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七天創造一個世界。
在啟佳,這個速度規模有些慢了~
開園一星期,啟佳寶貝們小宇宙爆發!
即使是從事幼教行業多年、資歷豐厚的『老教師』,執行園長梁老師也對這一波啟佳新生毫不怯場的淡定從容表示驚奇。不到一星期,絕大多數小朋友都快速進入狀態,表現出自然而然的主場意識。
哪怕是分離焦慮相對較重的Amy小姑娘,也迅速找到了最適合傾談自己少女心事的朋友——辛老師。在每一個「突然想媽媽」的時刻,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就牽著手在幼兒園溜達散步,一個淚眼汪汪一個溫言寬慰。跟正在大班生龍活虎的哥哥相比,辛老師雖然過於高大一點,顯然也更溫柔一些……
不過淚眼歸淚眼,我們的Amy同樣一點都不怯場:最喜歡等媽媽的地方是教師辦公室的大沙發,最喜歡的午餐地點是戶外長頸鹿的肚子下面。啟佳的酷女孩兒絕不委屈自己!
整的來說,一周時間內小朋友們對場域環境已經熟悉並慢慢接受,開始在老師引導下進入集體生活狀態,初步建立秩序意識,探索幼兒園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東西,如積木玩具、顏料塗鴉、戶外遊戲等等。這種自發的探索欲是幼兒心智成長的外在表現,對此啟佳自然早有準備,精心布設了相適應的環創區角,以及豐富的教具玩具,充分滿足孩子獨立探索的本能意識。
突然出現的小科普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偏好的各種敏感期。
◆ 語言的敏感期2個月左右幼兒開始從周圍環境中吸收語言和聲音信息。
◆ 秩序的敏感期從出生第一年就出現,一直持續到四歲。這是幼兒的一種內部的感覺,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物體的本身。
◆ 觸覺敏感期幼兒會朝著外界的物體伸出小手,正是通過手的活動,幼兒才能發展自我,發展自己的心靈。
◆ 細節的敏感期幼兒在2—3歲時會表現出對細節的敏感,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細節上。這表明幼兒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兒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
入園僅一個星期,也許託小班的家長都還沒有適應,但孩子們卻是從一進入啟佳就走上了「進化之路」。進餐前的廣播音樂、集體去戶外活動時的隊列、飯前餐後清理洗漱、上下學時向老師問好再見…… 這些不起眼的小小儀式,其實是規則與秩序,或者說禮與節的顯化,我們藉此向孩子們傳遞出「我/大家」、「獨立/合作」、「現在/等一會兒」、「安全/危險」等等不用明白但隱約理解的複雜概念。儀式感指向的是對關係的重申,以及對安全感的確認,這一點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
把孩子看作行為能力有限但人格心智完整的人並平等以待,是啟佳教研會議上反覆提到的話。為此,啟佳精心布設園所內的每一處細節,以及一日生活中的每一項環節,儘可能搭建出適合的「鷹架」環境,讓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進行主動探索,老師要做的是後退一小步,適時地提供協助與指導,給與最小的介入以及最大的鼓勵。
再次突然出現的小科普
所謂鷹架環境,指的是為孩子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豐富的環境刺激,幫助幼兒提升到最近發展區。其中關鍵在於對幼兒能力發展階段的精準把握,鷹架環境與與孩子的能力相匹配時,才能更好調動孩子的探索積極性, 促進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
所謂:一日生活皆教育。盛飯就餐、穿衣洗臉、整理玩具等等一日安排都是孩子們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引導託小班孩子自主嘗試,鼓勵中大班孩子獨立完成,一方面可以增進肌肉力量和肢體協調性,同時讓孩子體會到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喜悅,這也間接性的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得到了滿足,對未知的探索欲望就會變得越強,形成正向循環的進化成長。
單以飯前洗手為例,啟佳幼兒園多加比對考慮,在兒童盥洗間配備了某米品牌的自動洗手泡沫機。老師觀察到,在特意沒有教導的情況下,小朋友們自發探索、研究這個「新玩具」,還有小朋友立刻宣布跟自己家裡的一樣,然後主動演示使用方法。
老師們全程沒有開口,但十幾位小朋友很快時間內就解鎖了一項新能力,並在兩三天內養成了主動洗手的餐前習慣。儘管伸出手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卻是三歲的小朋友有意識地跟機器獨立進行「人機互動」,交互過程必然伴隨著大腦中的邏輯思考,以及情緒上的成就感。諸如此類,像這樣的生活細節都是十分難得的成長時刻。
在這裡,我們也呼籲家長們配合,在幼兒園之外也在一些力所能及的具體事務上給孩子更多鍛鍊機會,退後半步,注意觀察,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探索狀態。「最好的愛是手放開」,孩子們需要在沉浸的自我體驗中去感受和思考。
攝影:尚亞軍 ◆ 設計:呂曉涵 ◆ 審核:邢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