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松機器人 營業收入_新松機器人軟體 - CSDN

2020-11-23 CSDN技術社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崇楷資本

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概況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1959年UNIMATION公司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其機械結構也成為行業的模板。其後,UNIMATION公司被瑞士STAUBLI收購,並利用STAUBLI的技術優勢,進一步得以改良發展。日本第一臺機器人由KAWASAKI從UNIMATION進口,並由kawasaki模仿改進在國內推廣。

工業機器人是指應用於工業領域的多自由度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主要由上遊核心零部件、中遊工業機器人本體組裝以及下遊系統集成構成。其中控制器、伺服系統及精密減速機是機器人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

工業機器人產業對中國至關重要,整個產業鏈上中下遊市場空間高達千億元,應用範圍遍及製造業各個細分領域,對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其他產業快速發展有重要意義。

在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技術上的核心和難點就集中在了上遊生產商,即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成本和利潤也集中在了這一領域,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佔到了整個機器人本體的70%以上,所以誰掌握了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技術和能力,就佔領了機器人產業的最高點,擁有很高的定價權。

目前在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中,上遊核心零部件的供應基本被國外廠商所佔據,國內廠商大多集中在中遊的機器人本體組裝和下遊的系統集成,承擔系統二次開發、定製部件和售後服務等附加值低的工作,使得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巨大潛力帶來的產業紅利被國外產商佔據。

國外工業機器人巨頭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因此他們在零部件成本上擁有先天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另外他們往往能以巨大的採購量和籤署排他性協議獲得比較優惠的採購價格,而國內的中小企業在進口核心零部件時,往往要以高出國外廠商近3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的價格購買伺服電機。

工業機器人成本構成及產業鏈毛利率,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諮詢整理

隨著我國製造業的發展,特別是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製造業和摩託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工業機器人的裝配量將會穩固上升。此外,我國的建築業、採礦業、鐵路和公共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和工程機械、建築機械市場的擴大也將對工業機器人產業起到推動作用。

建築工程機械的結構件多為焊接件,為提高焊接質量和效率,滿足市場的需求,目前許多工程機械廠商紛紛要求採用機器人進行焊接。

工業機器人行業現狀與趨勢

自2009年以來,全球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逐年增長。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存貨為194.6萬臺,預計2018年達到232.7萬臺。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高達28.5萬臺。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還預測,未來三年內全球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保持近15%的增長速率。

2012-2018全球工業機器人存貨量走勢,資料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2012-2017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及同比增長,資料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

1.日本發那科(Fanuc)

FANUC是日本一家專門研究數控系統的公司,成立於195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家,佔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FANUC於1959年首先推出了電液步進電機,在後來的若干年中逐步發展並完善了以硬體為主的開環數控系統。

自1974年,FANUC首臺機器人問世以來,FANUC致力於機器人技術上的領先與創新,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由機器人來做機器人的公司,是世界上唯一提供集成視覺系統的機器人企業,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既提供智慧機器人又提供智能機器的公司。

2008年6月,FANUC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裝機量突破20萬臺機器人的廠家;2011年,FANUC全球機器人裝機量已超25萬臺,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2.瑞士ABB(Asea Brown Boveri)

ABB是一家瑞士-瑞典的跨國公司,集團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1988年創立於歐洲,1994年進入中國,1995年成立ABB中國有限公司。2005年起,ABB機器人的生產、研發、工程中心都開始轉移到中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ABB全球第一大市場。

ABB集團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14.5萬名員工,2014年全球銷售收入約400億美元,在華銷售收入約58億美元。ABB在中國擁有研發、製造、銷售和工程服務等全方位的業務活動,員工1.9萬名。在中國大陸設有38個子公司和100多個辦事處。

ABB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廣泛應用於汽車製造、食品飲料、計算機和消費電子等眾多行業的焊接、裝配、搬運、噴塗、精加工、包裝和碼垛等不同作業環節。

3,日本安川電機(YASKAWA)

安川電機創立於1915年,總部位於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1999年4月,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註冊成立,註冊資金3110萬美金,公司位於上海市黃河路21號鴻祥大廈12樓。2012年7月,安川電機海外首個機器人生產基地落戶常州武進高新區,該基地將用最新的設備生產用於汽車相關製造的溶解用機器人。

