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劉寄奴」的基本信息
「劉寄奴」是菊科蒿屬奇蒿系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正式中名叫奇蒿,出自《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別名在《唐·新修本草,中藥俗稱》中記載為劉寄奴;在《日華子本草》中記載為金寄奴;在《通志》中記載為烏藤菜;在《臺灣植物志》中記載為珍珠菜;在湖北、江西等地叫南劉寄奴;在江蘇叫六月霜、九裡光等;在上海叫化食丹;在江西叫六月雪、白花尾等;在福建叫苦婆菜;在湖南叫翻白花草等等。主要分布於我國四川、河南一線以南各地,通常生長於低海拔林邊、路旁、溝旁、河岸邊、灌叢及荒草地。
劉寄奴的外形特點:一是多年生草本,莖幹單生,偶爾雙生或幾根生,高度在一公尺左右,莖幹有縱稜,表面褐色,上半部分叉,枝彎曲,通常斜展。二是葉互生,葉質紙質,表面綠色,背面黃綠色,起初有蛛絲狀綿毛;莖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不分裂或先端有少數淺裂,葉邊有細鋸齒,葉柄長三毫米左右;莖中部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邊有細鋸齒;莖上部葉和苞片葉比較小,無柄。
三是頭狀花序長圓形或卵形,在分枝上部排成穗狀花序,花冠管狀,白色;
瘦果倒卵形。六月到十一月結果。
主要用途:全草含有揮髮油,其成分是黃酮苷、酚類、胺基酸等,全草藥用,東南各省稱為「劉寄奴」或「南劉寄奴」,具有活血、通經、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消食等功效,在民間常用於治療腸胃病、婦科疾病。一些地方把嫩葉代茶泡引有清涼解熱作用。
二,多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第一,出自人名:據《南史·宋本紀》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叫劉寄奴。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遇到一條巨蛇,用弓箭射中蛇頭,巨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在遠處傳來搗藥聲,只看到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劉寄奴問道:「你們在這裡為誰搗藥,治什麼病?」童子說:「我王被寄奴蛇傷,故來採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劉寄奴便大吼道:「我就是劉寄奴,專門捉拿你們。」童子棄藥逃跑,劉寄奴便將草藥拿回,用此藥治病,確有奇效。後來劉寄奴帶兵打仗,凡遇槍箭傷處,用此藥治療,好看就好,士兵們都不知道藥名,所以就把它叫「劉寄奴」。一直流傳到現在。
第二,出自外形特徵:它的葉片背面起初有蛛絲狀綿毛,比較特殊,故名「奇蒿」;由於它的花序排列成穗狀,花朵白色,並且六月以後開花,故有「六月雪」、「六月霜」、「白花尾」等名稱。
由於它的花朵在花序軸上密集排列,顏色白色似珍珠,就有「珍珠菜」、「九裡光」等名字。
第三,出自功效:由於它具有消食作用,就有「化食丹」的名稱了。其葉可代茶飲用,故名「苦婆菜」等。
需要說明的是在貴州等地把菊科蒿屬植物南艾蒿也叫劉寄奴。還有菊科羽葉菊屬植物叫臺灣劉寄奴。
(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