領域學者的交流,為中美學者提供了合作與交流的平臺。

  百餘年來,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後來者,芝加哥大學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16年,共有89位諾貝爾獎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學習過,位列世界第四。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曾在芝大擔任化學教授。另有10位菲爾茲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以及22位普立茲獎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學習過,其經驗值得國內高校重視和借鑑。

 

  (作者:王慶環 陳沫)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王禧玉)

相關焦點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學科交叉在一流學科建設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麼,我們需要梳理學科交叉與科學、教育發展的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在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如何選擇所需要的相關學科,以及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科交叉。如某校的物流專業實驗平臺,管理學院、控制學院、機械學院、工程訓練中心各自建立自己的實驗平臺,不同學院之間由於低水平重複,無法實現資源協調共享。一流學科建設要根據學科創新的需要選擇相關學科,創建多學科交叉、高水平的重大學科平臺。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關於學科如何建,來看看清華經驗
    交叉學科建設被視為「雙一流」建設的新增長點。本文以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為例,分析如何從高教管理創新層面推動交叉學科機構的落地與運轉。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將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 我國新設置「交叉學科」門類:與哲學、經濟學、理學、工學等傳統...
    新增的兩門「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為今後「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設置,提供了怎樣的指導?學科門類為何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要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去年8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提出要建立「交叉學科」門類。為何要單獨設立「交叉學科」門類?
  • UCSB交叉學科
    中文可以翻譯為交叉學科,跨學科專業,跨專業研究,etc (doesn't matter) (anyway).交叉學科,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這樣:交叉學科是指不同學科之間相互融合滲透而出現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可以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也可以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內部不同分支學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還可以是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內部不同分支學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
  • 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 ——專訪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
    核心提示:依託學校的醫學、工科優勢,中南大學法學院以交叉學科建設為重點,在衛生法學、文化法學、教育法學、智慧財產權法學等交叉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形成了一定的經驗。
  • 芝加哥大學全球榜單
    芝加哥大學專業排名芝加哥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專業中排名——5芝加哥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會計與金融專業中排名——6芝加哥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人類學專業中排名——8芝加哥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社會政策與管理專業中排名——8芝加哥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社會學專業中排名—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通過推動醫工交叉開展學科特色建設
    6月25日,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主任李建民及科研處副處長楊曉雲帶領下,骨科劉培來教授、劉新宇教授以及山東大學校內交叉學科方向的材料學院王協彬副研究員、機械工程學院劉文強工程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的多位青年骨幹醫生,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九院)骨科交流訪問。
  • 中國礦業大學召開自主設置應急技術與管理交叉學科專家論證會
    10月28日,中國礦業大學召開應急技術與管理交叉學科專家論證會。該學科以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五個一級學科為支撐自主設置。  會議邀請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北京科技大學何學秋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西安科技大學鄧軍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北京理工大學王成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南大學謝永芳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佘廉教授,東南大學曹玖新教授,清華大學應急管理基地副主任呂孝禮副教授等7位專家進行論證。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2020年5月24日晚,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舉行。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安德魯·阿伯特北大演講:芝加哥大學的社會科學何以長盛不衰
    北大文研院是以人文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為主、推動跨學科交叉研究並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學術平臺,由歷史學家鄧小南教授出任首任院長。揭牌儀式後,文研院特別邀請芝加哥大學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教授、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發表主題演講。目前受北大「大學堂」講學計劃之邀在京訪問的阿伯特,是久負盛名的芝大社會學派理論領域的領軍人物。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學科交叉不僅僅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源泉,其實歷來如此,它是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1853年,德國化學家科爾貝從煤焦油中提煉出水楊酸,並於1874年實現產業化生產。但由於水楊酸對胃腸道的腐蝕性太強,會產生胃腸道出血、腹瀉等嚴重副作用,從而妨礙了其臨床應用。最終在1897年,德國的拜耳公司由水楊酸得到了其衍生物乙醯水楊酸,即阿司匹林。
  • 交叉學科將成為研究生第14個學科門類
    這樣,當新興學科或專業發展成熟後就可以獲得獨立的新代碼而不至於徘徊在學科體制門外,從制度上保證和促進了交叉科學的發展,也為名正言順地培養交叉學科人才創造了前提條件。  在此帶動下,美國交叉學科蓬勃興起。1998年史丹福大學率先在美國開展大型跨學科Bio-X研究計劃實施基地。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他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學科交叉的關鍵在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科學部初期要下大力氣去主動發現與組織好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發展交叉學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學科的優秀團隊與人才,要完善符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學部要與原有科學部緊密合作。
  • 齊魯細胞入選濟南市院士專家工作站,青島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李長明教授作為青島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際薄膜學會會士,湯森路透、科睿唯安和愛思唯爾全球材料和交叉學科高被引科學家。有高影響力SCI文章等頂尖雜誌670餘篇,專利200餘項,出版專著8部。
  • 南科大舉辦國際交叉學科論壇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黃付平)昨日,南方科技大學國際交叉學科論壇深圳開幕,論壇旨在為海內外專家學者提供學科交叉與學術創新、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本次論壇共有220餘名國內外優秀專家學者參加。 在開幕式上,副校長湯濤代表南科大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的蒞臨。
  • 量子計算機科學與計算機交叉學科的原理是什麼
    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囊括了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目前歸在計算機學院,但研究內容較計算機科學內容更加廣泛。量子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信息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科學與計算機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主要專業以上課程,專業所需的主要專業知識範圍為,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電路電子線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單片機和現代處理器設計、photoniclassic
  • 西北工業大學主辦「人機智能」國際前沿交叉學科論壇
    西工大新聞網4月19日電(王柱 攝影記者 司哲)4月17日-18日,「人機智能」國際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我校友誼校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張衛紅對各位專家學者蒞臨我校表示熱烈歡迎,隨後簡要介紹了我校在「雙一流」建設、國際化辦學等方面的情況,希望通過本次論壇能夠有效推動我校在「人機智能」這一新興交叉領域的科研工作,最後祝願本次論壇圓滿成功並祝願各位專家能夠在西安度過愉快時光。
  • OPPO與清華大學成立未來終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實現多學科領域交叉...
    近日,OPPO與清華大學成立未來終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將圍繞人機互動技術、認知計算、計算機視覺、計算攝像學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未來終端及可穿戴設備行業應用緊密結合,實現多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OPPO將與計算機系、自動化系、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軟體學院、材料學院、醫學院、美術學院等多個院系展開深入合作。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講座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湯超主持。在講座中,韓啟德指出科學源於不分科,分科後的學科交叉催生了累累碩果,他還從親身經歷出發,充分闡述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巨大價值。同時,韓啟德認為,作為文理交叉的典型學科——科學史,它的學習與研究,是任何一門科學發展必經的道路,他呼籲,科學史理應成為大學教育中的基礎必修課。
  • 學校召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
    9月23日上午,河南大學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在行政樓208會議室召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醫學院黨委書記孫君健,醫學院副院長王新春出席會議。會議伊始,孫君健就設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他指出,為促進我校醫學學科與工科、理科、管理學科等的交叉融合,提高我校醫學交叉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特設立本項目,依照中期檢查結果來看,取得了較好成績,達到了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