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地圖》:解讀地球的宇宙坐標,解密天文學家的真實工作

2020-08-27 小葵書屋

你相信宇宙中除了人類之外,還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嗎?

儘管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外星生命的存在,科學家們仍孜孜不倦地尋找外星生命。

1972年3月2日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了一艘非載人太空飛行器,先驅者10號


這艘太空飛行器不僅是探索木星周圍環境、太陽風、宇宙射線的研究者,還是攜帶了重要信息的「信使」。


先驅者10號上的這封信是鍍金鋁板製成的一塊牌匾,大小為六乘九英寸(15.2乘22.8釐米)。這塊牌匾描繪了一男一女兩個裸體的地球人、太陽系以及太陽在太空中位置的示意圖。

先驅者10號的鍍金鋁製牌匾

此後,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都攜帶了與地球有關的重要信息,希望外星生命看到這些能聯繫位於地球的人類。

不過,這些傳遞到太空的信息,有一部分已經過時了。因為2014年,科學家們測算出了更精確的、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標——我們地球位於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是我們目前已知的、人類所處的最大的宇宙結構。太陽系甚至銀河系在這個超星系團中都只是滄海一粟。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內包含約10萬個星系。


從拉尼亞凱亞的一邊到另一邊的距離約為5億光年。它的中心距離我們有2.5億光年。


拉尼亞凱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17倍,或者是銀河系的10萬倍。

下圖是拉尼亞凱亞的可視化結果。

白色是拉尼亞凱亞的星系;

灰色是屬於其他星系團的星系。


白色的小點表示星系;

紅橙色表示物質密度最高;

藍色到深藍色是巨洞區域。


橙色的線把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區域和其他區域分割開來;

橫穿圖中的深色長條表示被我們的星系擋住的看不到的區域。

拉尼亞凱亞的可視化結果

有了這個宇宙新地址之後,我們再向外星人介紹地球時可以說:你好!我來自地球。地球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中的銀河系中的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地球宇宙坐標的精準定位歸功於法國天體物理學家——海倫·庫爾圖瓦和她帶領的研究團隊。

不過,地球所處的宇宙位置並非海倫團隊唯一的研究目的,宇宙的全景圖以及吸引眾多星系不斷運動的引力源,都是海倫團隊的研究內容。海倫把這些研究過程都寫進了《宇宙地圖》這本書。法國天文學協會《航空航天》雜誌把《宇宙地圖》評選為「2017年年度最佳天文學圖書」。


《宇宙地圖》的作者——海倫·庫爾圖瓦

海倫·庫爾圖瓦出生於1970年,是法國天體物理學家、法國騎士學院的院士,也是法蘭西大學學院的高級成員。

2017年,她被美國《名利場》雜誌評選為法國最具影響力的50名人物之一。

2018年,她獲得法國科學影響力獎,並被外交部當選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法國科學家。

海倫·庫爾圖瓦

海倫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領導並參與了名為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發現。這個超星系團的發現耗時20多年。海倫是怎麼走上探索超星系團之路的呢?

1992年,海倫以研究生身份在裡昂天文臺實習時,看到了銀河系之外存在著「上千個巨大的星系,使得天空像是高峰時擁堵的道路一樣」。這段實習經歷開啟了海倫對銀河系外宇宙的興趣。

當時,有些科學家發現:銀河系和它周圍的其他星系,在宇宙中並非靜止不動,而好像被什麼吸引著,以每秒幾百千米的速度不斷移動。這個吸引眾多星系的引力源頭被命名為「巨引源」。但受地球所在位置和觀測手段的限制,當時的科學家無法證實巨引源的存在。

看到關於巨引源的研究之後,23歲的海倫確定了博士研究課題:製作宇宙的動態圖,找到星系移動的相關區域,從而測算出巨引源的位置。海倫的這個決定,讓她為此付出了20多年的努力。2014年9月4日,海倫44歲時,她和團隊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宇宙結構: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發表在《自然》雜誌。(拉尼亞凱亞:夏威夷語無盡的天空)這個發現被法國《研究》雜誌評選為「2014年改變世界的十大發現」之一。

《宇宙地圖》中匯集了海倫20多年研究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過令我印象深刻的內容卻不是她數十年如一日,攻克了一個個難題,最終完成了年輕時的研究課題(其實是因為看不太懂,微笑臉),而是她描述的天體理物理學家的日常工作。因為海倫記錄的天文學家的真實生活,和科幻電影中呈現的相差甚遠。


