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說,提到地球,就會想到生命的家園。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生命的繁衍再到目前我們人類主宰這顆星球,已經過去了約35億年,但展望未來,我們的地球能讓生命一直繁衍生息下去嗎?

照目前科學理論的推測,答案是不能的。
首先從我們人類的碳排放活動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6攝氏度,在兩極地區、高原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目前北冰洋夏季的冰蓋已經所剩無幾,科學家預測,照目前的全球變暖速度,北極將於2030年夏季進入無冰期,這對於依賴在浮冰上覓食的北極熊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從冰芯的研究中觀察到:在過去40萬年裡,由於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也在隨此周期變化。但最近兩百年來,人類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已經遠超於自然周期性變化的幅度。
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地球大氣的保溫性,更多的二氧化碳能幫助大氣更好地鎖住來自太陽輻射的熱量。地球溫度的變化能直接影響到水循環,洋流和全球氣候。也就是說即使溫度只要上升那麼一兩度,就能導致更多極端天氣產生,如洪水、乾旱、颱風、極端高溫甚至是極寒天氣。
如果我們再不減少碳排放,那麼地球可能在數百年內變得不宜生存。
那麼我們控制住了碳排放呢,那地球的未來會怎樣?
不計人類對地球的其他影響,地球在未來仍會變得越來越不適宜生命生存。
太陽的光度在穩定增長,每10億年增加10%,這會緩慢地加地球的溫度,但這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表現為矽酸鹽巖石的風化作用加速,讓巖石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下降。植物的呼吸作用是需要微量二氧化碳的,這一作用將會使得植物趨向滅絕。

水循環不僅在大氣進行著,也在地球內部進行著,每年都有大量的海水滲入地球內部,再隨著地質活動再釋放出來,如火山,洋中脊水蒸氣。地球內部地質活動是由地熱驅動的,地熱主要來自於放射性元素衰變,在未來,地熱能會逐漸衰減,地質活動將會減弱。滲入地下的海水將無法再被釋放出來,地球上的水就會變得的越來越少。由於缺少海水的溫度調節,地球的表面溫度會變化得更加劇烈,冷熱無常。

地質活動的減弱也伴隨著地磁場的減弱,地球一但失去地磁場的保護,高能的太陽風會慢慢剝去地球的大氣,失去大氣的地球將會是生命的禁區!
太陽的演化直接關係到著地球的命運,未來的太陽將會耗盡氫元素,進入到更為劇烈的氦燃燒過程,屆時,太陽會劇烈膨脹,吞沒鄰近的水星和金星。由於太陽一直在損失自身的質量,未來的太陽引力會比現在減弱,地球的公轉軌道會擴大,因此地球可能倖免於被太陽吞噬的命運,但可以確定的是,地球還是會因為過於接近太陽被加熱成一顆熔融狀態的石球。此時的地球就會是生命的煉獄。
但遠早在太陽膨脹前,從現在開始未來的五億年,太陽將會把地球的表面溫度逐漸加熱至70攝氏度。大氣中將會充滿著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強烈的溫室氣體——水蒸氣。地球將不可避免的劇烈升溫,再也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藍天白雲的蔚藍星球,而變成一個白色的充滿飽和水蒸氣的蒸籠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