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設計產能12000臺套機器人/年(含控制系統),年銷售6億元人民幣。基地已於2013年6月投入生產。安川電機2015年重磅推出了「輔助脊髄損傷患者步行的機器人」ReWalk,為脊髄損傷患者帶來了福音。

ReWalk作為外骨骼狀機器人,不採用力傳感器和肌電傳感器,而是採用通過可以定位穿戴者的身體重心進行步行的獨創性計算程序算法,從而實現步行自然化和穿戴簡便化,在歐美已實現商品化,可幫助因為脊髄損傷造成的下肢麻痺患者實現站立和步行。

患者在指定醫院接受使用訓練(基礎訓練20小時,應用訓練最低20小時)後,便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4.德國庫卡(kuka)

庫卡(KUKA)是世界工業機器人和自動控制系統領域的頂尖製造商,總部位於德國奧格斯堡。KUKA機器人公司在全球擁有20多個子公司,其中大部分是銷售和服務中心。KUKA在全球的運營點有: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韓國,臺灣,印度和歐洲各國。

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是德國庫卡公司設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0年,是庫卡公司在德國以外設立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海外工廠。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位於上海市。庫卡機器人的品牌代言人是桌球運動員蒂姆波爾。

2015年,庫卡推出首款輕型工業機器人LBRiiwa,LBRiiwa是一款具有突破性構造的7軸機器人手臂,其極高的靈敏度、靈活度、精確度和安全性的產品特徵,使它特別適用於柔性、靈活度和精準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電子、醫藥、精密儀器等),可滿足更多工業生產中的操作需要。

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現狀分析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從80年代「七五」科技攻關開始起步,在國家的支持下,通過「七五」、「八五」科技攻關,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機器人操作機的設計製造技術、控制系統硬體和軟體設計技術、運動學和軌跡規劃技術,生產了部分機器人關鍵元器件,開發出噴漆、弧焊、點焊、裝配、搬運等機器人;其中有130多臺套噴漆機器人在二十餘家企業的近30條自動噴漆生產線(站)上獲得規模應用,弧焊機器人已應用在汽車製造廠的焊裝線上。

但總的來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的水平和國外比還有一定的距離,如:可靠性低於國外產品;機器人應用工程起步較晚,應用領域窄,生產線系統技術與國外比有差距。

2013-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實現高速增長,銷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各國之首。 中國自2013年開始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2016年銷量約為8.7萬臺,佔全球比重為30%,接近於歐洲和北美銷量之和。國內製造業「機器換人」需求旺盛,預計工業機器人銷量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7-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從11.5萬臺增至21萬臺,年均增速約為25%,佔全球比重將從33%提升至40%。隨著我國製造業升級改造的趨勢越發明顯,機器換人的潮流為工業機器人產業提供充足的市場空間。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至13.8萬臺,連續五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冠軍。

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已達13.8萬臺,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預計為25%左右,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超過21萬臺。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最大消費市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正在迚入加速成長階段,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我國未來工業機器人銷量會維持20%左右的增速。

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未來保持20%左右的增速,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3.8萬臺,國產品牌銷量佔比約為32.8%,假設到2020年國產品牌產量佔比達到50%,則2020年產量約為20萬臺。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出2017-2020年工業機器人產量CAGR為15.12%,測算得2018/2019/2020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為15.09/17.37/20萬臺。《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2020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密度目標達到150臺/萬名工人。

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68臺/萬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約為7.24萬臺,則根據密度目標估算得2020年產量約為15.97萬臺,由此計算出2017-2020年工業機器人產量CAGR為6.8%,測算得2018/2019/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為14.00/14.95/15.97萬臺。

以2018-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15/17/20萬臺為基準,以每臺工業機器人15萬元均價估算,2020年市場空間達300億元。

但在中國工業機器人13.8萬的銷量中,外資品牌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國內自主品牌機器人在銷量上有所增加,但所佔份額仍然較少。

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仍然被外資品牌佔據主要部分,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1.外資機器人推動市場高速發展

