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宋的_宋偉剛 機器人 第二版  2015年 - CSDN

2020-11-22 CSDN技術社區

(轉載於e製造網)

第一部分全球 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

一、全球機器人行業重點企業股價趨勢

在研究機器人龍頭企業股價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企業的股價無論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還是在近幾年,都呈現上漲的態勢。從全球範圍看,機器人行業仍處於上升期。隨著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以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人口紅利耗盡,自動化大趨勢不可擋,也為機器人行業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1)近五年機器人四大龍頭企業股價呈漲勢

隨著全球經濟從2009年的谷底復甦,特別是全球範圍的自動化趨勢,近五年機器人四大龍頭企業股價呈上漲趨勢。與2009年年初比較,2014年年初庫卡股價5年上漲了近2倍;日本的安川電機與發那科也分別上漲3.2倍與1.6倍;ABB在近五年股價則上揚80%.

(2)安川與發那科近40年股價

日本機器人公司安川與發那科上市較早,我們可以通過其將近40年股價考察機器人行業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的發展趨勢。

安川電機是製造伺服、變頻器、工業開關及機器人的日本公司,創立於1915年,於1974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發那科公司是生產數控系統和工業機器人的著名廠家,1956年從富士通數控部門獨立,1976年上市。

這兩家公司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都有較為突出的成就,其工業機器人產品在日本甚至全球都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是日本主要的工業機器人企業。

我們以兩公司上市時間為基準點,通過與日經225指數對比,可以看出安川與發那科的40年股價雖然也有起起伏伏,但總體仍呈漲勢。

安川與發那科近40年的股價的成長期、調整期和再次成長期,分別對應日本機器人產業發展歷史的孕育與形成期、發展期和走向智能化時期。

 

 

二、全球機器人行業現狀與機器人行業發展階段

(一)、全球機器人行業現狀

1、行業發展:增長態勢延續

(1)預計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25萬臺從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工業機器人的銷量急劇下滑。201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逐漸由2009年的谷底恢復。

(2)預計到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容量2700億2012年全球機器人本體市場容量為53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容量按本體大約三倍算,估計1600億元。

(3)預計到2017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容量接近500億根據IFR數據,2012年全球個人(或家庭)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容量為73億元,公共服務機器人市場容量為208億元。目前看公共服務機器人產業化走在前面,市場容量更大。

2、全球機器人行業布局:日歐產業優勢明顯,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1)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與存量

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以中歐美日為主。日、美、德、韓、中五國存量佔全球比例達71.24%,銷量達69.92%.

截至2012年底,全球機器人累計銷量達到247萬臺。機器人平均使用壽命為12年,最長15年。估計現在全球機器人存量在120萬臺-150萬臺之間。

(2)全球工業機器人與工具機行業銷量的對比

工業機器人銷量佔工具機銷量比反映各國機器人使用情況。這個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國家機器人普及水平的提升。我們給出美日德中四國的機器人銷量佔工具機銷量比,從這個數據和歷年的變化趨勢看各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狀況。

美日德三國的機器人銷量佔工具機銷量比穩定在一定區間內(15%-25%),表明這三國的機器人銷量趨勢與工具機銷量趨勢基本一致,也表明機器人行業發展較為穩定。

中國機器人銷量佔工具機銷量比在2006-2011年間雖然有所提升,但仍然處於一個較低水平,5%不到。因此,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潛力還很大。

(3)主要國家/地區機器人技術優勢領域比較

美日歐在機器人行業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它們的優勢領域各不相同。

日本在工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方面優勢明顯,歐洲在工業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領域居於領先地位,美國主要優勢在系統集成領域,醫療機器人和國防軍工機器人。

 

 

3、全球機器人市場格局

在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機器人四大龍頭企業2012年收入佔比超過50%,是這一領域的絕對強者。

在機器人系統集成方面,除了機器人本體企業的集成業務,知名獨立系統集成商還包括杜爾、徠斯和柯馬等。

近年來,隨著服務機器人產業化趨勢顯現,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也有一系列企業湧現出來。

這些企業包括研製達文西機器人的直覺外科機器人公司和生產吸塵器機器人的IROBOT等。

4、應用領域:以汽車為主,向其他領域蔓延

從全球範圍來看,汽車工業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加上汽車零部件,約佔機器人裝機總量的40%.

其他領域的工業機器人應用量不斷增長,2011-2012年,應用於交流通訊的機器人增幅居前,為14%.

(二)機器人行業發展階段

1、機器人行業發展五階段

結合發達國家機器人行業發展經驗,我們將機器人行業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技術準備期、產業孕育期、產業形成期、產業發展期和智能化時期五個階段。美日歐機器人產業已完成前四個階段,目前處於智能化時期,而中國機器人產業還處於孕育期。

回顧全球機器人發展簡史,工業機器人早在1960年代就進入工廠。進入2000年,美國、日本等機器人大國已致力於研發更尖端的技術,機器人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期,正向智能化階段行進。

2、以美日為例,看機器人行業發展

美國是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國,但是隨著製造業產能轉移到亞洲,其工業機器人本體產業發展緩慢。日本機器人產業在80年代實現了對美國的反超,成為「機器人王國」.在這一部分,我們系統的梳理了美日工業機器人發展歷程,並回答了諸如「為何美國工業機器人本體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日本機器人產業與其社會經濟環境的關係」等重要問題。

美國是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地,但本體發展緩慢早在1959年,美國的UNIMATION公司就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UNIMATE。因為當時大家都想像著這個產業的前景非常好,有200多家公司開始做機器人(很像現在的中國)。

3、機器人行業發展與全球製造業轉移息息相關機器人行業發展,特別是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與全球製造業轉移息息相關,機器人替代人將是全球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部分將詳細闡述這一過程。

從產業角度來看,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轉移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但隨著發展中國家(如中國)人口紅利漸漸消失,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機器人替代是未來全球製造業的發展方向。當使用機器人的成本降低,以機器人替代人力更為划算時,這條軌跡也許會逆轉,製造業將部分回歸美國本土。

