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4日 09:1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慶環 陳沫
字號內容摘要:學科交叉是當今世界學術主流發展方向之一,它是科學前沿的生長點,也是新發現的高產地,能促成多學科協同攻克複雜的綜合性問題,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事實上,學科交叉並非新生事物,自19世紀30年代起,美國學界就曾多次出現學科交叉的浪潮。當時,芝加哥大學順應時勢,頗有遠見地創立了一系列促進學科交叉的政策,對美國高等教育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該理念也作為指導性思想之一貫穿芝大發展史,至今仍如此。在學術方面,它打破以往的學科隔閡,集群式優化學術資源,搭建綜合平臺以開展多學科共同參與的科研活動,尤其聚焦於學術前沿和國家發展重大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關鍵詞:學科;芝加哥大學;學術;研究;哈欽斯;學者;實驗室;學部;改革;美國
作者簡介:
學科交叉成為芝大不變傳統
時至今日,學科交叉已經成為芝加哥大學教學與科研不變的傳統,成為一種基因被學校教職員工繼承和發揚。
芝大政治學系講席教授、芝大北京中心創始主任楊大利的學科背景涵蓋了工程、外語、歷史、政治,據他介紹,促成多個領域的學科交叉和跨學科項目對芝大人而言已成為一種固定思維和行事習慣。以法律與經濟學交叉研究項目為例,諾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是這個項目的開創者之一。他接受的是經濟學教育,長期研究的領域為制度經濟學,但到芝加哥大學後卻被聘為了法學院教授,直至榮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他和法學院的同事一起開啟了法律與經濟學研究工作。在幾代學者長期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下,法律與經濟學早已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為了擴大該學科的研究邊界,及為東亞地區培養人才,芝加哥大學專門創辦了法律和經濟學暑期班,來自中國多個高校的不同學術背景的年輕學者都參加過這個暑期研討活動,由此產生的新成果進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交流。
院系的設立是一所高校學科發展布局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芝大是人類第一次可控核裂變實驗的地方,至今仍代管阿貢和費米這兩大美國國家實驗室,但直到不久前還一直沒有設立自己的工學院。「近年來我們意識到芝大應該加強工學,但芝大不該做前人做過的,而是應該做更前沿、更有興趣的,所以我們建立了新的分子工程學院。」楊大利介紹,「這個學院一誕生就帶著學科交叉的基因,它不對學科設限,而是從分子的角度,化學、物理、生物、材料都在其中,多領域融合來推進新工學前沿的探索。」學科交叉理念不僅要根植於機構建設,也反映在芝大校園建築上:新的分子工程學院被歸位於一棟大型連體科學樓,不同院系、實驗室的學者足不出樓即可隨時「串門」。其實,如此建樓在芝大也是傳統,早在80年代,商學院就放棄了更大但略遠的新址,改在與學校黃金地帶洛克菲勒教堂一街之隔建樓,從而方便與經濟、社會、心理等相關學科展開交流,相互滲透。
雖然芝大是世界排名前10的研究型大學,但在學科交叉方面,其既有高層次的學術研究型,也有關注市場和社會需求的應用型研究。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副主任袁霽介紹,芝大與芝加哥這座城市同息共脈,在金融尤其是衍生品研究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貢獻,也曾孕育了歷史悠久的城市學研究。近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加快製造了新的城市問題,為此芝大設立「城市實驗室」,旗下5個實驗室融合教育、環境、醫學等不同學科,與社會各界攜手改善現代城市問題。例如,犯罪實驗室對青年指導機構「長大成人」項目展開研究,發現為該市千名高中男生提供社會情緒管理服務一年後,暴力犯罪造成的逮捕和破壞減少了44%,這一項目在芝加哥內外得到推廣。新的城市實驗室不僅成為城市相關學科新的發展機遇,也證明學科交叉的發展能切實地從應用領域推動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大學的學科交叉不只是芝大人自己的舞臺,而是在和世界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一起合作。其中,芝大在世界各國建立的駐地學術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芝大北京中心,成立7年來作為橋梁和樞紐,促成了芝大與中國不同領域學者的交流,為中美學者提供了合作與交流的平臺。
百餘年來,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後來者,芝加哥大學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16年,共有89位諾貝爾獎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學習過,位列世界第四。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曾在芝大擔任化學教授。另有10位菲爾茲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以及22位普立茲獎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學習過,其經驗值得國內高校重視和借鑑。
(作者:王慶環 陳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