天文家的工作≠一個人的研究

科幻電影中出現過很多天文學家形象。電影《接觸未來》中朱迪·福斯特飾演了一位痴迷於接收外太空信號以尋找外星文明的天文學家。影片的前半段中,她幾乎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地進行著觀測、計算、研究,來證明宇宙中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其他智慧生命。

電影《接觸未來》截圖

但《宇宙地圖》描述的天文學家的工作卻說明:天文學家無法「孤軍奮戰」取得研究成果。因為宇宙廣袤遼闊,天文學家想找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宇宙定律,需要觀測眾多星體並進行海量計算。這些數量巨大的工作,一個人根本無法完成。

海倫和團隊發現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之前,觀測了覆蓋半徑可達3.5億光年的8000個星系,並計算出了這些星系的運動速度。這些星系的觀測和數據處理工作,還只是整體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由於銀河系遮擋了我們的視線,海倫和團隊無法直接觀測銀河系「身後」的宇宙,只能觀測到某些星系的部分數據。為了取得這一區域的星系運動,海倫邀請了希伯來大學的教授耶胡達·霍夫曼加入團隊。他能藉助現有星系的一部分數據,推演出整個星系的運動。

最終讓海量數據成為圖片,直觀地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是另一位科學家——法國的理論物理學家丹尼爾·波馬雷德。他發明了一種有著100000多行代碼的數據可視化程序,能把大眾看不懂的枯燥數據轉化成清晰、準確的宇宙圖片。

負責處理海量數據建立資料庫,進行數據統一工作的是布蘭特·塔利。在這個四人團隊中,海倫主要負責的是觀測星系並去除無用數據和分析觀測數據。此外,團隊中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科學家,共計40多人。

團隊主要成員

團隊全體成員

最終我們看到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圖片,就是40多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協同合作的成果。


天文學家的工作≠觀測+超級複雜的數學計算

提到天文學家的工作,很多人(我)會覺得天文學家的工作等於,晚上去天文臺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白天根據觀測數據進行複雜計算。

科幻電影裡的天文學家幾乎都是這樣的。比如:《星際穿越》中傑西卡·查斯坦飾演的墨菲。她身後複雜的運算公式似乎為了科幻電影裡天文學家出場的標配。

《星際穿越》中的墨菲

但天文學家的真實工作卻沒有這麼「理想化」。因為她們、他們有時候也不得不做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繁瑣工作。

海倫在《宇宙地圖》中提到,為了節省觀測時間,同時記錄多個星系的光譜圖,她需要自己製作複雜的觀測「設備」。

首先,海倫需要確定太空中某一區域中80個橢圓星系的定位。

接下來,海倫要把這些星系定位謄寫到一塊透明玻璃板上。

然後,她要給這塊板子每一個星系的對應位置,貼上一塊直徑2毫米的稜鏡,並在星系對應位置再貼上長11米,直徑0.1毫米的光纖。這塊稜鏡能把星系發出的光反射到光纖。光纖會和一個能同時記錄80個星系光譜的儀器相連,記錄星系光譜。

最後,海倫需要把這些光纖和位於望遠鏡下的星系光譜記錄儀相連。

如果你認為海倫只是用膠水粘貼東西,沒什麼麻煩的。你可以試試用膠水做水晶頭飾。把圖片中這些亮閃閃的水晶顆粒粘貼在緞帶上,一點也不容易,或者可以說太麻煩了。因為如果膠水塗多了,膠水會淹沒水晶顆粒;膠水塗少了,水晶顆粒根本粘不住。而海倫要粘貼的稜鏡和光纖都比這些水晶顆粒的直徑小。

所以,海倫幾乎要花上一整個下午,才只能粘貼好一塊板子。而為了在觀測條件良好的晴天能多觀測,海倫通常會提前準備兩塊板子。不過,製作觀測板好像還不是最麻煩的。我感覺,使用這些板子觀測更麻煩。

不信你看,海倫在夜晚觀測時需要做的事情:

要用20到30分鐘調整望遠鏡,抵消地球自轉給觀測星系帶來的位置偏移,確保觀測的星系和望遠鏡處在同一條直線上;

到屋頂看看會不會有高層雲擋住觀測視線;

剛才提到了第二塊觀測要用的玻璃板,這塊板子就是海倫利用夜間觀測的間隙製作的。

還有,海倫需要評估這次觀測獲得的數據是否充足,如果數據夠多,第二天就開啟新區域的觀測;如果數據不夠,第二天還需要繼續。

這還沒完,觀測了一晚上之後,她還需要把這次觀測獲得的原始數據進行初次處理。

這些是23歲時海倫工作的常態。23歲時,她差不過一整年都在澳大利亞做著類似的工作。看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天文學家是一項適合數學好、有耐心、心細手巧的夜貓子的工作。