然而,由於很多製造業產業鏈都在中國,因此很難全部轉移出去。這些巨大產能未來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實現自動化。伴隨國內自動化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中國有望崛起幾家本體機器人企業。

一般一臺大型焊接機器人,初始購置成本200萬,10年折舊的話,一年20萬,一個月1.67萬。如果三班倒生產,相當於5-6個工人的工作量。一個工人淡季工資是3000-4000,旺季工資是5000-6000,即使淡季5-6個工人工資,也要最少需要將近1.2萬到1.5萬,旺季可能要3萬到3.6萬,全年合計要30萬,遠高於當年機器人折舊總額20萬。

 

 

4、第四次工業革命仍以機器人為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水力和蒸汽驅動的機械製造設備。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基於勞動分工的大規模電氣化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伴隨電氣和IT技術提升的製造業自動化水平提升。

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以信息地理系統為基礎,80%的創新由信息通信技術(ICT)推動。自動化、信息化是先進位造業的關鍵,機器人作為自動化技術的集大成者,仍然是工業4.0的最主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三、國外重點機器人企業及集成企業

在這一部分中,我們重點分析了國外典型的機器人企業,目的是通過剖析這些公司的特徵尋找中國未來機器人的龍頭企業。

(一)國外重點機器人企業的起源國外重點機器人企業最初起源於機器人產業鏈上下遊相關企業,如下遊應用的焊接設備、上遊的數控系統生產等。

最終上規模的機器人企業大都是以本體業務為核心,同時還有集成業務,甚至也做核心零部件業務的綜合型機器人企業。

(二)國外重點機器人本體企業這部分重點介紹了幾個機器人本體公司,包括德國的庫卡,日本的安川和美國的ADEPT.

1、庫卡:「最純粹」的機器人企業庫卡是德國機器人公司,世界領先的機器人製造商之一。2012年,庫卡總營收為145億元,其中,機器人本體業務營收為60億元,機器人系統集成營收為85億元。庫卡在2007年進行了業務重組,重組後庫卡的業務部分為機器人部和系統集成部,是「最純粹」的機器人企業。

2、日本機器人企業的經典案例安川電機安川電機是日本著名的電子機械工程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工程與信息技術。

安川電機的業務特點是各個業務部門之間可以相互配合。安川電機是典型的綜合型機器人企業,擁有包括上遊零部件生產的運動控制部門在內的機器人產業鏈上的各主要部門。

安川電機的MOTOMAN工業機器人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工業機器人之一;運動控制部提供各式運動控制、驅動裝置等,以實現高效率與高生產力的生產系統;系統工程為不同類型的工廠提供合適的機器人外圍設備構建,使得安川電機各個業務相互配合緊密。

2012年安川電機機器人本體部門收入佔總收入的36%,僅次於運動控制部的47%.

與庫卡類似,安川各業務變化趨勢顯示公司在不斷整合資源投入主要的運動控制和機器人部,其他業務比例不斷縮小。

3、Adept:碩果僅存的美國工業機器人本體企業Adept成立於1983年,產品主要包括AGV小車、SCARA機器人和DELTA並聯機器人。

前文將美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歷程時提到,美國工業機器人本體企業發展的並不好。ADEPT是美國碩果僅存的機器人本體企業,其主要產品AGV小車和DELTA並聯機器人技術非常先進,但是六軸關節機器人很少。

Adept收入主要來源於本體業務銷售。2012年,超過80%的收入來自於本體業務。這與其產品主要為自動化行動裝置或小型機器人有關。

 

 

(三)國外重點機器人集成企業國外做機器人集成業務的企業包括綜合型的機器人企業(如四大家族),也包括專門做機器人集成的企業(如杜爾、徠斯、柯馬等)。

2.國外機器人系統集成總結在國外綜合型機器人企業(包括本體、集成),以及純粹的系統集成商當中,系統集成業務規模最大的約100億元。而且這些大的系統集成商主要以汽車行業系統集成為主,通常與多家大型汽車企業綁定,承接其全球汽車產能的集成業務,而且通常專注於焊接、塗裝和總裝生產線的集成業務中的一種。

(四)國外重點機器人企業主要財務指標對比首先,毛利率與淨利率對比。

根據公開財務數據,國外機器人企業毛利率能達到20%以上,但淨利率很低。除了發那科超過20%的淨利率之外,其它幾家通常只有2-3個點淨利率。

發那科毛利率和淨利率比較高的原因包括兩個:一是發那科機器人的伺服系統和控制系統自製,且可以享受與工具機業務帶來的零部件協同帶來的規模效應;二是發那科還有大量的高毛利率的軟體業務,比如工具機CNC系統。

第三、市值規模與估值對比。

在機器人四大家族中,ABB和發那科市值規模進入千億俱樂部,最新市值分別達到3766億元和2039億元。ABB業務涉及領域多,主要為電力技術和自動化,不僅限於機器人。庫卡、安川市值規模達百億級,其中庫卡專注於機器人行業,安川還有自動控制業務。機器人集成企業杜爾市值規模也達百億級。美國機器人公司ADEPT市值規模相對較小,只有10個億。

國外企業經歷了成長期,估值均在20倍到30倍,主要是因為在國外機器人產業相對成熟。

但是不可低估未來幾年由於機器人技術突破,帶來估值大幅提升的機會。

四、機器人技術革命

(一)工業機器人技術革命(1)現階段機器人仍是生產線輔助設備,核心設備仍是工具機現階段工業機器人技術發展仍然很不成熟。在現有的生產模式下,工具機仍然是最核心、最基礎的設備,是工作母機;機器人用於人工替代,只是生產線上面的輔助設備。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相對於工具機,機器人佔生產線總成本的比例還比較低。考慮到這點,也許機器人本體的產值只能無限接近工具機產值。

2012年,全球工具機產值5590億元,機器人本體產值有530億元,加上集成約1600億元,約佔工具機產值的29%.在中國,這一比例更低,只有11%,未來有很大提升空間。

隨著自動化大趨勢的發展,機器人將取代工具機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的基礎。但這發生的前提是工業機器人技術得到突破,克服現有的問題。

