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優媽看到一則傷心悲痛的新聞,湖南一名剛滿月的女嬰園園在外婆和母親的監護下在家中戴脖圈遊泳缺氧,最後不幸窒息身亡。
圓圓遊泳時,媽媽和奶奶並沒有時刻關注,孩子遊了十幾分鐘後,媽媽才把他從澡池裡抱出來。解開遊泳圈後,圓圓顯得特別乖巧安靜,沒有像平時一樣吵鬧。直到兩小時後,爸爸回來像往常一樣逗圓圓,發現孩子沒有任何反應,臉色蒼白,立馬送到醫院,可惜為時已晚。
孩子來的時候,因為家長太晚發現,狀況已經非常差了,沒有任何反應。被遊泳圈勒太久,導致多臟器的損害,經過幾番搶救,最後醫院跟家長商量,只能放棄治療。
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沒了,讓人惋惜又心痛。其實家長早一點發現小孩的不正常,及時給小孩做心肺復甦,按壓人中,及時送往醫院治療,也不會現在這樣一個慘痛的結果了。
嬰兒遊泳戴脖圈好嗎?別讓遊泳圈成為寶寶的「奪命圈」
嬰兒遊泳的好處已經被很多家長所認可,但寶寶還小,並不會自主遊泳,需要藉助嬰兒遊泳圈或者其他輔助工具,才能實現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遊泳。嬰兒遊泳戴脖圈好不好,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網上對嬰兒遊泳脖圈褒貶不一,各個育兒專家也對嬰兒遊泳脖圈的使用各抒己見。
育兒專家崔玉濤曾表示,嬰兒遊泳好處多,但不建議通過佩戴脖圈的方式讓寶寶進行遊泳,更多的希望寶寶能夠通過親子遊泳的方式得到鍛鍊。
但就目前來看,國內親子遊泳發展十分不成熟,有些嬰兒遊泳館根本無法滿足親子遊泳條件,因此,通過脖圈輔助寶寶遊泳還是較為常見的方式。
現在不少家長在嬰兒出生後幾天就讓他們戴著脖圈遊泳,優媽不太認同這種做法,由於寶寶的脖子很軟,所以他們遊泳時佩戴的脖圈可能會產生以下危害:
第一,脖圈充氣過多會引起寶寶頸椎部位的損傷。北京朝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海湧分析,孩子戴上脖圈後頭不能來回動,而脖子以下的身體卻在亂動,這時候頸椎和下邊身體相接部位的活動範圍特別大,就容易引起頸椎部位的損傷。
第二,寶寶脖子軟、皮膚嫩,套脖圈容易傷害寶寶稚嫩的頸椎和皮膚。由於脖圈的材質多為塑料,一些寶寶佩戴脖圈還可引起過敏。
第三,脖圈容易壓迫氣管,由於人的脖子上有頸動脈竇,若不小心被壓到,可發生壓力感受性反射,出現心率減慢、血壓下降的情況,嚴重者甚至休克。
如果必須要戴脖圈,怎麼戴對寶寶更有利呢?
必須大小合適
嬰兒用脖圈必須大小合適,不宜過大或過小。
過大容易使寶寶脫出,造成溺水;過小則容易壓迫頸部血管和頸動脈竇,一樣會發生危險。
用脖圈遊泳時,池水不宜過深
以寶寶雙腳可以觸到池底為好,這樣可以減輕頸椎的負擔。一次遊泳時間也不宜過長,以10-15分鐘為宜。
必須全程有大人監護
如果寶寶表情緊張或雙手亂抓,這時寶寶可能有些害怕,家長可以輕輕握著寶寶的小手安慰TA。
如果無效,應該中止遊泳。
對嬰兒來說,最好的遊泳方式是由大人抱著,用一側前臂託嬰兒的臀部,另一隻手輔助嬰兒的背部,貼緊大人身體下水。在水中,可以試試只拖著寶寶的臀部,或是雙手抱住腋下,儘量讓寶寶感受玩水的快樂。
在美國,嬰兒遊泳訓練比較普遍,因為私家遊泳池很普遍,但是罕有使用遊泳頸圈。一般都是父母手臂保護。優媽一位在美國長期居住的網友說,脖套遊泳圈在美國沒有賣的,那是因為美國的憲法把嬰幼兒的撫育和監護放在一個極端重視的位置,一切有可能損傷孩童的器具食品等,全部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和試驗。
在英國、日本以及香港等地區,也基本不存在嬰兒遊泳脖圈,一般都會用腋圈、浮力衣等。
如果寶寶出現危險後,到底該怎麼施救呢?
俗話說:看菜下飯,其實急救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要清楚寶寶溺水的狀態再救。有些寶寶溺水時間短,可能救上來沒什麼大礙,但讓人一通亂按可能就說不好了。
根據寶寶溺水被救上來之後的狀態,對應的急救措施如下:
1. 清醒、有呼吸有脈搏
打120,為其保暖,等待救援人員到來或送醫院。
2. 昏迷(呼叫無反應)、有呼吸有脈搏
打120,清理口鼻異物,側臥,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密切觀察其呼吸、脈搏的情況,必要時做心肺復甦。
3. 昏迷、無呼吸有脈搏
此時只需為其開放呼吸道,進行人工呼吸,脈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強。恢復呼吸後,可讓其側臥,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4. 昏迷、無呼吸無脈搏
立刻清理口鼻異物,開放呼吸道,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也就是進行完整的心肺復甦急救。同時撥打120,並持續做心肺復甦,直到患者呼吸脈搏恢復,或急救人員到達。
最後優媽想說,無論什麼保護措施也代替不了爸爸媽媽的眼睛和手臂,帶寶寶下水一定一定要注意安全!全程盯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