天文學家≠隨時可以使用天文望遠鏡

看《宇宙地圖》之前,我一直以為天文望遠鏡是天文學家的基本工作用具,他們想什麼時候用就能什麼時候用。看完《宇宙地圖》之後,我才知道我這個想法太天真了。因為大部分天文望遠鏡對天文學家不是無限制開放的。天文學家申請天文望遠鏡使用權的競爭程度和高考大省的考生考進一流大學一樣激烈。

海倫講述了她申請位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世界最大的全可動射電望遠鏡——100米口徑的綠岸望遠鏡的過程。綠岸望遠鏡每年只有兩次對天文學家開放:一次夏季觀測,一次冬季觀測。天文學家需要提交申請,獲得批准後才能使用。

綠岸望遠鏡

綠岸望遠鏡不僅觀測時間只有兩次,提交使用申請的時間也只有兩次。

天文學家申請時需要「提交一份描述預期科研影響的研究提案,來申請預留相應的觀測時間,並證明能夠最優化利用使用綠岸望遠鏡得到的觀測結果。」由於申請者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科學家,所以競爭異常激烈。由於申請每半年才開放一次。所以一旦申請被拒絕,天文學家們要等上半年才能再次申請,科研項目可能因此推遲一年之久。

幸運的是,海倫團隊的項目獲得了使用權,而且分到了觀測時間比較多的觀測組。也就是說,海倫團隊不是獨享綠岸望遠鏡的使用權,而是和其他科學家一起使用。為了爭取更多的觀測時間,海倫團隊利用其他天文學家無法觀測的時候,比如降雪量大時,開展觀測。而為了節省去天文臺除雪的時間,海倫他們都是挑選受降雪影響最小的觀測對象,以便讓「這個直徑110米、重8500噸的天文望遠鏡」面對並垂直於太陽,不受降雪對觀測的影響。如果不這樣他們還要去天文臺除雪。你能想到天文學家的工作還有除雪嗎?