(2)工業機器人技術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工業機器人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1)智能化。智能化就是機器人的操控將越來越簡單,很多東西機器人就能自主判斷,不需要人示教,不需要高級的技術人員操作。智能化也就是傻瓜化。

(2)柔性化。現在的機器人是一個單臂的機器人,就不能像人手那樣靈活。如果雙臂機器手技術得到突破。這種機器用在工廠裡,基本可以代替人做所有的工作。像現在單臂的機器人在裝配線上就沒法用,協調性達不到要求。

(3)安全性。現在的機器人,由於技術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很容易對人造成傷害。

(4)低成本。工業機器人由於現在成本還很高,如果想打造很智能化的東西,成本很高就賣不出去,需要通過上規模降低成本。

(5)技術融合。機器人技術將類似於80年代的手機、90年代的網際網路、2000年代的行動裝置,經歷一個技術融合的過程。未來的機器人技術將在通信、感知、處理、移動、意識、操作這六個方面突破。

(6)BAXTER機器人與雙臂機器人Baxter機器人:Baxter與其它工業機器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精度和速度降低,但是適應性和安全性增強。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成本低。此外,Baxter還被認為類似於PC機,能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軟體升級。但整體而言,Baxter機器人還處於試驗階段。

雙臂機器人:ABB和安川等機器人企業正在研製雙臂機器人。雙臂機器人可以從事傳統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事,如精細的組裝等。符合機器人往更智能化、靈活化方向發展。由於大量使用高端傳感器,成本很高,尚未大面積使用。

(二)服務機器人未來爆發式增長1.谷歌的大動作谷歌近期收購了在人工智慧、機器人、機械手臂、設計等領域有所專長的八家機器人公司。谷歌此次收購更注重機器人的軟體方面,因為谷歌認為機器人項目還需要在軟體和傳感器等地方取得突破,而硬體層面的問題,比如機動性、手和腳的動作,都已經解決。

在完成對一系列機器人公司的收購後,谷歌又斥資32億美元收購NEST.NestLabs是世界領先的智能家居生產商,由iPod之父TonyFadell創立。Nest有兩款智能家居產品,智能溫控器和智能煙感器。Nest的核心技術包括算法、傳感器等,用戶體驗運行於雲網絡。

谷歌斥資32億美元收購Nest,是其歷史上規模第二的收購,標誌其正式進入家庭自動化市場。據估計,到2019年美國家庭自動化市場將達到164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另外,近期谷歌還斥資約4億美元收購了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

2014年是機器人行業的拐點之年:今年是國內機器人行業整合之年,從近期慈星股份與固高合作控制器,新時達收購眾為興就可以知道這個趨勢;也是機器人本體國產化加速之年,因為控制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今年有望實現重大突破;更是低端產能自動化需求擴張之年,長三角、珠三角的低端製造業的自動化市場會被引爆。

機器人屬於高科技行業,產業鏈各個環節都保持較高毛利率:除國產機器人本體由於關鍵零部件成本較高,毛利率出現負值之外,機器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保持比較高的毛利率水平,其中以醫療手術機器人毛利水平最高接近或超過70%.

估計2017年機器人伺服電機及驅動市場容量52億:目前國內機器人使用的伺服電機及驅動還是以國外供應為主,但是埃斯頓、廣數、匯川等企業伺服電機進展較為順利,2014年可能實現較大突破。

估計2017年機器人控制器市場8.8億:機器人控制器是國內比較拿手的,國產化門檻不高,例如有慈星股份和固高的合資公司,以及新時達收購的眾為興,估計2014年國產控制器會放量。

估計2017年機器人減速機市場46個億:減速機儘管只是單純的機械件,但是還是最難的一塊,真正要實現國產化需要點時間。

六、機器人行業投資思考

機器人產業鏈存在投資機會:國內機器人行業的廣闊發展前景,必然給二級市場都帶來很好的投資機會。從機器人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應該關注能夠突破關鍵零部件、機器人本體的企業,以及具有跨領域集成能力的集成商。

經濟型本體概念:具有研製桁架機器人、SCARA機器人、桌面機器人,以及低成本六軸通用機器人能力的上市公司或擬上市公司。包括博實股份、新松等。

關鍵零部件概念:具有研製關鍵零部件能力的上市公司或擬上市公司,例如,華恆焊接、秦川發展等企業研製減速機;匯川技術、英威騰、科遠股份、華中數控等研製伺服驅動器。

有競爭優勢的系統集成商:到目前為止國內機器人企業當中能賺錢的還是以系統集成商為主,儘管系統集成商上規模比較困難,仍然看好具有跨領域能力,以及有能力提升項目標準化程度的系統集成商。例如,新松、博實股份、雷柏科技等。

機器人前沿技術概念:國內機器人行業處於創新活躍期,有可能在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視覺技術,以及人機互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比如,紫光股份在語音識別等方面有優勢。

中國機器人市場

(一)中國 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速增長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重要市場。2011年中國機器人出貨量達到2.3萬臺,佔全球出貨量的13.8%,全球排名第四,同比增速達51%.2004-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複合增速為29.7%,2009-2012年複合增速達到71.9%.

2012年國內機器人裝機量達到近2.7萬臺,相較上年增長19.5%,高於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的預測及與相關國內行業內人士交流,2013年增速預計達到20%-30%.

2012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存量已突破10萬臺,僅次於日、美、德、韓,佔世界存量的8%.