據CRIA與IFR初步統計,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繼續增長,全年累計銷售14.1萬臺,同比增長58.1%,增速創歷時新高。其中,國產機器人銷售3.78萬臺,同比增長29.8%;外資機器人銷售10.3萬臺,同比增速71.9%。

與上年相比,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增速基本穩定,外資品牌銷售增速明顯加快增速。外資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73.2%,比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

2.多關節機器人首次成為國產機器人的主力機型

從機械結構看,2017年多關節機器人在中國市場中的銷量位居各類型機械人雄踞首位,全年銷售9.1萬餘臺,同比增長66.6%,與上年相比增速也明顯加快;其中國產多關節機器人銷售形勢喜人,銷量首次超越坐標型機器人,成為首要機型,全年累計銷售1.6萬臺,同比增幅達到35.5%。

但由於外資多關節機器人銷售加速,,國產多關節機器人在同類型機器人市場中的比重由2016年的21.5%回落至17.5%。

坐標機器人銷售總量超過2.12萬臺,銷量同比增長15.4%,增速較上年加快。SCARA機器人在各類機型中增速最高,銷量成倍增長。並聯機器人銷量自2013年來首次同比下降,降幅為3%。

3.搬運與上下料依然是推動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的重要領域

從應用領域看,搬運和上下料依然是中國市場的首要應用領域,2017年銷量超過6.3萬臺,同比增長57.5%,增速較上年明顯回升,在總銷量中的與2016年持平。焊接與釺焊機器人銷售3.5萬臺,同比增長56.5%,增速大幅度提高。裝配及拆卸機器人銷售2.8萬臺,同比增長71.2%。

此外加工機器人銷量實現成倍增長,但由於基數較小,對整體推動作用不明顯。總體而言,2017年中國市場各結構的機器人銷售均有提高,增長主要由搬運上下料機器人驅動。

預計2017-2020年國內本體市場規模由272億元增至427億元。工業機器人種類繁多,根據應用功能和技術性能的不同,單臺售價差異較大,從十萬元至百萬元不等。以全球工業機器人均價為參考,假設每年降價幅度為5%(規模化生產和技術進步),推算出2017-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本體銷售額分別為272億元、315億元、364億元和427億元,年均增速約為18%。

工業機器人的顯著特點

1.可編程。 生產自動化的進一步發展是柔性啟動化。工業機器人可隨其工作環境變化的需要而再編程,因此它在小批量多品種具有均衡高效率的柔性製造過程中能發揮很好的功用,是柔性製造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擬人化。 工業機器人在機械結構上有類似人的行走、腰轉、大臂、小臂、手腕、手爪等部分,在控制上有電腦。此外,智能化工業機器人還有許多類似人類的「生物傳感器」,如皮膚型接觸傳感器、力傳感器、負載傳感器、視覺傳感器、聲覺傳感器、語言功能等。傳感器提高了工業機器人對周圍環境的自適應能力。

3.通用性。 除了專門設計的專用的工業機器人外,一般工業機器人在執行不同的作業任務時具有較好的通用性。比如,更換工業機器人手部末端操作器(手爪、工具等)便可執行不同的作業任務。

4.綜合性。工業機器技術涉及的學科相當廣泛,歸納起來是機械學和微電子學的結合-機電一體化技術。第三代智慧機器人不僅具有獲取外部環境信息的各種傳感器,而且還具有記憶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圖像識別能力、推理判斷能力等人工智慧,這些都是微電子技術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密切相關。

因此,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必將帶動其他技術的發展,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水平也可以驗證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技術的發展水平。

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技術趨勢

目前,工業機器人技術正朝著模糊控制、智能化、通用化、標準化、模塊化、高精化、網絡化及自我完善和修復能力等方向進行研發。

首先,模糊控制是利用模糊數學的基本思想和理論的控制方法。對於複雜的系統,由於變量太多,用傳統控制模型難以正確描述系統的動態,此時便可以用模糊數學來處理這些控制問題。未來機器人的特點在於其具有更高的智能。

隨著計算機技術、模糊控制技術、專家系統技術、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和智能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工作能力將會突破性的提高及發展。

