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身份證,我們去看「神秘」檔案
昨日是國際檔案日,本報記者探營長沙市檔案館
長沙晚報記者 周和平
檔案館聽上去很神秘,在不少人記憶中,那裡是政府機關紅頭文件的歸集地,是一個文檔保管中心。其實不然,一張照片一段錄音,一段錄像一枚印章,一張地契一本族譜……在檔案館裡有以多種多樣形式存在的檔案。
想進入長沙市檔案館目睹一番塵封已久的「老寶貝」真容,其實手續也並不複雜,只要你拿著自己的身份證,就可以查找到想要看的館藏開放檔案。在「6·9國際檔案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長沙市檔案館,與這裡汗牛充棟的館藏文書檔案來了回零距離接觸。翻開一頁頁泛黃的檔案,品味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電腦終端可「大海撈針」
作為長沙市政府公開信息查閱場所的長沙市檔案館位於市政府東側。對外公開信息的查閱在二樓,走進能同時容納100多人的檔案館查閱大廳,廳中央擺有多套長條形桌凳,供查閱人員使用。
除涉密檔案外,館藏開放檔案資料任你查。出示身份證、介紹信等合法有效證明,工作人員一一核查登記後,便可進入「老寶貝」查閱系統操作程序。這裡配備了先進的電腦終端,當工作人員輸入查閱檔案的「關鍵詞」,一場「大海撈針」式的查詢幾秒鐘便可完成,檔案編號、題名、原文件掃描……相關信息立刻躍上電腦桌面。
查閱大廳調檔電梯與檔案庫房相連,庫房管理員根據查找到的檔案信息,準確調出你所需的檔案。經過數分鐘的等待,手拿檔案的接待人員便會將線裝文書檔案或實物檔案交給你。當然不能離開查閱大廳,如果要複印什麼的,這裡免費提供服務。
百餘萬卷檔案見證300多年歷史
長沙市檔案館又稱長沙市國家綜合檔案館,2008年被國家檔案局授予「國家一級檔案館」稱號,是全國副省級城市及省會城市首家國家一級檔案館。
「館藏檔案從1702年至2012年,穿越歷史時空300多年,是長沙歷史的真實記錄。」長沙市檔案局黨組書記、局長譚利平介紹,目前,館藏文書檔案數量達110萬多卷(冊),資料1.1萬多冊,此外還有照片、聲像、實物、公務禮品等檔案,以及政府公開信息、社會各界寄存檔案等。這些檔案真實記載了清代以來長沙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
工作人員介紹,館藏檔案當首推土地契證檔案,年代最為久遠的一份契約立契時間為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此外,還有千古名寺開福寺僅存的古代檔案《開福紫微堂蓮池譜》和《福湘一九三六班班刊》等寶貝。快帶上身份證,一起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