目前,相對美、日、韓等國而言,國內機器人密度還是很低,2011年數據僅為每萬人21臺,不到世界平均的每萬人55臺。即使剔除不可比因素,國內機器人密度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表明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二)國外機器人廠商搶灘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是未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近年來增長迅猛。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以ABB、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機器人企業佔據中國機器人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90%的機器人市場份額中,ABB、發那科、安川機電、KUKA四大家族共佔57.5%.之後的三大廠商OTC、松下和川崎重工共佔16%.而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市場份額相對較小,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市場佔有率8%,個體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

機器人本體最好的還是歐洲的產品,以庫卡最為頂級,ABB機器人國產化之後,質量有所下降。日本的安川、發那科、那智不二越、松下等,與歐美產品相比較,屬於質優價廉型,更加符合中國客戶需求。韓國現代機器人,主要用於現代集團內部的現代重工和現代汽車,外銷相對少一些。

安川和發那科等日本機器人企業對中國市場非常重視。以安川為例,最開始和首鋼合作機器人本體,近期又與杭州凱爾達合作機器人本體。而且這幾年安川在國內市場布局做得非常好,幾乎每個重要市場都有辦事處。如果未來國內沒有企業能做好本體,估計國內機器人市場主要是日本企業佔據大部分份額。

機器人四大家族都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但是真正意義上研發和生產都實現本土化的只有ABB,其它如庫卡、發那科等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化。國外機器人企業在搶佔市場的同時,為國內機器人行業培養了人才,以及較為完善的供應商體系。

(三)國內機器人行業現狀

機器人產業鏈包括核心零部件生產、機器人本體製造、系統集成以及行業應用四大環節。

目前我國機器人企業真正能賺錢的業務是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沒有真正國產化,造成國產機器人本體成本遠高於國外同行,很難上規模。

2.國內機器人成本高於國外

國產機器人本體成本遠高於國外同類產品,特別是減速機,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的價格的將近5倍。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價格也顯著高於國外同類產品。

3.現階段國內機器人行業類似於美國50-60年代

現階段國內機器人行業類似於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機器人產業剛剛興起,眾多企業進入機器人行業。不同的是美國當時機器人技術是世界領先的,現在中國機器人技術明顯落後於西方已經相對成熟的技術水平。

二、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方向

(一)國產機器人本體未來發展路徑

現階段國內機器人廠商在高端領域不能直接與國外企業競爭,國內機器人的成功之道在於打通上下遊產業鏈,生產經濟型機器人本體,尤其要突破減速機等關鍵零部件。

國產機器人本體成功路徑--打通上下遊產業鏈

國產機器人本體的「成功五要素」:國內機器人本體要發展的好,在「伺服系統」、「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減速器」,以及「應用和集成技術」這五大領域至少要有2-3個是擅長的。

這五大核心技術被稱為機器人本體的「成功五要素」.國產機器人本體要發展的好,在這五大領域至少要有2-3個是擅長的。首先伺服系統和控制器這兩塊要吃透,然後在核心算法方面需要做到比較好。高精度機械傳動(即減速機)可以採用外購。應用和集成可以本體企業自己實施,也可以給集成商來完成。

 

 

2.打通上下遊產業鏈--「核心零部件」

(1)國內機器人各核心零部件現狀現階段雖然核心零部件國內有企業研製出來,但是技術方面與國外有差距,還需要突破,特別是減速機。

伺服電機歐美品牌最高端,日本企業的質量也很好,整體來講國外供應商可選擇比較多,議價能力相對弱一些。國內伺服電機進步最大的是埃斯頓、廣數和匯川技術。

控制器是國內企業比較拿手的,目前國內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有固高、眾為興、埃斯頓、廣數等企業,也有哈工大、北航等科研院所。

(2)在所有關鍵零部件中,減速機國產化是重中之重。

全球減速機市場容量估計100多億,RV減速機和諧波減速機按數量看,兩者是6:4,RV減速機主要用於20公斤以上的機器人關節,諧波用在20公斤以下機器人關節,RV減速機由於組成零件更複雜,承載強度更高,難度要比諧波減速機大,而且RV減速機生產線投資規模遠大於諧波減速機。世界範圍內RV減速機企業主要包括納博特斯克、Spinea和住友,以納博特斯克為主;諧波主要是Harmonic.

考慮到國內工藝水平以及企業經驗欠缺,估計未來減速機實現國產化之後,在使用壽命和精度方面仍然會與國際一流產品有一定差距。

(3)國內機器人本體企業突破關鍵零部件有兩種思路。

思路一:走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路線,國內南京埃斯頓、廣州數控等企業利用原來在工具機數控系統和伺服系統方面的經驗,自主研發機器人控制器和伺服系統。

思路二:走深度合作路線,即打通機器人產業上下遊。埃夫特等企業,聯合上遊關鍵零部件廠商,如固高、南通振康等,共同突破減速機等關鍵零部件。

3.打通上下遊產業鏈--「機器人本體」

與國外類似,國內許多機器人廠商起源於上下遊相關產業,且大多在近5年內進入機器人行業。另外,與國外不同的是,新松機器人和博實股份起源於科研院所轉型,是我國進入機器人行業較早的企業。

(1)國內外機器人企業關注點不同中外機器人企業關注點不同:國外企業更關注前沿技術的發展,國內企業關注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以及在低端產能行業中尋求規模突破。

(2)經濟型本體是主要發展方向在國內外對機器人行業的關注點不同的情況下,經濟型本體是國產機器人本體現階段發展方向,包括低成本的六軸通用機器人和三、四軸專用機器人。從廣義上來講,可以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都算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實現人工替代。

由於國外機器人行業伴隨汽車行業的成長,而且汽車行業對機器人精度、效率和穩定性要求都非常高。在汽車領域,國內企業短期不能和國外企業競爭。因此,國內企業應側重開發應用於汽車產業以外一般製造業的經濟型機器人。

(3)可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從廣義上來講,可以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都算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實現人工替代。以AGV為例,一臺普通標配的AGV可以抵三個搬運工和一個司機加一臺運輸車,人工替代效果明顯。從2010年開始,國內AGV市場需求成倍增長,預計2014年國內AGV的需求量將達到5萬臺,是2010年的10倍,總裝機量將達到25萬臺,成為全球AGV第一大消費國。目前AGV應用最多的是汽車行業,其次是3C行業。

新松機器人的優勢不僅僅在系統集成比較強,而且在嘗試各種類型的自動化設備,新松的AGV已經是拳頭產品,未來可以把其它專用機器人和可編程的自動化設備發展起來,比如真空清潔機械手,以及自動碼垛設備等。

4.看好能研製本體的機器人企業我們長期看好能研製出適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本體的機器人企業,因為機器人本體是自動化技術集大成者,在機器人產業鏈上議價能力最強,可以有效整合上遊零部件企業和下遊系統集成商。