《宇宙地圖》讓我們看到了天文學家的真實工作狀態:複雜、繁瑣、辛苦,也讓我們了解到天文工作雖然少不了物理學、數學等學科知識,但更少不了團隊合作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海倫和團隊的成就不僅為地球繪製出了宇宙定位,還為我們詮釋了成功=能力+堅持+合作。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完整3D宇宙地圖!從地球穿越到宇宙邊界,解密138億年歷史
    全球100多位天文學家共同參與的「史隆數位巡天」計劃,經歷數十年收集數據與觀測,構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3D宇宙地圖,解密138億年漫長的宇宙歷史究竟發生過什麼事。導致宇宙不斷膨脹的暗能量美國政府支持的史隆數位巡天計劃(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於20多年前啟動,全球三十多個天文機構的100多位天文學家都有參與。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南極牆」,跨越14億光年!
    天文學家早就注意到,星系並不是隨機散布在整個宇宙中,而是以宇宙網絡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在這個巨大的氫氣鏈中,星系就像項鍊上的珍珠,圍繞著巨大空曠的宇宙空間。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宇宙學家丹尼爾·波馬雷德說:「繪製這些星系線屬於宇宙製圖領域,這是宇宙製圖學。」
  •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
    2020-10-06 14:54:12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中新網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
  • 天文學家發布了歷史上最大的宇宙圖
    經過二十多年的工作,一個龐大的天文學家團隊揭開了他們的神秘面紗:這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宇宙地圖。CNET報告稱,該地圖可以追溯到120億年前的宇宙歷史。為了建造它,天文學家依靠斯隆數字天空調查(SDSS)的數據,分析了超過40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這樣一來,它們可能有助於解決天文學界關於宇宙發展速度的重大辯論。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研究員在SDSS新聞稿中稱該項目為「宇宙膨脹的完整故事」 。根據該項目的數據,這個故事的關鍵部分發生在大約60億年前。
  • 尋找富鋰巨星真實身份的背後——天文學家聯手破獲宇宙「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天文學家聽到清晰的宇宙心跳,證明外星人真實存在
    在全世界範圍內,外星人的觀測現在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項目,很多國家的科學家以及天文學家都在進行深入研究,就連非常厲害的物理學家霍金,目前對於外星人的探尋也只是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所以並沒有特別多的證據證明外星人存在。
  • 厲害了,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普解讀稱,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這個在近十年才陸續進入大眾視野中的「新興」元素,其實幾乎和宇宙一樣古老。事實上,鋰是宇宙最早形成的元素之一。
  • 天文學家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中新網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七國天文學家合作「破案」北京時間10月6日凌晨,中國、日本、法國、荷蘭、美國、澳大利亞、丹麥等國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關於富鋰巨星真實身份的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發表。
  • 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
    (青木和光繪製,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最新由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攜手破解,他們通過監測恆星「心跳」形成的「心電圖」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
  • 旅行者號上的「宇宙地圖」地球位置是完全錯誤的
    【博科園-科學科普】首先問你個問題:假如說在沒有說明的情況下讓你來解讀我們地球人自己設計的旅行者號攜帶的金屬唱片,你能解讀嗎?敢問地球上有幾個人能憑空解讀出上面的信息?雖然說好簡單的樣子,其實也包含了不少較深層次的知識在裡面。(圖注1)「旅行者號」金唱片(R)的鍍金鋁蓋(L)既可以保護它免受微隕石的撞擊,還提供播放和解讀地球位置的關鍵作用。
  • 最大宇宙地圖誕生,涵蓋400萬星系,縱橫數百億光年
    茫茫無際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不同的時空中有著什麼樣的事物?還並沒有一個像地球的世界地圖這樣的足夠具體而清晰的地圖給我們展現出來。不過就在最近,一個來自全球30多個天文研究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多年努力的成果成功發布,向世人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3D宇宙地圖。
  • 天文學家創造了一個新的「宇宙星空圖」
    天文學家創造了一個新的、如谷歌地圖式的「宇宙星空圖集」,其中包括銀河系以外尚未發現的一百萬個星系。天文學家使用一種新型的大型望遠鏡,具有獨特的廣角視野,這使他們能夠在短短300個小時內捕獲300萬個星系的圖像,這種調查類型,以前需要十多年才能完成。該天文學家團隊創建了類似於夜空的「谷歌宇宙星空地圖」的互動工具,可以與之交互並用於查看已知宇宙中遙遠部分的細節。
  • 新宇宙地圖!它打開了宇宙的「新窗口」
    據法新社報導,2月19日發布的一張新宇宙地圖揭示了數十萬個以前從未被發現的星系,研究人員通過低頻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光學儀器無法看到的這些星系的光源。這項新的發現被認為擴大了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巴黎天文臺提供的新發現的星系團的輻射圖。
  • 巨幅宇宙地圖來了
    巨幅宇宙地圖來了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出門旅遊需要有地圖,那去宇宙旅行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當然,人類還不能拿著這份天圖去旅行,但它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項目就是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項目。
  • 出了地球就看不到星星,難道哈勃看到的宇宙並不存在?解密真相
    夜晚,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之時,不僅感慨宇宙之浩瀚,人類之渺小。我們一直好奇地球之外的世界究竟是何模樣,因此一直在探尋,有一個現象非常奇怪,在地球上我們能看到漫天星空,然而出了地球卻看不到星星,反而是一片死寂,不禁懷疑難道哈勃看到的宇宙其實並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假象?
  •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中新網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學界關注的、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最新由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攜手破解,他們通過監測恆星「心跳」形成的「心電圖」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
  •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普解讀稱,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這個在近十年才陸續進入大眾視野中的「新興」元素,其實幾乎和宇宙一樣古老。事實上,鋰是宇宙最早形成的元素之一。
  • 宇宙真實年齡多大?到底是125億歲?還是138億歲?
    宇宙的真實年齡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天文學家數百年的時間。本次發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觀測CS31082-001貧金屬恆星上面的鈾元素譜線,可以準確的推算出宇宙的真實年齡。科學家們將其和釷元素進行比較,推算出宇宙的真實年齡是125億歲,而並非135億歲。 2007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的天文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發現了銀河系中最古老的一顆白矮星。
  • 最大宇宙地圖誕生,涵蓋400萬星系,縱橫數百億光年,還是立體的
    茫茫無際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不同的時空中有著什麼樣的事物?還並沒有一個像地球的世界地圖這樣的足夠具體而清晰的地圖給我們展現出來。不過就在最近,一個來自全球30多個天文研究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多年努力的成果成功發布,向世人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3D宇宙地圖。
  • 科學家繪製迄今最完整宇宙3D地圖呈現5萬星系
    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繪製的最完整的3D本地宇宙地圖,所涵蓋的星系最遠距地球3.8億光年  北京時間6月17日消息,科學家繪製了一幅壯觀的臨近宇宙3D地圖,呈現2微米全天巡天計劃(以下簡稱2MASS)在紅外線條件下觀測到的5萬個星系。這幅不可思議的星系圖可幫助科學家了解宇宙如何形成和演變。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繪製的最完整的3D本地宇宙地圖,所涵蓋的星系最遠距地球3.8億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