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子琪 印客美學
不想局限於攝影機提取的自然色彩
想像畫油畫那樣塗抹電影
想在顏色中發現關係
——沃茲基碩德
因色而愛,本期我們聊點帶!色!兒!的!
放眼世界影壇,「好色」的導演真不少,他們藉助鮮明的色彩來渲染意境,突出角色,激發情緒。
對於廣大觀眾來說,即便不清楚這些紅橙黃綠背後的視覺傳播理論,單單「養眼」也是一件愉悅的事吖!
簡單純粹的單色調
我們對於色彩都會有公認的色彩性格,電影攝影中導演也會經常使用單一的色調,給觀眾營造一種色彩張力強烈的視覺效果。
紅 色
#具象:血液、夕陽、心臟、火焰、玫瑰
#抽象:危險、喜慶、反抗、爆發、熱情
比如紅色可以取自血液、火焰、玫瑰等具象事物,所以紅色可以代表著危險、喜慶、反抗或者熱情等情緒。
使用單一紅色作為主線色彩的電影有很多,而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紅色系電影則是《英雄》。
《英雄》堪稱視覺大片,影片中,劍術不光與音樂相通,還能藏於字中。也道出《英雄》裡的武功,並不只是殺人器,倒更像是一種藝術。
《英雄》骨子裡透出來的,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非理性的詩意」。飛雪用袖子抵擋萬箭,完全無視現代物理學。
張藝謀藉助了這段耳熟能詳的歷史講他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對天下道義的感悟。
史匹柏曾說:「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這一刻,紅色蠱惑心智,象徵欲望、猜忌、迷亂的愛情。另一方面,鮮豔的血紅色,象徵死亡。
而放眼國際,另一部比較經典的紅色系電影就屬斯派克•瓊斯的《她》。在瓊斯的作品中,最讓影迷和宅男們心心念的,當然是那部「只問其身不見其人」的《她》。
斯嘉麗·詹森的聲音讓這個AI充滿了魅力,導演更是在大量低亮度和過曝鏡頭裡巧妙使用紅色元素,來營造一個充滿欲望卻又永遠「一步之遙」的悖論。
蓄上唇胡的菲尼克斯,又變成了懦弱的老宅男,酷愛穿紅夾克、紅格子襯衫的他,在感情生活中卻是個失敗者,每當他要為愛情付出對等的承諾時,作為一個男人的他驚慌失措了,退回到他最愛玩的虛擬遊戲,像個男孩般躲在寂靜的黑暗角落裡。
這是宅男一族的通病,他們自認為情感豐富但不擅表達,需要一個善解人意的「紅顏知己」來開啟,哪怕這紅顏只是一個沒有身體的聲音,也足夠滿足精神上的充實和亢奮。
片中人類與AI交互的渠道,如手機,電腦界面都是紅色,強調了科技感。
《她》令人感慨之處,在於「近未來」的設定(劇組還特意跑到上海陸家嘴和五角場取景OMG)。
AI可以把人類的認知和交互習慣模仿得惟妙惟肖,其中的愛情歷程,相識、熱戀、冷淡、吃醋、背叛乃至離去,與傳統的男女遊戲並無二致。
當然,紅色也是一個很危險的顏色。美國電影《理髮師陶德》的畫面中,紅色的出現就象徵了不詳。
擁擠嘈雜的人群是以深灰色調出現,甚至金髮少女也以灰白色出現,唯有鮮紅的血液在畫面中格外刺眼。
這正深刻地說明了主人公眼中的內心世界充滿著仇恨,利用灰色和紅色的強烈對比深化了電影的象徵性意義。
除了熱烈似火的紅色,黃色也是諸多色彩電影導演所青睞的顏色。
橙 黃
#具象:柿子、晚霞、肌膚、秋葉、土地
#抽象:愉悅、溫情、熾熱、明朗、歷史
黃色系可以取自橘子、晚霞、肌膚、土地,黃色也隨之被賦予了愉悅、溫暖、明朗等情緒性格。
黃色是映襯輕鬆、愛與希望的顏色。
第81屆奧斯卡獲得八項大獎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片,影片整體給人留下的色彩印象是黃色的。
幾乎所有色彩存在黃色的附著:大量的淺黃色建築、孟買人的黑黃膚色、黃色的服裝、金黃的陽光、黃色的燈光等。
黃色和它的相近色、互補色的相互關係,形成色彩節奏,一共構成豐富的畫面,傳達出多樣的訊息,引起觀眾多樣的情緒。同一色階上多種黃色一起形成影片的色彩結構,貫徹始終。
孟買是一處瀰漫著歷史色彩和宗教覆蓋的地區,導演將黃 色作為主色調,是源於大眾(包括他自己)對於孟買的普遍「黃色」印象,尋求普遍心理認同。
觀眾在黃色的引導下一齊來到孟買。可以說,導演有意識地塑造了「黃色」的孟買,這種意識是源於他久遠的對於孟買印象的無意識。
