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迷失東京》,你絕對會對斯嘉麗的這個開場鏡頭過目不忘。一個成熟女人側躺著的背影,伴隨著粉色內褲下若隱若現的曲線,「Lost In Translation」的片名漸漸顯現。
事實上,19歲的斯嘉麗飾演夏洛特時很羞赧地拒絕了這一暴露的表演,最後導演索菲亞·科波拉親自上陣演示,才解除了斯嘉麗的疑慮。
我們看到這個鏡頭時會想什麼呢?
迷 失 東 京 單薄的背景
欣賞19歲的斯嘉麗成熟有活力的身體,我們感知到一股曖昧和誘惑,它也許左右著後面的劇情發展。也許你會好奇她在想什麼?她之前做了什麼?導演索菲亞·科波拉跳過前情交待,讓我們直接面對這一鏡頭語言。它到底要說什麼?
迷失東京劇照——夏洛特
在這個孤獨漫潰的異鄉,剛剛哲學系研究生畢業,前途茫茫的夏洛特(斯嘉麗·詹森Scarlett Johansson 飾)隨攝影師丈夫來東京遊玩,工作狂丈夫無暇顧及夏洛特的情緒和心聲。兩年的婚姻開始有「初癢」的徵兆:在習以為常的相處中缺乏激情和溝通,愛的熱力漸漸消隱。
迷失東京劇照——鮑勃·哈裡斯
夏洛特二十出頭的茫然心境恰似鮑勃·哈裡斯( 比爾·莫瑞 Bill Murray 飾),事業走下坡路的電影明星面臨的中年危機。在夏洛特呈現臀部曲線的鏡頭之後,是鮑勃疲憊地靠著車窗,懨懨地看著快速滑過的光怪陸離的東京街景,我們聽到恍如夢境般空虛無著的背景樂,藍色的冷色調將兩個同是夜晚發生的,雖然長短不同的鏡頭並置起來,演奏兩人的孤獨序曲。
粉 色 內 褲 低調的暗示
再回到側躺在床上的夏洛特。
索菲亞曾在採訪中提到,鏡頭的靈感來自美國照相寫實大師John Kacere的畫作,他的許多畫裡都有相似的構圖,穿著內褲的女人側躺著,呈現光潔緊實的軀體中段。
John Kacere作品
一反畫作的明亮,索菲亞在此之上,賦予畫面冷色調的背景,夏洛特在床上側躺著,眼前是失焦的窗簾的波瀾。畫面沒有引人色情的窺探,也不存在對性感女性的物化,它呈現飽滿的成熟的美感,然而包裹在夏洛特性感身體之內的靈魂卻仍舊茫然、青澀。
夏洛特穿著粉色內褲的鏡頭第二次出現時,她的攝影師丈夫回來了,在酒店的地板上手忙腳亂地收拾攝影器材,對妻子費心布置的櫻花主題的房間視而不見。穿著粉色透明內褲的夏洛特在他眼前走過,他照樣沒有情趣地視若無睹。
畫面給出了指向寂寞少婦的第二重隱喻——成熟果實無人採擷的缺憾。粉色內褲這一性感美麗的視覺符號被懸置了。丈夫無視夏洛特的美。與它第一次出現時的冷色調一樣,被壓抑成了一個寂寞的符號。與影片孤獨的主題相應和。
「Lost In Translation」許多含義消失在翻譯裡,在東西方語言的碰撞,在人與人之間的難以走心的溝通,也在夏洛特、鮑勃各自夫妻關係的習焉不察裡,流失了理解和關照的關鍵。
孤獨是他們共同的語音 寂寞的個體
有意思的是,影片給予兩位主角不同的動作趨向,一個向內,一個向外,最後兩人走到一起。鮑勃·哈裡斯的場景往往在室內,他渴盼內在的平靜、安全感,然而酒店房間裡淋浴頭太矮,電視節目太讓人無語,就連他年輕時的電影也被搞笑地配成了日語發音……一切都無法讓他平靜。此時的鏡頭捕捉比爾·莫瑞那張倦怠、喜感的臉,攝影師給予了咖啡色的偏陰鬱的暖色調。
夏洛特的場景往往在室外,她茫然地行走在十字路口,在地鐵上看到蛛網一般的路線滿臉的不解,在古老的寺院裡好奇地諦聽雄渾的鐘聲……她向外追尋生活的意義和答案。此時常用廣角鏡頭凸顯她的形單影隻,用中景拍她在陌生環境裡鬱郁的眼神。鏡頭色調採用以白、藍為主的冷色調。
攝影師用這兩種鮮明的風格來完成了兩人不同層次的寂寞表達,也為兩人的相知相惜提供了堅實的心理基礎。正因為彼此的孤獨、惶惑才互相吸引。博爾赫斯說,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他在最後寫道,「我給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饑渴;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 」 孤獨是他們共同的語言,通向心靈的道路。
愛 的 心 境 In the Mood for Love
