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數字信息部門負責人專門致信綠會國際部,圍繞剛剛正式發布的多語種新聞稿,談已經揭曉的2020年「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的日期。
「地球超載日」(又稱「地球生態超載日」) ,從字面上看就一點也不令人歡欣鼓舞。有別於每年4月22日宣傳及實踐環保理念的世界地球日,「地球超載日」是指人類在特定年份對生態資源(例如魚類和森林)和服務的需求超過該年地球可以再生的日期。我們通過清理資源庫存和堆積廢物(主要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維持這一赤字。安德魯·西姆斯(Andrew Simms)最初在英國智囊團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工作時構思了「地球超載日」的概念。
當人類需求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時,就會發生生態超載。當人類對生物圈的更新能力超出需求時,就會發生全球超載。換句話說,是當人類的生態足跡超過地球的再生能力之時。而生態足跡用于衡量滿足人口需求所需的具有生物生產能力的土地和海域的數量,包括糧食種植面積、纖維、消耗的木材、房屋和道路所佔據的空間、隔離燃燒化石燃料中的二氧化碳所需的面積。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每年都在計算當年地球生物承載力能支撐人類生態足跡的天數,而剩餘的天數就是「地球生態超載」的時間。其計算的方法如下:全球生物承載力(地球當年能夠生產的自然資源的總量)除以全球生態足跡(人類在這一年對資源的總需求量),再乘以365天:
(全球生物承載力/全球生態足跡)×365 =地球生態超載日
由於使用的是各國的匯總數據,這一計算的精確度有限,儘管如此,這些數據還是表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達到了不可持續的地步——地球用一年的時間裡無法生產人類當年所需的可再生資源。
5月22日生物多樣性國際日(IDB)之際,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曾邀請綠會國際部於網絡參與發起全球人士利用數據和計算的方法一起推算2020年「地球超載日」的日期是哪一天——假設COVID-19大流行正在影響人類生態足跡的推測是正確的……
以下,綠會國際部特將此份以英、法、西語發布的新聞稿整理為中文分享如下,供讀者了解。
2020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22日,比去年晚了三個多星期
COVID-19導致人類生態足跡收縮,表明在短時間內改變資源消費模式是可能的。然而,真正的可持續發展,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繁榮,只能通過設計,而不是災難來實現。
美國加州奧克蘭——2020年6月5日——根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數據,2020年「地球超載日」將於8月22日到來,比2019年晚了三個多星期。該日期反映了從1月1日到「地球超載日」,人類的生態足跡比去年同期減少了9.3%,這是由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全球封鎖的直接後果。木材採伐量的減少和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是人類生態足跡長期增長的歷史性轉變的主要驅動力。
「到8月22日,我們從大自然中消耗的資源將超過地球全年的再生能力。」(圖片來源:全球生態足跡網絡)
然而,這種突如其來的逐年縮小的生態足跡,與實現生態平衡和人類福祉這兩個不可分割的可持續性組成部分所需要的有意改變相去甚遠。在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我們設想一個世界,在那裡,人類通過設計而非災難,來依靠地球的生態預算生存,從而使所有生命都能在地球的範圍內蓬勃地發展。
「大流行的共同經歷使人類團結在一起,並顯示出我們的生活是如何相互交織在一起。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我們所經歷的嚴重不平等,和這場全球災難所加劇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緊張局勢,」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執行長Laurel Hanscom說。「使再生成為我們重建和恢復努力的核心,有可能解決人類社會和我們與地球關係的失衡。」
每年的「地球超載日」都標誌著人類在全年中使用了地球所能更新的所有生物資源的日期。人類目前使用的資源比可再生資源多了60%,相當於我們生活在一個1.6倍的地球上。根據基於聯合國數據集(每個國家每年有15,000個數據點)的國家生態足跡帳戶(NFA),從「地球超載日」到年底,人類的生態赤字不斷增加,自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生態超量下降以來,生態赤字一直在穩步增加。由於聯合國數據僅涵蓋到2016年,因此已使用補充數據評估了2020年的全球結果。
為了確定大流行對碳足跡的影響(減少14.5%),從2020年1月1日到「地球超載日」這段時間被劃分為三個部分: 1月至3月,國際能源機構(IEA)為此發布了一份能源與減排分析報告; 4月至5月,限制最為嚴格的封鎖發生的時間段;以及6月至「地球超載日」,預計在此期間限制政策將逐漸放寬。
森林產品的足跡(減少8.4%)受到需求預測的強烈影響,需求預測反過來又決定了木材的採伐。雖然在大流行期間施工建設也一直在進行,但林木行業預測未來需求將會降低,並迅速導致採伐率的降低。
全球的糧食系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比如糧食服務暫時關閉,作為移民的農民工們無法跨越邊境入境。從農場到餐桌、市場和對糧食的獲取都受到了影響,同時增加了食物浪費和營養不良。然而,總體來講,糧食足跡似乎沒有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
推動我們前進的教訓
今年,「地球超載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來反思我們想要的未來。應對COVID-19的努力表明,在短時間內改變生態資源的消費趨勢是可能的。隨著我們擺脫公共衛生危機,並將重點放在重建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時,以生物資源安全和「一個地球」繁榮為基礎的戰略更有可能帶來決策者所尋求的積極成果。
我們能夠從這一大流行的集體應對經驗中汲取到的巨大教訓:
·當政府將人的生命置於一切之上時,就有能力在監管和支出方面迅速採取行動;
·人類是一個生物體,當我們共同行動時,它會變得更強大:
企業——包括我們的合作夥伴施耐德電氣——同個人一樣,當人們意識到他們自己和他們所愛的人的生活可能面臨危險時,就能夠有效地聯合起來,共同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
為保護自己、家庭和社區而採取的必要行動也保護了其他人; 一個人在各個層面的決定會影響到所有人。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見證了人類走到一起,追求共同成果的可能性。有什麼共同的成果會比我們在有限的地球上的長期成功更重要呢?
(完)
【參考來源】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6月5日新聞稿《2020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22日,比去年晚了三個多星期》(原文)
COVID-19將如何影響2020年「地球超載日」?
CEO的來信:對全球現實突變的反思
「地球超載日」日期競猜大賽
文/牛靜美 審/綠宣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