另一部經典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同樣選用了黃色作為影片後半段的主色調,奠定了溫情的氛圍。
影片前半部分色彩以青灰色等冷色係為主,表現了處於事業低谷的音樂家馬修的低落情緒。
然而,當深夜馬修發現孩子的作業中寫著對未來充滿夢想時,馬修的內心世界燃起了一種創作激情,畫面色彩也隨劇情發展轉換為溫馨的暖黃色。
經過馬修的熱心教育,音樂開啟了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的內心隔閡,此時電影畫面色彩也逐漸變得明快起來。
除了暖色調被廣泛應用外,冷色調也是不少文藝電影的經典色調。
綠 色
#具象:草地、軍隊、森林、國營
#抽象:中性、不溫不火、疏離、治癒、輕快
提起綠色,人們總是繞不開森林等植物的綠色,但綠色的出沒場景可不僅僅是圍繞著植物。
賈樟柯出道的時代,比起張藝謀、陳凱歌又晚了十幾年,出生於山西縣城的他,作品中也很少出現那種紅色的激情和黃色的厚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保持距離感的綠色,帶有記錄性的冷靜和緬懷。
無論是《站臺》、《二十四城記》亦或《山河故人》,導演多次用綠色來凸顯人物,那是七八十年代普通居民最常見的室內顏色,從臥室到國營工廠,墨綠色油漆塗在半人高的牆壁上,正好與童年的視線相吻合。
賈樟柯就是用這種粗糲的色調來凝固下中國人曾經的集體記憶。
藍色系
#具象:泳池、海水、藍天、寶石、星空
#抽象:憂鬱、夢幻、自由、理性、希望
波蘭籍導演《三色》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藍》,作品所要傳達的主題就是自由,其運用藍色的陰冷色調,為整個作品創造了一種整體上的憂鬱基調,通過藍色,將茱莉心中關於丈夫和女兒揮之不去的記憶營造出來。
比如女兒的棒棒糖、玻璃吊飾、泳池等都是藍色的,當畫面中傾瀉般出現藍色時,就代表著茱莉內心湧動著對失去親人的追憶,藍色在影片畫面中所佔據的面積是隨著劇情推進而減少的,代表她漸漸地接受新的生活,擺脫心靈的囚禁。
色彩的運用 (主要是藍色) 體現著導演對人物心靈變化的關照,是對人性關懷意識的體現,色彩在影片中的表意是這樣動人,仿佛在傾聽著導演對於人生不快樂命運深沉的詠嘆。
動作片也可以使用藍色作為主色調。《絕地戰警2》故事發生在邁阿密,一股外來的販毒勢力正在侵入邁阿密的毒品市場,為首的毒梟野心勃勃,意圖控制整個美國乃至歐洲的毒品交易,建立販毒王國。
影片中多處表現死亡的場景都選用了藍色調,冷色調的選用好像在訴說著死亡的冰冷與可怕。
影片通過色彩的漸變性調節功能,使觀眾從視覺心理上感受到一種漸進式情感體驗,其情感體驗自然而發,沒有衝突,最後獲 得震撼人心的審美效果。
無明確界限的黑白
如果說彩色是當代電影的精彩靈魂,那也有不少導演追尋黑白電影時期的純粹黑白色調。
百搭的黑白能夠呈現的內容更為複雜和多樣,可文藝,可恐怖,可復古,可迷幻。
影片《罪惡之城》講述的是在一個虛構的城市中,暴力摧殘了整個城市,警察被黑幫腐化的故事。
《罪惡之城》是一部讓人看完之後便會無法忘記的一部影片,黑白影像作為基底,在一些比較特別的地方施加奪目的色彩,避免黑白過於單調,而黑白顏色又容易使其他的色彩成為視覺中心點,起到強化視覺的作用。
在色彩選擇和應用方面,影片主色調為黑白,給人一種陰森感,使「罪惡之城」成為一座沒有藍色天空的城市,人們整日生活在黑暗的籠罩之中。
黑色的趨勢向後,是一切靜默的顏色,白色和其他顏色向前,凸顯著暴躁的氣氛和變動的可能。
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對色彩的熱衷無需贅言,《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長城》,他依賴於單一的純色來為角色和身份作註解。
常年被調侃「自帶油漆桶」的張藝謀,也就只有最新的作品《影》,跳出了粗暴的色彩標籤,改用更加高遠的水墨色,做一次更具韻味的審美升級。
正所謂「墨分五色」,張藝謀從水墨畫中尋得的創意,借鑑到場景和鏡頭處理上,濃淡乾濕,對應的不僅是亭臺宮闕,山水人物,別後也少不了顯而易見的中國元素。