從國外機器人企業發展經驗來看,通常既有本體和零部件,又有集成業務的機器人企業規模會比單純做集成,或者只有零部件業務的企業規模要大很多。機器人本體是自動化技術的集大成者,在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上面佔據最為重要的位置,有最大的議價能力。機器人本體企業可以利用這種優勢地位,整合上遊零部件企業和下遊系統集成企業。

當然,研製機器人本體只完成1/3的工作,還需要將機器人本體,與工藝和集成技術結合起來,才能最終滿足客戶需要,建立穩固的競爭優勢。

據專家估計,目前家用掃地機器人在國內的滲透率只有0.4%,而同類產品由於進入美國市場的時間要比中國早的多,從2001年至今已經過了12年的發酵,美國現在滲透率達到了16%,因此,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

(二)系統集成商「天生」規模小

我國系統集成商現狀

(1)國內主要集成企業與國外同行營收規模對比

國外系統集成商因為專注於機器人普及率高,且目前系統集成需求最大的汽車行業,通常與汽車廠商有長期合作關係,營收規模可以做到接近100億。以柯馬為例,其在中國的客戶也主要是汽車企業,不僅有外資汽車客戶,也包括長安、奇瑞和江淮等國內客戶。

國內集成企業與國外同行相比較,發展時間較短,而且在汽車領域通常競爭不過國外集成商,因此,規模相對小很多。

(2)國內主要集成企業與國外同行對比

國外大型系統集成商通常是在某種工藝裡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例如杜爾在汽車塗裝生產線集成方面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當然杜爾也拓展了系統集成以外的業務,比如清潔和過濾系統。

國內系統集成企業通常並不局限於某種工藝,但是主要專注於某個行業。只有集成能力最強的新松,可以跨出汽車行業拿到其它行業的很多訂單,當然新松除了系統集成業務,還有物流與倉儲成套設備和交通自動化系統等業務。在業務多元化方面,新松和杜爾類似。

(3)國內系統集成商的比較優勢

然而,與國內本體廠商面對國外企業強大的競爭不同,國內系統集成商卻擁有本土的許多比較優勢,包括渠道優勢、價格優勢、工程師紅利等。

2.系統集成商「天生」規模小

四大因素決定集成商規模小系統集成項目是非標準化的,每個項目都不一樣,不能100%複製,所以比較難上規模。能上規模的一般都是可以複製的,比如研發一個產品,定型之後就很少改了,每個型號產品都一樣,通過生產和銷售就能大量複製上規模。而且由於需要墊資,集成商通常要考慮同時實施項目的數量及規模。

(1)系統集成商是以人為核心的訂單型企業

系統集成商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現場安裝調試人員,銷售人員負責拿訂單,項目工程師根據訂單要求進行方案設計,安裝調試人員到客戶現場進行安裝調試,並最終交付客戶使用。幾乎每個項目都是非標的,不能簡單複製上量。

系統集成商實際是輕資產的訂單型工程服務商,核心資產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安裝調試人員,因此,系統集成商很難通過併購的方式擴張規模。

(2)系統集成商需要墊資

系統集成的付款通常採用「3331」的方式,即圖紙通過審核後拿到30%,發貨後拿到30%,安裝調試完畢拿到30%,最後剩10%的質保金。按照這樣一個付款流程,系統集成商通常需要墊資。

一般來講集成商資金壓力不會太大,但是如果幾個項目同時進行,或者說單個項目金額太大,就會存在資金壓力,畢竟集成商很多業務也是外包,需要付給供應商貨款,有的外購件是要求貨到付款。

三、製造業低端產能自動化趨勢是國產機器人的機會

(一)中國是製造業大國,製造業效率亟待提升

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2012年,製造業增加值接近20萬億,接近美國的兩倍。但是中國製造業人均產值只有美國的一半,說明國內生產效率明顯低於發達國家。

中國製造業處於轉型與升級階段。一方面,製造業尋求效率與柔性製造;另一方面,隨著人力成本上升,製造業企業開始尋求機器人替代人。

(二)普及機器人是提升製造業效率的有效途徑--日本經驗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製造業總產值、GDP的增長都停滯了。但是人均製造業產值和人均製造業增加值等數據仍保持增長,說明在製造業員工數量減少的情況下,通過普及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提高自動化程度,大幅提升了勞動生產率。

(三)「低端產能」的中國機會

相對於汽車行業,我國所謂「低端產能」巨大。2012年汽車整車加零部件的行業產值4.67萬億,而食品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陶瓷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業和醫藥製造業等五個行業產值合計就有8.8萬億,幾乎是汽車行業的兩倍。另外,電子器件行業2011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約2300億,遠高於汽車行業的1400億。這些汽車以外的所謂「低端產能」自動化需求起來之後,肯定會超過汽車行業。

(四)國產經濟型機器人適用於「低端產能」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市場上應用於高端產能的關節型機器人(即通用六軸機器人)所佔市場份額仍較大,但是增長幅度有限。後期有增長潛力的是應用於低端產能的經濟型機器人,如SCARA機器人、並聯機器人等。

近兩年機器人需求旺盛的幾個應用領域

前面主要從行業角度分析機器人的需求情況,撇開行業因素,從具體應用領域來看,近兩年需求快速增長的領域,包括工具機上下料(包括鈑金)、碼垛與搬運、打磨與噴塗,以及鑄造等

(五)國內製造業自動化改造費用估算

(1)未來國內整體自動化市場容量測算通過估算國內製造業產能自動化改造的進程,預計我國2020年自動化集成市場容量將達到1763億元。

根據產業調研的情況,一般3-4個億營收規模的製造企業,通常需要1000萬-2000萬的自動化改造費用。因此我們按4%(3.5億:1500萬)的比率,估算我國製造業自動化改造費用。

考慮到有些行業的自動化改造不能做到完全的機器人替代,而且實施自動化改造需要時間,我們預計到2020年國內製造業產能自動化改造率達到60%.