第二、工業機器人的組件及構件實現通用化、標準化、模塊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三、隨著製造業對機器人要求的提高,開發高精度工業機器人是必然的發展結果。

第四、目前應用的機器人大多僅實現了簡單的網絡通訊和控制,如何使機器人由獨立的系統向群體系統發展,使遠距離操作監控、維護及遙控是目前機器人研究中的熱點之一。

最後,機器人應該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避免因為突發狀況導致的生產停頓。當出現錯誤指令時應該自己進行報警或調試;當元器件損壞時可以自我進行修復。

我國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相關政策

1、國家政策支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開始加大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投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的「自動化技術」領域,重點攻關支持視覺、控制理論與方法研究、裝配系統等多個領域的智慧機器人研發。2010年以後,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門先後出臺政策,促進產製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智能裝備產業。

在2012年,出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發展「十二五」規劃、智能製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設立智能製造裝備發展專項資金,通過引導地方政府和社會化資金,重點支持關鍵智能部件、焊接加工等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研製及產業化。項目通過審核後,再安排研發補助資金。

比如,2014年上市公司機器人(股票代碼300024)的數位化生產車間項目被列入專項,擬補助金額2000萬元,佔到該項目開發總金額的20%。在2013年12月,工信部出臺了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對伺服驅動器等關鍵技術的財政扶持力度,支持關鍵智能部件等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研製及產業化。

在2015年,《中國製造2025》將機器人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在2016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攻克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重點突破減速器、專用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控制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五大關鍵零部件的技術壁壘,發展弧焊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等10類產品。

2016年12月,工信部制訂了《工業機器人行業規範條件》,加強工業機器人產品質量管理,從綜合條件、企業規模、質量要求、研發創新能力、人才實力等方面對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和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企業提出要求。

具體國家相關政策如下:

實施時間:2012年

國家部門:國務院

政策法規名稱: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內容介紹:明確表示將加大對智能製造的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對伺服驅動裝置等技術與裝置研發投入力度,推進系統集成和成套。重點支持智能技術、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製造成套裝備的研發、產業化和應用推廣。

實施時間:2012年

國家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

法律法規名稱: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內容介紹:工業機器人,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實施時間:2015年

國家部門:國務院

法律法規名稱:中國製造2025

內容介紹: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已由國務院於2015年5月公布。規劃提出了中國製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實施時間:2016年

國家部門:工業和信息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

法律法規名稱: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內容介紹:規劃提出了產業發展五年總體目標: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同類水平,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滿足市場需求。並從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應用取得顯著成效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

2、地方政府扶助

隨著國內用工成本不斷攀升,企業「機器換人」需求強烈,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國工程院市場的一項市場調查顯示,被調查企業中,64.2%的企業具有強烈意願,有14.5%的企業正在做「機器換人」準備,而目前,中國每萬名製造業工人擁有36臺機器人,僅是德國和日本的十分之一,潛在需求空間極大。

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機器換人」,廣東、浙江、上海、湖北、黑龍江等地區均已出臺支持工業機器人應用的相關財稅補貼政策。其中,廣東省在省「工業與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機器人發展專題資金,2016年安排金額3.6億元,給予一定比例的採購價格補貼。深圳市政府每年出資5億元專項資金,補助機器人等智能產業;東莞市政府給予企業購買國產機器人15%的補助,鎮一級還有20%、30%、50%不等的配套補貼。在浙江省,省級財政已累計安排近6億資金支持「機器換人」技術改造,出臺工業機器人購置獎勵補貼政策,省與地方1:2配套,購置工業機器人按價格10%補貼。

3、民間資本參與

機器人相關產業基金層出不窮。瀋陽、上海、東莞、青島等各地方紛紛成立產業基金。根據天津網信息,為了加快聚集智能製造全球資源,搶抓智能科技產業先機,濱海新區政府、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渤海銀行、北京星河世界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發起成立了總規模 300 億元的智能科技產業母基金;長沙市政府與清科集團、風雲資本、華民資本等共同成立長沙智能製造產業投資基金,規模為 100 億元。