太極圖的殺場、琴瑟和鳴的曖昧,同樣是黑色,最焦幹的用在權力和暴力的殺戮,最溼潤的則如似水的柔情。
當然,那些君臣身上的印染衣料歷史上並不存在,說到底這還舞臺化的虛構,或者說,把《影》看作是黑白版的《黃金甲》也未嘗不可。
假如張藝謀按照之前的習慣,把此片也拍成金甲琉璃菊花開,敘事上沒啥影響,卻少了「以柔克剛」、「明戰暗襲」等基於黑白色調對比的文化解讀。
細看《影》,其實也並非徹底的黑白影像,張藝謀還是保留了兩種不易察覺的色彩——肌膚的肉色和鮮血的紅色,大概唯此,才能銘記住那些年輕生命的犧牲,才算完成了權力系統的重啟。
相比備受歐洲影展青睞的安德森,蒂姆·伯頓則更為難得,既能打入好萊塢主流商業體系,同時又能保留自己對美學的堅持。
他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更是他風格的代表作品。所謂哥特系的顏色搭配,看似極簡,實則卻有著更嚴肅的文化投射。
伯頓為迪士尼等大廠打造的《愛麗絲漫遊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雖也色彩斑斕,但終究還是照顧了普通觀眾的理解能力,反倒是在主題更加沉重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裡,把對冷色調的偏愛與慘痛的戰爭史聯繫了起來。
佩小姐的孤兒們雖然有「特異功能」,能操縱空氣、火焰或機械,但他們更像是《X戰警》中的被歧視、邊緣化的變種人。
而真正把他們帶到現實中,與兇殘的成年人反派對決時,那些白色的骷髏,血紅的眼球,以及清冷的冬日,更多了份科幻的救贖意味。
畢竟「永遠活在某一天」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美好,藍天帶來的希望每晚都會被黑夜的絕望顛覆,傷感總與幸福一步之遙,孩子們想要見到第二天的陽光,總要經歷過前一晚的噩夢。
信手拈來的混合配色
熟悉色彩理論的小夥伴會對「對比色」、「飽和度」這些詞彙不會陌生。
電影中單純顏色的使用,已經不能夠滿足導演們的表達欲望,所以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在電影中大膽使用一些比較極端的配色。
《陽光燦爛的日子》對色彩的對立性語言進行大膽嘗試,通過畫面色彩上的對比安排以及色彩切換來獲得視覺張力。
整部影片在結構安排上,通過對立性色彩把故事情節分為前後兩部分。
在表達對五彩繽紛的美好生活追憶情節的時候,畫面彩色呈現的是明亮的暖色基調。
而電影後半部分則是歲月流逝,原來調皮的孩子都已經步入中年,電影鏡頭切換成黑白兩色來表現。
以《天使愛美麗》名揚天下的讓-皮埃爾·熱內,可算是法國影壇裡最熱衷「調出復古色」的導演了。
即便是最近一部作品《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跑去美國拍攝,仍然能在片中找出那種以濃鬱的紅、黃為主色調的法國風情。
再加上美國西部特有的藍、綠,更加適合這個「兒童公路片」的幻想主題。
熱內的作品並不算多,但從艾米莉到小斯派維,個個形象鮮明,創造了一個完整的美學空間。
色彩明亮而生動,情緒迷離卻不頹廢,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中,總是透著珍視生命的樸素情感。
有人喜歡復古色的低飽和色彩,那同樣也就有人喜歡亮眼的高飽和色彩。
有些人把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劇照進行了一番調色板般的色譜分析,他似乎就是為HD年代誕生的導演,高對比度、高豔明麗的色彩。
飽和的紅色、陽光的黃色和草綠色、配合天藍色和焦黃色,每一幀都美到無法呼吸。
我們再來康康,我們在看的安德森影片,其實看的都是這個顏色組合!
電影中不起眼的較真,無處不體現著導演的考究品味。他們將生活的顏色,戲劇美化地提煉出來,使每一幅電影畫面,都精緻得像一幅畫。
色彩是最好的象徵
無需累贅的語言
希望這個寒冷的冬天
我們可以過的多彩一些
色彩可是生活最大的導演喔~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電 影 中 的 高 級 配 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