2012年國內主要製造業總的營收規模大概20萬億,假設不同的行業未來年增速8%-15%不等,預計到2020年國內主要製造業總的營收規模達到46萬億。

根據以上條件,我們可以估算出,2017年我國製造業自動化改造費用為1153億元,2020年將達到1763億元。

(2)國內機器人市場容量預測

2012年我國機器人本體市場達到48億元,加上集成,機器人市場容量總計達到192億元。

結合行業專家分析,我們預計中國機器人市場未來10-20年均增長率為20%-30%.

機器人是製造業自動化改造的重頭。到2020年,機器人市場容量預測量為1234億元,佔總的自動化改造費用估算量的70%,因為有部分自動化改造不需要用到機器人。

四、國內機器人行業近期突破方向與未來發展階段

(一)產業鏈各環節的突破思路

我國機器人產業近期需要在關鍵零部件、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等三個方面都要有突破。

在關鍵零部件突破中,有兩種思路,包括自製和與外部企業深度合作,減速機國產化是重中之重;在本體方面,我們長期看好能夠突破關鍵零部件的本體企業,國產本體短期突破方向在於低端產能的自動化替代,長期來看還是要往高端發展。國內系統集成商相對國外具有比較優勢,發展方向包括兩個:一是在體量比較大的應用領域做深做專,伴隨下遊企業成長而成長;二是有跨領域作業的能力,通過跨領域拿單上規模。

(二)未來3-5年可能的突破點及主要方向

關鍵零部件:關節零部件有望實現重大突破,特別是RV減速機和諧波減速機,預計RV減速機需要3-5年時間,但是諧波減速機可能更快。伺服電機可能通過海外併購的方式實現突破。

低成本六軸通用機器人:目前看諧波減速機國產化應該時間不會太長,小型六軸通用機器人可能很快研製出低成本本體。而且從全球機器人應用從汽車向其它行業擴散的趨勢來看,小型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近期國內機器人企業在小型機器人領域進展較快。大型機器人需要等RV減速機先突破。估計未來5年內會出現營收規模5-10億的六軸通用機器人企業。

四軸以下專用機器人:隨著國內「低端產能」自動化需求增加,桁架機器人、SCARA機器人、DELTA並聯機器人和桌面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將迅速增加。能夠研製出上述四軸以上專用機器人的機器人企業有望在未來5年內實現5-10億的營收規模。

可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類似於AGV的其它可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適用於國內「低端產能」.

醫療機器人:國內服務機器人將是未來幾年國內機器人行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特別是醫療機器人方面已經取得較大進展,例如哈工大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機器人將在兩年內實現臨床,其它如康復機器人也有望很快實現產業化。

其它機器人前沿技術: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處於創新活躍期,創業型機器人企業可能在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視覺技術、人機互動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的突破,取得世界領先的成果。

(三)國內機器人行業長期發展的三個階段

現階段我國機器人行業處於行業興起階段,我們預計未來5年仍這一階段,國內機器人行業高速發展。之後隨著全球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逐漸走向成熟。我們預計15年後國內機器人行業蓬勃發展,屆時機器人將走入家庭,服務機器人出現爆發式增長。

機器人製造正在迎來生機勃勃的「大時代」.目前已有知名投資機構大膽預言--「做多機器人」.

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機器人製造業正逐漸獲得長足發展。包括谷歌、ABB集團、安川電機株式會社在內的全球多家巨頭豪擲重金以參與機器人製造業,相關公司股票走勢機器人中國建築機器人製造概念股受到熱捧,多隻股票今年以來漲幅喜人。

數據顯示,全球 工業機器人應用數量持續增加,同時人類製造業崗位數量下降。哈奈特認為,這提醒我們科技板塊的投資價值--機器人製造應同創新性硬體、社交移動消費者及雲計算協作一起,成為2014年的大投資主題。鑑此,他在報告中建議投資者「做多機器人,做空人類」.

2013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頒布《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機器人產業推到了公眾的視線內。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10年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轉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壓力,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並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也許過不了多久,機器人將像PC一樣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迎來發展良機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將在哪裡?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將目標鎖定在中國。該聯合會2013年11月中旬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從2005年到2012年,中國內地機器人銷售量平均每年增加25%,2012年已達到2.3萬個。該聯合會預測到2016年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市場。

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在其網站發布《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配套產業集群,到2020年要力爭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工信部要求圍繞市場需求,選擇汽車、船舶、電子、民爆、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突破核心技術。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指導意見的發布顯示了國家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視,並為未來中國機器人的產業化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和利好。

實際上,我國的機器人研發起步並不晚,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介紹,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研發機器人;1985年,工業機器人被列入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計劃研究重點;1990年,工業噴漆機器人PJ-1如期完成。這是我國第一臺噴漆機器人。與此同時,其他幾種機器人的樣機也順利完成,並分別在一汽、二汽和南京汽車廠建立了自動噴漆生產線、駕駛室焊接線、弧焊工作站等應用示範點。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重,新增勞動力逐年下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激增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來機器人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擠或者替代傳統勞力,而且機器人生產效率極高,產業的發展會將人類文明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程度,同時也推動勞動者向高端轉移。

從國外尤其是機械製造強國日本的機器人行業發展情況來,勞動力成本升高也是促使其機器人產業大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從各個層面來看,中國的機器人發展都已經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

面臨多重挑戰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要想做大做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著多重挑戰,比如缺乏核心技術等。

作為機器人的主要組成部分,工業機器人70%~80%應用於危險和精度要求較高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生產,其次是電子、化工、裝配等行業。但是全球範圍內,工業機器人應用範圍最廣的領域還是集中在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同時在3C行業等普通製造業中的應用需求也在成倍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突破4萬臺,增長速度很快。而且專家預測,2014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將超過日本。但另外一個現實則是,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比例偏低,僅為6%,而日本則是33%、美國為16%、德國為14%.