工業機器人企業競爭分析

1.國內市場競爭狀況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指出,機器人是伴隨著近年遭遇迫切轉型需要的製造業而為中國公共輿論關注的,被寄以了替代勞動力、提升製造業乃至工業水平等厚望。機器人市場存在國際四大巨頭壟斷(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而國產機器人技術含量不高、使用成本及維護成本雙高等行業現狀。

以格力和美的集團為代表的眾多傳統製造企業,為應對人工成本上漲帶來的影響,均不約而同地投資購買或自行研發智能化設備,以「機器換人」。

不同的是,中小企業通常只有能力購買,而大型企業有能力做研發。像格力與美的這樣的區域標杆型企業,通常會在政府的引導下走得更遠:巨額投入以謀取在市場上搶下一塊份額。

以機器人行業發達的順德為例,2015年上半年有安川電機機器人投資10億元與美的合作開發電機機器人項目、瑞士ABB與利迅達開展技術合作、德國庫卡在中德工業服務區建設工程中心、日本川崎重工與隆深合作設立機器人培訓中心。

國際機器人巨頭的進入還帶動了科凱達高壓線機器人等10多個機器人項目落戶。在眾多機器人項目落戶情況下,上半年順德有5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推動機器人應用。

2.企業加大投資

2015年8月4日,美的公布了機器人產業戰略並與日本安川電機合資設立兩家子公司。兩家子公司分別面向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

其中,廣東安川美的工業機器人有限公司,總投資2億元,註冊資本1億元,美的以現金出資佔註冊資本的49%,廣東美的安川服務機器人有限公司,總投資2億元,註冊資本1億元,美的以現金出資佔註冊資本的60.1%。

同一天,格力向首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記者團,開放了自動化生產車間的參觀,高調公開了其自主研發機器人的最新進展。格力可以在5年內實現裝備製造的世界領先。在鈑金噴塗分廠的衝壓自動化線上,一排桔黃色的六軸機器人排列整齊,正靈活揮動「手臂」抓取零部件。

這些六軸機器人來自瑞士ABB集團,但這條由機器人及相關設備組成的生產線是由格力自主設計研發。該機器人本體是外購的,但整個集成方案核心內容是格力自己在做。

格力自2011年實施「機器換人」開始,相繼成立了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技術研究院、自動化設備製造部等部門自動化研究生產部門共擁有生產和研究人員約2000人。格力要在5年內實現裝備製造的世界領先水平。

目前,格力已自主研發近100種自動化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注塑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等10多個領域,擁有20多項設計專利。截至2014年12月31日,自動化設備製造部累計產出設備1660臺,工裝1482套。

我國主要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廠商為新松、埃斯頓、埃夫特、新時達、拓斯達、廣州數控等企業;其中新松、埃斯頓、拓斯達工業機器人年產量均超過9000臺,新時達有一個年產能為10000臺的新工廠在建。

行業競爭壁壘

1.國際企業份額壟斷

報告顯示,2016年,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庫卡(KUKA)佔據了全球58%的份額,其他國際知名品牌也分別在全球有超過4%的份額,相比之下,國內機器人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較低,合計9.7%。

國內也是一樣,同年,「四大家族」佔據了國內57.4%的市場份額,國產品牌只有大約32.8%,不過相比起2015年的25%,國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根據國家制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目標,在2017-2020年年間,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將達到10 萬臺,六軸及以上機器人5 萬臺以上。如果該目標順利完成,則意味著2017-2020年間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銷量複合增速將達到37%。

2.核心零部件缺失

伺服系統是工業機器人主要的動力來源,主要由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編碼器三部分組成。伺服含義為「跟隨」,指按照指令信號做出位置、速度或轉矩的跟隨控制。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用伺服系統主要被國外品牌壟斷,其中日系約佔50%,歐美品牌30%,臺灣品牌及大陸企業均只有10%。

日系企業包括安川、三菱、三洋、歐姆龍、松下等公司,主要是小型功率和中型功率產品;歐美系包括西門子、博世力士樂、施耐德等公司,在大型伺服具有優勢地位;國產主要包括匯川、臺達、埃斯頓等公司,主要為中小型伺服。

整體上看,我國伺服電機與日系和歐美依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現為:大功率產品缺乏、小型化不夠、信號接插件不穩定、缺乏高精度的編碼器,這些也是國內伺服系統未來要攻光的主要方向。