兩個已婚的人雖然彼此心動,但沒有逾越禁限,僅僅「發乎於情,止乎於禮」的婚外戀情,是不是像極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索菲亞·科波拉在領取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本獎的時候,向王家衛致謝,感謝《花樣年華》帶給她的靈感。《花樣年華》的英文名為In the Mood for Love——愛的心境,恰是夏洛特和鮑勃之間所未經言明的。
他們太沉迷於心靈的交流,以至於不敢邁出肉體的一步。這種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帶來的對肉體關係的敬畏,表現在兩人畫面的構圖裡,他們之間始終帶有一定距離。只有在逃獄的遊戲裡,他們從時尚的酒吧手拉手逃出來,第二天又從脫衣舞會場逃出來,跑得氣喘籲籲,笑得放鬆而恣意,這時候才縮短身體的距離。
雖然畫面風格上大相逕庭,相比於《花樣年華》的濃墨重彩,瑰麗燦爛,《迷失東京》來得簡素多了。然而,夏洛特和鮑勃兩人之間氣場的曖昧流動,以及他們之間「逃獄」的遊戲舉動能看到《花樣年華》的影子。還有一處相似,是那句扣人心弦的提問,「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跟我走嗎?」《迷失東京》裡化為更真摯的表白,鮑勃閃爍著淚光,說:「我不想走。」 「那就別走,留下來陪我。我們合一個爵士樂隊。」 夏洛特說。此時,玩笑,是最安全的進退距離。
世界上最溫暖的擁抱 低調的暗示
在這部導演自傳性質的電影裡,也許正因為這份私人的情感代入,在觀眾心中產生了更真切的共鳴。每個人在某一階段都會有沒頂的寂寞,「I don’t feel anything.」失去感受力形同枯木地活著,無從釋懷前途茫茫的恐懼,還有我們很難提及的對婚姻的失望。「你的生活,在你察覺之前,就已經完了,一去不返。」鮑勃對夏洛特說,但接著他寬慰地把手放在夏洛特的腳上,說:「你還有救」。 但同樣經歷人生低潮期,未必有遇見一個鮑勃的幸運。
很難想像會有誰比比爾·莫瑞更勝任鮑勃這個角色。他是那麼親切、可愛,捕捉到了中年男人的珍貴特質,那倦怠牢騷之下的時光帶來的智慧,以及他大男孩般的幽默天真。比爾·莫瑞有奇妙的力量,讓這一切發生不帶有色情想像。他讓兩人純潔的「友誼」有說服力,他成就了一個溫暖人心、獨具魅力的銀幕形象。
索菲亞導演了兩人相知、相惜、爭吵、釋懷、分別的整套戲碼。這些層層遞進的感情環扣,指向了最後時刻的高潮,不舍的分別擁抱。
許多人一遍遍地重看這部2003年的經典影片,也許是為了最後這個溫暖至極的擁抱。
當鮑勃撥開東京街頭熙攘的人海,找到夏洛特,用力地抱住她,給了她純潔的一吻,最後在她耳邊說了一句悄悄話——時間就此停止吧。
好吧,這句耳邊絮語被刨根問底的油管影迷用減弱背景音的技術破譯了,據說有三個版本:
版本一:等你回國了,我把你介紹給Wood Allen.(好吧,我就是來搞笑的)
版本二:I love you , remember always tell the truth.
版本三:(據說是正解)I have to be leaving… But I won’t let that come between us. Ok?
但導演索菲亞堅持只有他們兩人聽到的浪漫。
如何跟人形容這個擁抱呢?
那是炸裂的感動,感謝這個世界有你的存在,感謝你的溫柔。原來你也和我一樣……它將整部電影升華了,這不再是一出《魂斷藍橋》般的遺憾悲劇,它給人陽光和勇氣。
最後,鮑勃和夏洛特含著淚,朝不同的方向離去。他們帶著這份珍重於心的離別,再次有了與世界對抗的勇氣。那疏離、異化的東京也變成有情的城市了。
最後一組城市晨景的流暢鏡頭與開場時朦朧夢境的夜景鏡頭相對比,一個城因一個人變得讓人無比眷戀難捨,我們追隨鏡頭,一如鮑勃的目光,與東京的建築一一告別。
BGM響起,Listen to the girl,——As she takes on half the world—— Just like honey.(傾聽這個女孩,因為她等於半個世界,就像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