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處理時,什麼情況下汙泥會膨脹?如何解決?
汙泥膨脹的原因
汙泥膨脹的原因很多,水質、設計和運行方面的問題都有可能引起汙泥膨脹。
● 水質方面原因
水質組分改變、pH值或溫度變化、水質腐化、營養鹽缺乏、汙染物性質變化,如:
BOD:N和BOD:P比值高,特別是N不足的 影響大;
pH值低,特別是pH在4左右真菌類能很好 地增殖;
流入廢水中低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多;
水溫低;
重金屬等有毒物流入;
進入廢水的SS低等。
●設計方面原因
BOD負荷高,指供氧不足、 混合不好、短流、沉澱池設計中的汙泥收集與排除、 回流能力不足等。
●運行方面原因
低DO、低F/M、乃至無足夠的溶解性BOD可以利用等。
汙泥膨脹原因的查找方法
為了控制汙泥膨脹,必須檢査其發生原因,推薦下列檢測檢査項目:
汙水水質;
曝氣池中DO值;
有機物汙泥負荷;
汙泥回流量和排泥 量;
廠內超負荷;
沉澱池運行操作管理。
當出現汙泥膨脹時,第一步是作生物鏡檢,觀察微生物種群變化,為了觀察絲狀菌等,使用400倍數以上顯微鏡進行觀察比較合適。
汙泥膨脹的控制措施
首先對與汙泥膨脹有直接關係的重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便確定控制汙泥膨脹的技術措施。
1、廢水水質
如果是工業廢水引起的,則應協商工業廢水進入條件或加以限制。如果是有機物負荷引起的,則可考慮調整運行方式。
2、溶解氧濃度
溶解氧不足常常是引起汙泥 膨脹的重要原因。因為溶解氧低造成汙泥膨脹,則通過操作曝氣設備,或者減小SRT以減少需氧量。
曝氣設備應適當調整,以維持曝氣池好氧區中溶解氧至少 2mg/L。如果2mg/L的溶解氧不能維持,曝氣系統裝置就應當加以改進。
3、工藝負荷/布局
應當檢査曝氣池SRT,以確認是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在很多情況下長SRT及 低F/M更有利於絲狀菌生長。有條件的可考慮組織進出水,調整為選擇器工藝的布置和運作方式。
4、廠內超負荷
為了避免廠內超負荷,應該控制回流引起的處理廠內超負荷,在水量或有機物負 荷峰值期間不進行回流。
回流負荷的例子是指:來自汙泥脫水間的離心或壓濾操作脫出的汙泥水和汙泥消化池的上清液。
5、沉澱池的運行
沉澱池的運行操作也可以影響汙泥的沉澱性質。在中心進水的沉澱池經常出現 這類問題,在沉澱池下部排泥,汙泥在那裡停滯時間不是30分鐘而是幾個小時,從而導致局部汙泥腐化。
如果是這種情況,設計上的錯誤則必須在進水井和排泥設備方面作出改變;運行操作的問題,則必須強化沉澱池的運行管理。
6、臨時控制方法
在緊急情況下,或前述因素還在考察期間,投加氯或投加過氧化氫不失為一 種臨時有效方法。在實踐中,在回流汙泥處投氯是控制汙泥膨脹的好辦法。
典型的數據是:對於低停留時間(HRT為5〜10h)系統,投氯量為每千克MLSS 每天投氯量為0.002~0.008千克氯。
雖然投氯控制汙泥膨脹是有效的,但對於由於結合水造成的輕絮體是無效的,還會產生一些副作用:一是由於硝化汙泥經氯化,硝化菌的殘體存在也會導致出水渾濁;二是投氯也會引起三氯甲烷和其它有損健康的環境問題。
使用過氧化氫也可用於控制汙泥膨脹。過氧化氫的投配量和作用時間取決於絲狀菌的多少等情況。投加劑的參考濃度:氯(10~20mg/L左右)、過氧化氫(40~200mg/L)。
7、控制汙泥膨脹的其它方法
控制汙泥膨脹的其它方法:
把沉澱汙泥或消化汙泥進行混合;
大量接種良好的活性汙泥;
投加鐵鹽(氯化亞鐵5〜50mg/L)、鋁鹽(磯土 10~100mg/L);
投加石灰和硫酸亞鐵也有效果;
降低溶解氧濃度(採用推流式曝氣池或者間歇法);
回流汙泥再曝氣(分批曝氣法中在曝氣池始端廊道進行汙泥再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