行業SWOT分析

1.影響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國內產業政策支持

2016年4月,國家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1年)》。《規劃》提出,五年內形成我國自己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並列出了針對性的主要任務。一是推進重大標誌性產品率先突破;二是大力發展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三是強化產業基礎能力;四是著力推進應用示範;五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

中國機器人行業處於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國家政策紅利凸顯、資本市場助推的機遇疊加期,機器人產業鏈上遊零部件、中遊本體製造及系統集成、下遊應用領域的投資潛力巨大。

協作機器人發展迅速

在2017年11月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展覽和技術展示傳遞出行業發展的多個新動向:小型化、輕量型、協作機器人正在成為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新趨勢,中小企業借力協作機器人邁向工業4.0成為推動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人機協作將更精準助力智能製造。

2016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2,300臺,同比增長109.09%;市場規模達3.6億元。2014年至2016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及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95.79%和68.94%。

下遊製造業企業產業升級的需求

當前發達國家的許多製造業企業已經實現了精細化生產,從生產、檢測到倉儲、包裝,全程採用自動化設備,以保障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相比之下,我國製造業企業多數仍處於自動化的早期階段,以粗放型發展模式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產品穩定性也有較大的待改進空間。

隨著未來人們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我國工業製造也將朝著集約化、智能化的方向進行產業升級,自動化程度將會越來越高,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亦將會逐步釋放。

2.影響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自主創新能力還需加強

儘管我國基本掌握了本體設計製造、控制系統軟硬體、運動規劃等工業機器人相關技術,但總體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缺乏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成果和創新理念,缺乏面向企業及市場需求的問題依然突出;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方面的技術差距尤為突出,長期依賴進口。

企業成本壓力大

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依然難以改變,企業成本壓力大。2015年約有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主要供應商是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美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大,比之於外企,國內企業要以高出近4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的價格購買伺服驅動器,企業的盈利能力不容樂觀。

產量跟不上銷量

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各企業需求量很大,但是企業的產量還是遠遠不夠。即使龍頭企業瀋陽新松2016年營業收入達到了20.3億元,但與安川、發那科、庫卡等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的外企來比,仍然偏小。

3、行業未來發展的機遇:

機器人產量連年增長,市場廣闊可為

2017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13.6 萬臺,同比2016 年增長了92%。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較低,預計未來5-8年間,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平均增速將超過20%。

從密度上來說,我國製造業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68臺/萬人,接近於全球74臺/萬人的平均水準,但是依然低於歐洲的99臺/萬人,遠低於日本(303臺/萬人)和韓國(631臺/萬人)的水平。

2016年,中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為28.8%,和韓國的數據接近(29.3%),所以,報告認為,中國應該以韓國為比較對象,估算我國未來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機器換人

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慢慢弱化,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東南亞其他國家轉移。印度為吸引外資制定了較中國更為優惠的政策措施,而其專業人才的質量也不在中國之下,兩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很激烈。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促進關鍵崗位機器人應用,尤其是在健康危害和危險作業環境、重複繁重勞動、智能採樣分析等崗位推廣一批專業機器人。近年來,「機器換人」熱潮正在席捲廣東、江蘇等製造業發達地區。

4、行業未來發展面臨著挑戰

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滯後 中國機器人價格不佔優勢

工業機器人研發是一件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硬體、軟體、算法、應用等領域。其中,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是機器人的核心部件。目前工業機器人的生產規模仍然不大,多數是單件小批量生產,關鍵配套的單元部件和器件始終處於進口狀態,一臺進口的減速器約佔機器人總成本的35%。受制於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難以「自主」,成為制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機器人企業蜂擁而上產業有過剩隱憂

大量企業看好工業機器人市場,蜂擁而上造成國內工業機器人惡性競爭,使得國內生產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利潤降低甚至無利潤可圖,最終制約國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

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研發模式不科學

造成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原因是,雖然中國有近百家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究生產的高校院所和企業,但是各家研究過於獨立封閉,機器人研發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術重複研究,浪費大量的研發經費和研發時間;國內多數企業熱衷於大而全,一些具有較好的機器人關鍵部件研發基礎的企業紛紛轉入機器人整機的生產,沒能形成工業機器人研製、生產、製造、銷售、集成、服務等有序、細化的產業鏈。