一方面是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另一方面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還沒有形成,大部分依靠進口。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金額為5.28億美元,進口數量比2009年增長130%,進口金額增長69%;貿易逆差4.7億美元。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金額為8.66億美元,進口數量比上年增長62%,進口金額比上年又增長了64%;貿易逆差上升到7.35億美元。

據統計,2012年世界機器人市場銷量佔據前十位的均為國外品牌。其中,發那科、安川、KUKA、ABB「四大家族」穩居前列,銷售數量分別高達3900臺、3850臺、3470臺、3200臺。而我國很少有達到年產200臺機器人的企業。

日、美等國外機器人巨頭在機器人研發行業擁有40年以上的豐富經驗,與此同時,作為典型的資金技術密集行業,國外企業的規模效應也必然帶來效率。而我們自己的機器人企業還沒有達到量產的水平,效益自然無從談起。

據悉,201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為9500臺,以每臺30萬元為平均價格,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不到30億元,離規模化、批量化、產業化尚有一段距離。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如果沒有達到50億~100億元,很難形成一個產業。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機器人產業化投資力度顯然不夠,研究與產業發展存在脫節現象,難以形成真正的產業競爭力。

另外從產業政策的角度來看,我國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產業發展缺乏戰略層面規劃,難以適應現階段產業化加速發展的要求。

因此,國家亟須在機器人產業上有一個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對整個機器人產業進行全面細緻的扶持,從而扭轉當前的貿易逆差。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重,新增勞動力逐年下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激增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來機器人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擠或者替代傳統勞力,而且機器人生產效率極高,產業的發展會將人類文明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程度,同時也推動勞動者向高端轉移。

從國外尤其是機械製造強國日本的機器人行業發展情況來,勞動力成本升高也是促使其機器人產業大發展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步入工業化後期,維持經濟增長亟須提高效率與推動創新。與此同時,80年代人口增長率低於0.8%,勞動力短缺使製造業用人成本快速上升,促使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補充和替代人工勞動。因此,1980年成為日本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元年。跟據日本機器人協會的統計數據,工業機器人銷售額由1980年的769億日元增加到1990年的3023億日元,複合增長率31.5%.反觀當前我國現階段國情與日本上世紀80代初期相似。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從各個層面來看,中國的機器人發展都已經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

面臨多重挑戰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要想做大做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著多重挑戰,比如缺乏核心技術等。

作為機器人的主要組成部分,工業機器人70%~80%應用於危險和精度要求較高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生產,其次是電子、化工、裝配等行業。但是全球範圍內,工業機器人應用範圍最廣的領域還是集中在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同時在3C行業等普通製造業中的應用需求也在成倍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突破4萬臺,增長速度很快。而且專家預測,2014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將超過日本。但另外一個現實則是,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比例偏低,僅為6%,而日本則是33%、美國為16%、德國為14%.

一方面是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另一方面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還沒有形成,大部分依靠進口。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金額為5.28億美元,進口數量比2009年增長130%,進口金額增長69%;貿易逆差4.7億美元。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金額為8.66億美元,進口數量比上年增長62%,進口金額比上年又增長了64%;貿易逆差上升到7.35億美元。

據統計,2012年世界機器人市場銷量佔據前十位的均為國外品牌。其中,發那科、安川、KUKA、ABB「四大家族」穩居前列,銷售數量分別高達3900臺、3850臺、3470臺、3200臺。而我國很少有達到年產200臺機器人的企業。

日、美等國外機器人巨頭在機器人研發行業擁有40年以上的豐富經驗,與此同時,作為典型的資金技術密集行業,國外企業的規模效應也必然帶來效率。而我們自己的機器人企業還沒有達到量產的水平,效益自然無從談起。

據悉,201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為9500臺,以每臺30萬元為平均價格,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不到30億元,離規模化、批量化、產業化尚有一段距離。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如果沒有達到50億~100億元,很難形成一個產業。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機器人產業化投資力度顯然不夠,研究與產業發展存在脫節現象,難以形成真正的產業競爭力。

另外從產業政策的角度來看,我國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產業發展缺乏戰略層面規劃,難以適應現階段產業化加速發展的要求。

因此,國家亟須在機器人產業上有一個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對整個機器人產業進行全面細緻的扶持,從而扭轉當前的貿易逆差。

