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家科學計量,還是企業的工業計量,都離不開測量。
按JJF 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測量被定義為「通過實驗獲得並可合理賦予某量一個或多個量值的過程」。既然是過程,則包括三個因素,一、輸入,即被測量及其測量要求;二、測量程序,包括測量方法、測量人員、測量設備、環境條件等影響因素,也就是實施測量;三、輸出,也就是測量結果,通常包含其不確定度。
測量方法基於測量原理,測量原理屬於科學家的事情,或者是計量科研大咖的事情,決定著計量的某一領域的發展壯大。比如牛頓定律、歐姆定律、槓桿原理等大理論。
基於正確的測量原理,我們需要想出實際的測量方法,比如知道了歐姆定律,就可以用伏安法測量電阻,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比如電橋法及補償法。
我們通常說的測量程序,是測量方法的最細化版,也就是測量方法的作業指導書,測量人員看著就可以直接操作的那種。
測量資源中最重要的就是測量設備,有時也叫計量器具,補充一點,現在如火如荼的檢測行業其實是計量的分支,大家看看上位的計量法即知。測量設備大多數都有計量特性,這些計量特性需要滿足國家法制計量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溯源(檢定或校準),從而驗證其計量特性的符合性。對於國家強制管理的計量器具,必須實施強制檢定。
測量資源中第二重要的就是測量人員,現在講究持證上崗,檢定人員有原來的檢定員證和現在的註冊計量師證,對於企業計量國家不管理的基本上也是自己培訓發一個證,然後做一個授權。其實證好拿,最關鍵的是持續培訓,儘量讓計量人員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不然遲早會被機器取代的。
環境設施和條件對於一些特殊的計量是有要求的,如果溫度和溼度等,有些其實也沒有太苛刻的要求。
測量方法決定了測量結果的主要不確定度來源,測量方法引入了系統誤差因素帶來的不確定度分量,而對於影響量我們可以評估,如果影響較大,可以修正,如果影響不大,這些影響量可以不測量,直接用極差放在不確定度評定中即可。
其實我們最關心的是測量結果。無論作為計量器具溯源機構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出具的證書或報告,還是廠礦企業進行的工業計量的計量單,最終大家關注的還是結果,看結果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或者客戶的要求,至於不確定度,以我的實際經驗看,關注的人並不多,感覺像個雞肋,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仍然不明白,測量還在繼續往前走。
如果大家想更詳細的了解學習,可查看GB/T 19022《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