相關焦點

  • 新松協作機器人榮獲2020機器人創新排行榜首位!
    近日,中科院旗下《網際網路周刊》、eNet研究院共同評選的「2020機器人創新排行榜」新鮮出爐,新松協作機器人排行榜首。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機器人成為了繼汽車和計算機之後的又一種大型基礎產業。
  • 新松公司「松果Pro」商務機器人全球首發
    新松公司「松果Pro」商務機器人全球首發 2018-08-21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外觀設計與功能設置雙重「輕量化」是智能商務時代商用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即外觀更靈巧,操作更簡單。新松公司通過優化算法,軟體升級開發,新型材料的研發和使用等方式,在保證產品精準有效運行的同時,使「松果Pro」擁有35KG的「魔鬼」身材。
  • 中國機器人巨頭,年營收35億,力壓新松機器人
    不過,在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汽車行業,有八成以上的機器人為外國品牌。這也就意味著,國產機器人品牌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隨著國內對機器人行業的愈發重視,近年來我國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機器人企業,比如新松機器人、新時達機器人等。據了解,新時代機器人隸屬於新時達集團,是一家高品質機器人供應商。
  • 人機互動協作效率超高 新松協作機器人
    為打造全球機器人領域全方位溝通平臺,共建世界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新生態,共塑世界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新生態,共塑各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2017年8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共同主辦「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
  • 新松機器人,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比如:和鄧亞萍玩一把桌球
    新松第二代桌球機器人龐伯特還記得在第一季中,新松雙臂協作機器人與擁有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調酒皇后比拼分層調酒,並且以精準度和穩定性贏得了人機大戰的勝利在第二季收官的這一場先鋒盛典中,眾家高科技人工智慧產品集於一堂,由新松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桌球機器人龐伯特也在電視節目上首次亮相。在節目中,龐伯特與「世界乒壇皇后」鄧亞萍老師以及同樣繼承了她超強基因的兒子林翰銘之間進行了一場深度的「親密接觸」,翰銘更是在現場與龐伯特打的不亦樂乎。什麼是龐伯特的「智」?
  • 新松公司總裁曲道奎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曲道奎博士跟隨老師蔣新松院士率先投入到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發展道路中,擔任國家「863」計劃機器人課題組組長,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機器人自主核心技術研究;排除萬難帶領一批科技工作者創業,將30多人的實驗室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全球產品線最全的機器人企業;突破技術壁壘,帶領團隊實現機器人批量出口,改寫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曲道奎博士將青春與熱血全部付諸於機器人產業,始終站在行業最前端
  • 新銳國產焊接機器人排名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機器人在新型的工業時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中應用的最廣泛的就要數焊接機器人了,焊接機器人哪個品牌好?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焊接機器人排名情況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年營收超27億
    根據新松機器人發布的2019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為27.45億元,淨利潤為2.93億元。從營收數據上看,新松機器人的體量並不是很大,甚至不及網際網路巨頭的零頭。但在衡量一家企業的時候,並非只看營收,還要看其社會貢獻等。新松機器人的貢獻在於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核心技術,進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 2015中國機器人行業最具潛力上市公司TOP10排行榜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跨界轉型炒作概念,在機器人領域曇花一現,真假難辨的機器人概念股。  實際上,真正能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爭得一席之位的機器人概念股屈指可數,我們結合國內機器人上市公司的業績、產業布局以及綜合實力等盤點出了2015年中國最具潛力的上市公司十強。  一.
  • 國產機器人龍頭加碼半導體領域自動化