相關焦點

  • 遛狗機器人原理_csdn遛狗 - CSDN
    在SLAM 理論中,第一個問題稱為定位(Localization),第二個稱為建圖(Mapping),第三個則是隨後的路徑規劃。通過機器視覺的映射,機器人可以通過複雜的算法同時定位並繪製出位置環境的地圖,通過 SLAM 技術可以有效解決規劃不合理,路徑規劃無法覆蓋所有地區,導致清潔效果一般的問題。
  • 新松機器人 營業收入_新松機器人軟體 - CSDN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崇楷資本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概況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2012年7月,安川電機海外首個機器人生產基地落戶常州武進高新區,該基地將用最新的設備生產用於汽車相關製造的溶解用機器人。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設計產能12000臺套機器人/年(含控制系統),年銷售6億元人民幣。基地已於2013年6月投入生產。安川電機2015年重磅推出了「輔助脊髄損傷患者步行的機器人」ReWalk,為脊髄損傷患者帶來了福音。
  • tof在掃地機器人_tof - CSDN
    在SLAM 理論中,第一個問題稱為定位(Localization),第二個稱為建圖(Mapping),第三個則是隨後的路徑規劃。通過機器視覺的映射,機器人可以通過複雜的算法同時定位並繪製出位置環境的地圖,通過 SLAM 技術可以有效解決規劃不合理,路徑規劃無法覆蓋所有地區,導致清潔效果一般的問題。
  • igm機器人系統 - CSDN
    到了50年代後期開始了機器人樣機的研究工作。1968年成功地試製出一臺深水作業機器人。1971年研製出工廠用的萬能機器人。早在前蘇聯第九個五年計劃(1970年一1975年)開始時,就把發展機器人列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綱領之中。
  • 機器人 雜誌 - CSDN
    再加上一個4區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它是唯一一個聚焦於醫療機器人方向的SCI期刊。加之作為關乎生命的醫療和先進機器人學科的交叉,鄙人私自認為這個方向很有潛力,影響力也勢必蒸蒸日上,所以放在第二軍團。如果覺得自己夠水平,這四個該投哪個,相信已經很清楚了吧?
  • 送餐機器人找不到餐桌?這家機器人公司被第二大客戶告了
    近日,服務機器人公司穿山甲(871049)因為生產的送餐機器人出現問題,被2015年的第二大客戶告了。雖然訴訟最終達成和解,但穿山甲機器人要付出60萬元賠償的代價,而且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的「大帽子」也戴在了頭上。這家從2013年中開始轉型做服務機器人的機械企業,在轉型路上走得並不輕鬆。
  • 機器人分揀的地理知識_視覺分揀機器人 - CSDN
    2020年以來,新基建概念大熱,其三大方向更是與機器人產業密切相關。第二步:你想要什麼樣的機器人?建模是關鍵我們要設計的第一個機器人,是一條可以自由轉動的機械手臂。, base ) % 定義機械臂為機器人的底座% 添加第二、三隻連杆body2 = rigidBody( body2 ); jnt2 = rigidBodyJoint( jnt2 , revolute );body3 = rigidBody( body3 );jnt3 = rigidBodyJoint( jnt3 , revolute );setFixedTransform(jnt2,dhparams
  • 簡單掃地機器人的用途是什麼意思_掃地機器人 - CSDN
    掃地機器人市場這幾年發展很快,除了越來越多新品牌的加入,規劃式掃地機器人漸成主流,掃拖一體設計也比較普遍,實體遙控器消失,智能操控明顯升級,使用體驗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但從最終的產品價格來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為此我們找來目前市面上熱度比較高的五款掃地機器人,通過詳細的對比評測看看它們在到底存在哪些差異。
  • 發那科機器人控制櫃結構圖 - CSDN
    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產品、應用等展示與交流,將重點展示國內外高端機器人設備、集成系統和應用方案,精彩詮釋智能製造,為中國製造開路引導。 深圳市泰達機器人有限公司 LabPainter II 防爆式噴版機/MaxPainter 模塊式智慧機器人噴塗系統泰達機器人是中國領先的噴塗系統集成商,專注於在工業表面處理領域,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機器人解決方案。
  • 發那科機器人的優缺點_發那科機器人 - CSDN
    所有裝配夾具和工具客戶均可以用Solidworks自行創建調用;第二步:Robotworks選取工具,然後直接選取曲面的邊緣或者樣條曲線進行加工產生數據點;第三步:調用所需的機器人資料庫,開始做碰撞檢查和仿真,在每個數據點均可以自動修正,包含工具角度控制,引線設置,增加減少加工點,調整切割次序,在每個點增加工藝參數;第四步:Robotworks自動產生各種機器人代碼
  • 捷克機器人減速器_機器人robot一詞是在由捷克作家首先提出的 - CSDN
    2、市場規模:增速快,空間廣闊   (1)當前服務機器人市場銷量:增速快   根據IFR2013年世界服務機器人統計報告,服務機器人2012年總銷量為301.6萬臺,總銷售額為46.2億美元。   (2)未來預估服務機器人市場:五百億美元級別   IFR報告預期,從2013年到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將以年均6%的速度增長,中國是這一增長趨勢的領跑者,年均增長率達15%。
  • 搬運機器人分為_搬運機器人分為哪幾種 - CSDN
    1、北京極智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極智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快速發展的「機器人網際網路+」公司,以智能物流為切入點,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專注打造極具智能的機器人產品。歐鎧2016年最新研製的產品是一款現代智能倉儲搬運機器人,名為「小精靈」。
  • 機器人考級一級知識點_機器人考級考試三級 - CSDN
    而2017年在英國,政府要求學齡5歲以上兒童必須學編程,並將編程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而中國現在開始抓,還不晚,算是緊跟世界潮流。除了編程,還有2個名詞也很火,那就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編程、機器人、人工智慧,似乎成了未來孩子的基本技能,就像過去的英語、數學一樣,變成孩子早教必修的「科目」。
  • 工業機器人自動分揀概念_分揀機器人 - CSDN
    --------------------- 作者:ml_lsc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u011421866/article/details/73292141 版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連結!
  • 分揀 整理 機器人 零件_視覺分揀機器人 - CSDN
    4、機器人專用作業系統(1)VxWorks,VxWorks作業系統是美國Wind River公司於1983年設計開發的一種嵌入式實時作業系統(RTOS),是Tornado嵌入式開發環境的關鍵組成部分。國內已有幾家數控系統企業紛紛進入工業機器人產業,走在最先的廣州數控,自2006年起規劃研製工業機器人產業,已走過8個年頭。藉助自身控制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產品生產積累的經驗,已完成工業機器人系列化的全自主開發,產品覆蓋了3~200kg,功能包括搬運、工具機上下料、焊接、碼垛、塗膠、打磨拋光、切割、噴塗、分揀、裝配等。
  • 樂高海底機器人圖片大全_樂高機器人 - CSDN
    1956年 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對智能機器的看法: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後30年智慧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 百度機器人度秘哪裡找_圖靈機器人使用秘鑰 - CSDN
    很明顯採用深度學習來構建聊天機器人的技術研發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技術手段也好,實際系統效果也好,都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參考文獻:[1]Lifeng Shang, Zhengdong Lu, and Hang Li.2015. Neural responding machine for short-text conversation.
  • 智能鑄造機器人應用_鑄造管理軟體 - CSDN
    」;2015年日本發布《機器人新戰略(Japan’sRobot Strategy)》,縱觀這些主要國家的發展戰略,機器人技術及應用已成為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的「必爭之地今年(2016年)4月,我國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作出總體部署,推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 與在央視與機器人索菲亞對話_索菲亞kd文件 - CSDN
    第三章:第二次浪潮期-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工智慧進入了第二次浪潮,其中代表性的工作是1976年蘭德爾·戴維斯(Randall Davis)構建和維護的大規模的知識庫,1980年德魯·麥狄蒙(Drew McDermott)和喬恩·多伊爾(Jon Doyle)提出的非單調邏輯,以及後期出現的機器人系統。
  • 新松協作機器人榮獲2020機器人創新排行榜首位!
    近日,中科院旗下《網際網路周刊》、eNet研究院共同評選的「2020機器人創新排行榜」新鮮出爐,新松協作機器人排行榜首。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機器人成為了繼汽車和計算機之後的又一種大型基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