    上述三個項目建成後,年預計可實現年均營業收入約10.05億元、11.90億元、1.8億元,合計達到23.75億元。而去年公司全年營收27.45億元,此次擴產項目若達成目標將增加營收85%。應用半導體,新松已走在前列目前新松研發的真空機械手已批量應用於北方華創、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等企業。
  • 國內四大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淨利/總資產排行
    2017年,工業機器人將進一步普及,銷售額有望突破147億美元。  近期,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紛紛披露了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從相關數據來看,得益於機器人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各廠商的營收數據較去年同期表象亮眼。
  • 全國冠軍足球機器人的 「瀋陽基因」
    足球場上,一個機器人隊員被撞摔倒,站起來需要多少時間?機器人世界盃中國賽上,有機器人隊員回答:「對不起,我自己站不起來!」瀋陽城市學院的機器人隊員現場展示:不到2秒鐘,甚至更快!  「這次比賽贏得不容易,讓我們懂得了團隊合作、彼此信任的重要性。更要感謝我們背後強大的支持,讓我們擁有了登上更大舞臺,努力拼搏的自信。」
  • 機器人可當保姆能看家(組圖)
    本報訊 (記者杜一鳴、通訊員王德忠)4月26日,在位於渾南新區的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成果展現場,一款65英寸的雷射電視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款引領第四代電視革命的雷射電視計劃6月份投產,有望成為全運會指定播放產品。
  • 國產「腦控機器人」走向家用,填補腦機接口商業化應用空白
    目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日益成熟,曾經只存在於科幻作品當中的「腦控機器人」正在走出實驗室,進入尋常百姓家。近日,在第十七屆國際裝備製造博覽會上,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機器人」)發布了新產品腦波控制機器人I型和II型,分別面向醫院與家庭用戶。
  • 機器人足壇「頭號玩家」誕生記
    10個人 5個類人機器人類人足球機器人是機器人家族皇冠上的明珠,它涉及人工智慧、自動控制、視覺遙感、通訊傳導以及運動學、仿生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代表著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受到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廣泛關注。2016年,瀋陽城市學院與瀋陽新松機器人共同組建新松綠島類人足球機器人工程中心。
  • 全球機器人1/3產量在中國 中國機器人1/3產量在上海
    去年工博會上,中科新松機器人調酒師調製雞尾酒。 本報記者 海沙爾 攝總投資6.9億元、年產萬臺工業機器人的上海新時達智能工廠在嘉定投產;全球機器人巨頭髮那科和上海電氣合作的上海發那科智能工廠三期開工……近來,上海機器人產業捷報頻傳。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
  • 全球機器人公司50強榜單出爐,大疆和富士康上榜
    不過,中國機器人廠商還是有很厲害的,但做的機器人跟波士頓完全不一樣。 近日,美國《機器人商業評論》(簡稱RBR)公布了第五屆2016年度RBR50名單(全球最具影響力50家機器人公司),有三家中國公司躋身其中:來自瀋陽的新松機器人公司,來自深圳的大疆創新公司和富士康科技集團。
  • 類人足球機器人從瀋陽踢向世界
    瀋陽城市學院新松綠島類人足球機器人工程中心項目負責人吳峰華副院長介紹:「兩個月後,我們將出徵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2018機器人世界盃總決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機器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目標的視覺識別能力,以及傳感器數據處理能力等。一如既往的拼搏進取,用最大的努力在國際賽場上取得最好成績。」
  • 人機協作迎新時代 七自由度機器人亮相工博會
    舞蹈演員與機器人同步表演>>>點擊進入專題:2015第17屆上海工博會 本次工博會以「創新、智能、綠色」為主題,人工智慧機器人成為展會最大「主角「。在本次工博會上,新松公司推出了相應的新產品柔性多關節機器人。  此次展會上發布的新鬆柔性多關節機器人是國內首臺7自由度協作機器人,具備快速配置、牽引示教、視覺引導、碰撞檢測等功能,具備高負載及低成本的有力優勢,滿足用戶對於投資回報周期短及機器人產品安全性、靈活性及人機協作性方面的需求。
  • 搬運機器人分為_搬運機器人分為哪幾種 - CSDN
    應用情況:不詳4、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中國科學院,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數位化智能製造裝備的高科技上市企業。該公司是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廠商,在瀋陽、上海、杭州、青島建有機器人產業園,在北京、深圳等城市設立多家控股子公司,國際總部位於上海。新松現擁有1600餘人的研發創新團隊,形成以自主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領先產品及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完整產業價值鏈,並將產業戰略提升到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位化、智能化製造全過程。目前,公司總市值位居同行業前三位。